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论”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总是离开实际 情况抽象地争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使人们陷入毫无意义的抽象争论之中,找不到可以遵循的 具体真理,或者犯我们说的“教条主义”错误。
“匹配论”就是针对“先验论”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它认为,判断好 坏、对错、可用不可用,不是按照先验的原则,而是按照匹配的原则。例如, 一块绸缎,一团棉丝,谁好谁坏呢?一般地会说绸缎好。但是,如果我想用 来擦桌子,谁好呢?棉丝好,因为它吸水,价格便宜;绸缎不好,因为不吸 水,价格高。可见,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在于匹配。离开匹配不仅问题说不 清楚,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匹配”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技术工程学。有一个机床,需要给它配套一个 电动机。这个电动机用多大马力的呢?这就需要匹配。这个机床的运转需要 多大的功率,就配多大马力的电动机。马力小了,带不动,马力大了,不仅 浪费,还会出问题。这就是电动机和机床之间的匹配。修建一座桥梁,建多 高、建多大呢?这就需要研究河道的宽度和水流量。宽度和水流量很大,桥 太小,水会把桥冲掉;宽度和水流量很小,桥太大,那就会浪费许多财力物 力。这就是河道和桥梁之间的匹配。设计一个水力发电站,必须考虑流量、 落差和装机容量之间的匹配。离开匹配的原则,设计无从谈起。可见,匹配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后来,匹配这个概念走出技术工程领域,走进社会科学,现在,我们完 全有理由再请它走进哲学,走进思维。因为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
需求的复杂性在哪里呢?一、就全社会来讲,需求内容太庞杂了,谁也 一下子难以把握全面。二、各种需求之间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互相矛盾的一 面。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而且不同需求之间有时是对立的。四、眼 前需求和长远需求有统一一面,也有矛盾一面。五、潜在需求如何转化为现 实的需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六、各种需求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的。这六条加在一起,还不复杂吗?因此,发现需求并研究需求,清楚地 认识各种需求,是非花大力气不可的事情。
认识需求、发现需求、研究需求都是为了满足需求。满足是最后的落脚 点,但满足更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动态对接的过程。原来的需求满足了,又会出现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满足了,还会有更新的需求在前面。需 求——满足——需求,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满足要求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寻求匹配,各尽所能”。全球的 需求,只能靠世界各国协商,采取匹配的行动来满足。国家的需求,只能靠 政府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采取匹配的行动来满足。地方的需求,只能靠地 方政府领导和组织当地人民,采取匹配的行动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要 靠企业的匹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所有的需求都要靠相对应的主体,或宏观, 或中观,或微观,以匹配的行为来满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