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训练营【知秋老师】思维构建 学霸家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哲学。确切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些 哲学素养,虽然绝大多数人不从事哲学研究,不打算做哲学家。
我们需要哲学的素养,以培养我们的智慧。智慧是一种获取 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种无形的但又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灵 性。有知识没有智慧,你的知识就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俗话有“聪 明反被聪明误”、“书呆子”等说法;或者小事上斤斤计较,故弄玄 虚,大事、大方向却不明智,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有哲学智慧 的人,就会“事理通达”,处世、办事、待人接物巧妙、得体,出奇制 胜。哲学智慧在小事上也许不计较,仿佛“糊涂”(所谓“大智若 愚”),但它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厚重的智慧、大彻大悟的智慧,越是 从长远、从深沉、从大势看,越体验到它的“妙”。
我们需要哲学智慧为我们确立做人的根本,确立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坐标”,给我们以“安身立命”的基石。中国古代哲人认为, 人要“先立乎其大”。这个“大”是什么?就是立身做人的根本准 则,就是我们的人格、理想和志向中根本的东西。如果你有了这个 “大”,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一个有出息的、令人敬佩的人;没有这个 “大”,无论做什么,都是胸无大志、蝇营狗苟、无所作为。人伟大或 是渺小,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而在于他的胸襟、境界。培养这 个胸襟和境界离不开哲学素养。哲学给我们的人生营造一种崇高 的精神境界。通过对宇宙和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我们就不仅生 存在日常琐事中,也生存在崇高理想中。我们的人格中有一种超 越琐碎、粗俗和市侩的底蕴,有对真、善、美、圣的深层次的体验、对 人生的悲和喜的体验、对人的生命存在之意义和目的的追求。这 层境界就使我们超脱庸俗和苟且,我们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升华、 净化。
中国思想界曾经讨论过“终极关怀”和“日常生计”的问题。一 种观点主张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需要“由圣入凡”的转变,需要从过去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乌托邦”中走出来,面对现实,实实 在在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做人。人们批评那种以“先行者、殉道者 的悲壮与执着,教师的循循善诱”等姿态出现的自命不凡,而主张 把每个人的“日常生计”放在首位。的确,我们需要破除不切实际 的“理想”。我们承认,离开了对“日常生计”的关注,离开了物质生 活基础的建设,那样的“理想”和“崇高”就是虚幻的、有害的。但是 这不等于人不需要伟大、崇高和美好的追求,不需要“终极关怀”。 如果把世俗变成庸俗,如果调侃一切、亵渎一切的“痞子化倾向”成 为我们生活的“时尚”,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就是可悲的。
“终极关怀”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目的和使命的思考, 是一种崇高伟大的价值肯定方式;因此,终极关怀就是从哲学的层 面对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是 真正的人生。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有对宇宙人生崇高和神圣的 体悟,这样的人生多么干瘪啊!海德格尔说,“人,诗性地栖居”,有 了哲理和诗意,我们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安顿之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