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双课程 从科任到班任
“矢”在古代有着如此神圣重要的地位,“知”以其为造字要素,表明“知” 的重要,因为说出来的话是像射出去的“矢”一样,收不回去的,因此说之前 要三思、谨慎,“矢”是有威力的,要准确地射出“矢”需要人身正,有仁道,因 此“知”也就成为大家可信赖的知识和经验。简单的“知”字,其中体现出来 的造字思维反映古人对“矢”的认知,反映古人将“知”的哲学思考寓于形象 的“弓矢”之中。
“知”本义表示人说出来的话,与“音”一起用则成了“知音”,而“知音” 一词立刻让人想到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知音”也就指对自 己非常了解的人。
将人说的话比喻为发出的“矢”,除了“知”中可见,在其他几个汉字中 也能看出同样的思维:“张”shěn,“况也,词也。从矢,引省声。从矢,取词之 所之如矢也。”“矣”,“语已词也。”“疑”,“惑也。”“智”,“识词也。”这些字的 意义都跟语言表达有关,也都用到“矢”造字。
“矢”发出去,威力可以是巨大的,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 飞“矢”快速,前进飞快,要求射箭的人身正;另一方面,发出的“矢”是会有 杀伤力的。如“疾”中有“矢”,“疾”本义是“病”,从广,矢声。这里造字本 义应该是为矢所伤。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警示在“知”中也是存 在的,虽然汉语中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这应建立在有充分把握的基 础上,否则会“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汉语中相应的还有“沉默是金”,似 乎在表明言语有时候是有副作用的,与其引来副作用,不如少开金口。语言 表达要“有的放矢”。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甚为古老,英文为philosophy,源自希腊语,有 “热爱智慧”之义。要对“哲学”下个定义,似乎就要形而上学了,这应该是 一门涉及思考世界本质和发展,涉及人的思想的成体系的学科。东西方的哲
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汉字“哲”入手,看看中国古代是如何看待“哲 学”的。
“哲”从口,折声。金文写作等,小篆写法也有不同的方式,分 别是 从金文和小篆字形可以看出,“哲”的结构曾经是从心,折声,为
“哲”。还有一个异体字作“喜”,古字形写作转,由三个“吉”组成。或者写作 “喆”。汉字字形的演变,很丰富地反映了古人在造这个字过程中的思维线索。
《说文》释为“知也”。许慎说的“知”意为“智”,“哲”的本义为“聪明、有智 慧”。“哲”这个汉字无论从“心”,折声,还是从“口”,折声,反映这个字形要表达的意义跟“口”和“心”都有关系。这不免让人要认真审视思维、语言和 文字的关系,从“哲”到“哲”,在这个汉字字形演变中流露出古人对字义的 “哲学”思考,古人已经注意到“智慧”与语言、与思考的关系。
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都不乏深入的研 究。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一般要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表象、概念、语言。德 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着这样的看法:“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 记载在人的语言里。人兽之别就由于思想,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需常常记住。” 但黑格尔不认可中国的汉语与思维之间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中国语言的成 就,据说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这种地步。”今天看来,黑格尔不了解汉语, 更不了解汉字,才有这样的观点。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冯堡特也认可思维 与人类的语言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于人类精神的发展,语言是必不可少 的;对于世界观的形成,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
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看法。智 力活动与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智力活动本身也有必要与语音建立联 系,否则思维就无法明确化,表象就不能上升为概念。”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唐 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 · 尚书序》中归纳得简洁中肯:“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 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这是对语言和文字下的最简洁明了的定 义,带有“哲学”意味。
“哲”从口,折声。“折”古字形写作,像“斤”(斧头)将“木”或“中” 拦腰砍断之状,本义为“断”。今天写成从“扌”,这是讹变而来的。“哲”与 “智”为同源字,声部相同,可以通转。汉语中“哲”古代指“聪明、有智慧”,在 《诗经 ·大雅 ·荡之什 · 瞻卬》中有这样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 哲妇,为枭为鸱。”(聪明的男子建成一座城,一个国家;聪明的女人却使城倾 塌,国家覆灭。可恨这样的妇人太聪明,变成枭鸱发恶声。)《尚书 ·虞书 ·皋 陶谟》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由“聪明”可以引申 出“有智慧的人”,也就是“贤哲、“先哲”。《尚书 ·周书 ·大诰》认为“爽邦 由哲”(治理清明的国家需要圣明的人)。“喆”或者“嘉”是“哲”的异体字, 现在不常用,但用于人的名字,还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父母们为何 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喆”或者“嘉”呢?《玉篇》中释“喆”就是“哲”。 “喆”由两个“吉”组成。“吉”甲骨文字形作 ,金文字形作,《说文》释为 “善也”。于省吾先生认为甲骨文字形,上面像一种武器“钩”之形,下面像篮 盧(竹编的盛饭器)。“吉”字的本义是将兵器放进“篮盧”一类的容器中,意味 着没有战事。古代战争频繁,没有战事,则意味着安定、吉祥。古代取“喆”作 为“哲”的异体字,应该是音相同所致。而作为人名,则体现出人们对“喆”这 个字形中的“吉”,到“喆”借来表示的“哲”的意义,都抱有深深的好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