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纳人像摄影实战训练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策”是什么意思呢?仔细了解才知道,“策”是湖南话的音译字,意思是“逗”, 相当于“调侃”,节目名字中的这个“策”十分独特和切题,这个节目的宗旨就是 让观众每隔几分钟就能开心地笑一笑。
“策”最早的古字形是小篆,写作第,从竹,束声,是形声字。《说文》释为“马 筆也”。本义就是竹制的鞭策马的马鞭,顶端有小刺。标音的“束”本义就是
“刺”,《说文》解释为“木芒也”。由此看来,“策”这个字中的声旁“束”,既起到 标音作用,也起到一定的表义作用,这样的结构,就是许慎在《说文》中归纳的
“亦声”字,即会意兼声字。“策”这个汉字,体现了一种相对成熟的造字理念,汉 字在记录汉语言时,一般有几种记录方式:通过字形记录词义,通过字形记录词音,通过字形记录词的音和义。相较于前两种方法,很显然,第三种方法是最理 想的,如果每个汉字都能通过一个字形,同时记录汉语中的某个词的音和义,那 会是一种字与语言完美吻合的状态。“策”这个字的构字,在“竹”和“束”两个 部分组合会意表意的同时,通过其中一个字符“束”的读音来记录这个字的读 音。再看有“束”组成的一组汉字:“敕”、“刺”、“莉”、“策”、“揀”、“棘”等,这 些字中,“束”皆充当标音的声旁,同时也都表义,这些字的意义都跟“小而尖的 刺”有关。可见,“策”这一类字的造字,体现出成熟而经济节约的造字思维特 征,既要以字形组合表达一定的意义,又要兼顾表达汉字的字音。
“策”从造字本义出发,在汉语中慢慢发展出不同的意义,段玉裁在《说文 解字注》中已经归纳了好几个意义:“策,马筆也。马築曰策,以策击马曰敕。经 传多假借策为册。又计谋曰筹策者,策犹筹。筹犹算(算),算所以计历数。谋 而得之,犹用算而得之也。故曰算,曰筹,曰策,一也。张良借箸为筹。从竹、束 声。”“策”本来是名词,用策鞭打马就是“敕”,汉语中“鞭策”一词,由名词用作 动词。“策”由鞭打之义发展为有目的地运作,“策划”、“策动”、“策反”等词中 的“策”都是此义。
唐代韩愈的《杂说》第四篇为《马说》,其中有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策千里马不按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才能,听它发出 叫但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只是手拿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也许是他们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啊。)
文中的两个“策”,第一个是动词,指“用马鞭鞭打”之义;第二个“策”是 用的本义,就是指“马鞭”。
西汉刘向整理的反映战国时代一些纵横家言论的《战国策》一书,人们 都或多或少地阅读过或者知道其中的一些内容。《战国策》按国别记载战国 时代不同诸侯国的著名纵横家们的事迹和言论,这些纵横家有一个名字,可 以称为“策士”,即出谋划策之人。当时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崛起,给 其他六国造成极大的威胁,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合纵”、“连横”之士,他们 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优秀的口才,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为诸侯提供有利的策 略,同时为自己争取最理想的功名利禄。战国时代有名的“策士”有苏秦、张 仪等,《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宫之奇谏假道》等名篇,都体现出策士 的聪明和机智,一些成语如“狡兔三窟”、“高枕无忧”、“唇亡齿寒”等都出自 策士们的口中。《战国策》书名的“策”当是“简册”的意思
“策划”要经过周密思考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工作环 节。大型的活动需要“策划”,一个公司的经营需要良好的 “策划”。作为名词的“策”一样有优良与低劣之分,我们听 到“此乃上策”、“出此下策”等表达,当然明白所言的意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