琦哥考研英语做题技巧课

admin 0 0
琦哥考研英语做题技巧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琦哥考研英语做题技巧课 牛呗学习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时间间隔。各个刺激项到反应项的间隔 500毫秒内最佳,2.5秒后很难形成结合,以上反应时间与本书假说 提出的心理状态时间尺度完全是吻合的,用心理状态假说能最好的解 释以上时间尺度问题。有关心理活动反应时研究资料浩如烟海,其中 的反应时平均值时间尺度与本书的心理状态假说时间尺度大部分是吻 合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到,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再重述。

2.支持心理状态假说证据来自于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

脑诱发电位 (ERP)  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一项重要方法, “凡是对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与感觉系统的任何相关结  构进行特定的刺激,因而在脑中任何部位产生可测出的电位变化,都  叫做诱发电位”⑥,可以把诱发电位定义为:“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  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除去刺激时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可测出的任何电位变化都称为诱发电位。”如在  不麻醉的动物上,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可以在刺激点附近的皮层表面  引起一个正相波。有时候这种正相波可持续几秒钟,请注意:在神经  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这种节律性的电活动可持续3秒钟之 久,这是否意谓着动态神经元集群(神经元之间发生相干作用的整  体)大概也有这个时间尺度的寿命。

诱发电位按潜伏期长短分若干成分。小于10ms者为早成分, 10ms至50ms为中成分,50ms~500ms为晚成分。大于500ms 者为慢  波,晚成分与脑的心理活动相关性最大。现在,研究得最多的是晚成分与慢波。我国与美国学者都发现刺激物与被试的利害关系及被试的 情绪都在P300上有所反映。又如,N400代表语言认知活动等。心理  状态假说与诱发电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关系呢?从反映诱发电位  的图形上看,由刺激引起的脑电活动主要发生在500ms 之内,但  500ms 之后神经活动的影响并未立刻消失,还要持续几秒钟。诱发电  位的这二个时间尺度与心理状态假说的时间尺度实在是太接近了。我  们可以这样来设想,心理状态是由特定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自涌形  成的,这些神经元集群活动可以从人脑的诱发电位中间接观测到,动  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的时间节律,也就是心理状态存在和变化的时间节  律,可以判定,诱发电位能够反映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状况,至少反  映时间节律,有一点可以肯定,心理活动的时间节律一定可以在生理  层次上找到它的对应物,因为心理活动归根到底是受神经生理活动支  配的;生理活动的节律导致了心理活动的节律。人们目前检测到的是  平均的诱发电位,其时间结构反映平均情况,本书所说的心理状态的  时间结构,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心理状态而言,也不是一种平均时间 结构。需要指出:心理状态假说是针对心理层面和信息处理的假说, 它不针对神经生理层面的问题,即使暂时没有生理层面的直接支撑材  料也不妨碍在心理层面上建构心理层面的理论。

在现有的理论中大都将心理现象简单地划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二 个方面。现阶段的心理学对象划分主要是基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分析方  法,心理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  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和情绪过程是一个人在对事物的认识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即为意志过程。人的  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等称为心理过程。它们是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心理过程的特点是  它的变动性即随时间的推移它总是不断变化。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人具  有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 指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人从事活动的  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世  界观在个性倾向性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它决定人总的意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即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相互联  系的。一方面,个性是通过遗传与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另一  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没有离  开心理过程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而存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各组  成部分间的关系如下:

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最近几年有一种心理现象三分的理论关系如下:

r1.  心理过程(知、情、意,具有活动性的特点)

2. 心理状态(兼有心理过程和个性的成份具有亦静亦动特点) 气质、能力、性格

3. 个性心理          (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需要、动机、兴趣

心理现象三分法是对心理现象二方法的改进,克服了原有理论的 部分缺陷,但它仍是自然科学分析方法的产物。

2. 传统心理学对象结构划分的缺陷

传统心理学对象和结构划分的缺陷是将心理现象的有机整体人为 地分析为各个心理要素,并试图用各要素的性质和组合来回答和解释 心理现象整体:其一,把本来属于动态过程的成分排挤出了过程,逻 辑上不周全。传统心理学理论将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看成是相对静态的成分,而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相对动态的成分。这种动静划分在  逻辑上是矛盾的,至少不周全。本质上讲,心理现象中就没有静态的  成分,传统心理学认为的静态部分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  念等个性倾向成分都是随时间变化的,不过变得慢点而已。例如,人  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心理倾向的变化,事实上,连最稳定的个  性心理特征也是变化的,人的性格随环境的改变会改变,人的能力会  随学习和实践改变,就是遗传的气质也会随后天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  表现形态。心理活动从每一瞬间的取样看,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都有  一部分成分参与到心理过程知情意活动中,这也是个性动态的一面。 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的对象不管它变得快还是慢,我们都应  称之为“过程”。按照逻辑推理心理现象应该是三种动态过程并存。 一个是变动得较快的“心理过程”(知、情、意);另一个是变得较慢 的个性倾向过程(需要、兴趣、动机、信念);再一个是变得更慢的  个性心理特征过程(气质、能力、性格)。所以,总体上心理现象本  质就是一个运动过程。难到只有快过程才是过程,慢过程就不是过程  吗?传统心理学根据变化得快或慢来划分心理成分不是好办法。传统  心理学这种过程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用语、科学技术用语以及哲学上的  过程概念没有统一性,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也不通用。其二,现有心  理学对象划分对心理成分只知道“分割”,却不知如何“组装”。传统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成了若干要素,且越分越细,越分越多,但这些  要素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它们组装起来却没有解决。传统心理学也 讲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但笼统地说心理现象是整体,等于什么都没  有说,它应该回答心理现象各要素在什么层次上在什么条件下、在什  么情况下是一个统一整体,统一于什么整体。当然,心理现象研究并  不排斥分析方法,问题是传统理论的分析之刀是否切在该切的地方, 如果切在了不该切或根本就切不开的地方,这样分割出来的要素如何  组装当然成了问题。从现有的心理学对象划分看,传统心理学分析方  法在心理活动的历时态层次切了几刀,重点在共时态维度上分割了多 次,这种分割法对心理现象中的快过程(知、情、意)与慢过程(个

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是如何整合统一的无法圆满地回答。其三,现有心理对象划分与信息加工理论不容易结合。传统心理学对象和结  构划分理论出现的时代,心理学界并不知道信息加工的理论,用现代  信息加工理论去苛求过去人是不合适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在人仍  在沿用这种理论框架,同时又逐渐接受了信息加工观点,这就造成了 很大的矛盾。按照信息加工观点,人们的心理现象可以看成是一种信  息的输入、加工、输出过程。人们尝试着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解释人  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但如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统摄  个性中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气质、能力、性格呢?人们很难做到这一 点,原因在于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划分不是基于信息处理观点,它很难  与信息处理的观点融合起来。其四,现有心理学对象划分不容易与当  代神经生理的最新成果挂钩。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划分将心理过程、个  性倾性、个性特征等看成脑活动产物,人脑的神经生理活动则是心理  活动的物质载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又太笼统了。根据心理学和神  经生理学的研究,特定的心理操作不一定需要整个脑的所有神经细胞  的活动参与,可能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神经细胞的活动就可完成。完成  特定的心理操作既有脑特定功块的活动也有脑整体的协同活动,特定  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自涌是当时心理活动的直接生理基础。现有的  心理学对象划分与动态神经元集群理论是什么关系,又如何使二者结  合起来是个大问题。其五,现有心理对象划分很难用定量的数学方法  来研究。按现有的心理学对象和结构划分,如何将定量研究导入心理  学中难以操作难以想象。例如,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个性中的动 机、兴趣、需要、气质、能力、性格等的量特征在哪里?即使有这些 量特征,其间关系又是什么?真不知如何下手。 一门学科是否成熟, 是否走向规范学科,要看其应用数学的程度,如果心理学理论最终都  不能运用数学的话,又如何谈得上心理学的规范化呢?它的科学性和 可操作性又在哪里呢?现有心理学不能更多地运用数学理论与目前对 心理学对象及结构的划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可能人们在一开始对心  理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划分就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周全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