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昊羽毛球课程 全身跟练大全线上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哲学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把各种具体的、感性的 事物概括成“存在”(“有”)这样的概念。接下来:人们如何对具体、 感性进行概括和抽象?从人们的感性经验到“存在”范畴的提出, 中间如何过渡?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但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具 体中,我们就几乎无法思维,特别是无法进行哲学思维。假如我们 不能撇开一个人、一朵花、一条河中的人、花、河,从中抽象出“一 ”来;假如我们不能从这棵杨树、那棵槐树中抽象出“树”这个概念 来,我们如何思维?我们要进行思维,就得抽象。抽象即撇开具体 的、感性的和特殊的内容,从中抽出事物的“象”— 本质、共性等。
哲学不满足于事物的感性特点、个别属性,因为它们是表面 的、流动的,停留在这样的阶段,我们就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没 有获得真理。只有深入本质,达到普遍性,才是对事物本质的把 握。古希腊哲学是典型的超越个别和感性经验而追求普遍的、抽 象的概念的哲学。
有人以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始于惊异。大家司空见惯的事,哲 学家却惊讶不已。他们为世界的杂多及其相互关系深感惊异,就 追思宇宙万物有最终的本原。泰利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的 后继者或认为是“无限者”,或认为是气,或者是“四根” 火、气、 土、水。当然,这“水”已经不是一般的水,这“气”也不是普通的空 气,而是思维的抽象,就像中国哲学中的“气”不是普通的空气,而 是“元气”一样。其他亦然。
还有的哲学家思考着万物像河水一样流逝、像火一样生灭的 奥秘,思考着支配宇宙万物的伟大的“逻各斯”和井然有序、神秘莫 测的和谐,思考现象物背后的存在本身……
尽管如此,以具体的感性的事物来指代普遍、体现普遍,毕竟 不是真正的哲学抽象。哲学必须彻底扬弃感性和具体,才能直面 存在。①直到巴门尼德②提出“存在”概念时,哲学的最高抽象才算 完成。
从语言的角度说,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概念,特别是“存在” 这样的概念,系动词“是”(to be)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对事物进
这是一朵玫瑰。 这是一栋房子。 这是一头大象。
这里,“玫瑰”、“房子”、“大象”是具体的、感性的,是个别和杂 多,而“这”并不是具体事物(否则我们就不能用“这”来指示其他事 物了),而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可以用来指示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 但它自身又没有内在的规定性。客观现实中并没有“这”这么个东 西,它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物。就是说,“这”与“玫瑰”、“房子”或“大 象”是不对等的①,“这”要比后几个概念的外延大得多。既然不对 等,我们却说后者“是”前者,凭什么?就是因为借助“是”,我们可 以用抽象概念指代具体事物,使个别过渡为普遍。“是”是由感性 的具体事物到抽象思维的转换环节,并使得事物脱离感性的具体, 上升到一般。
“是”有如此功能,而任何存在物都存在,都“是”,这样,“是”就 具有使任何具体事物上升为普遍概念的“特异功能”。因此,在西 方哲学中,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ontologie, 直译为“是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