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萃先颠覆传统英课学习法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自身的特殊 性和独立性,从教育哲学这门学科来看,乃是从价值的角度去认识、分析这些特 殊性和独立性,并解决教育领域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哲学基本问题可理解为下述四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哲学的思 维性质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哲学是否存在,更关系到教育哲学如何回 答教育实践中的诸问题;第二是教育哲学中的主体意识问题,它是一个从主、客 体的关系范畴如何看待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第三是教育研究方法论问 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教育哲学本身的方法论和对教育科学进行方 法论的反思;第四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今天来看,对这一问题 的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它是教育领域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最集中的体现。
教育研究总是面对一系列重新组合的教育问题,其复杂程度远非自然科学可 比拟。如果说,教育科学通过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达成某种有取舍的理 解的话,那么,在教育的普遍命题与价值判断上,则是无能为力的。教育活动是 一系列的经验改造与价值重组的过程,不同的关系背景、不同的时空结构,组成 了极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再好的教育设计方案,再优的教育行为模式,只能是在 当时当地的条件下适用,条件变化了,其措施和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那种企图 移植和照搬某种模式,并加以普遍推行的做法,其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 现。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试图寻求那种一学就懂、一试就会的操作程序,结果, 使人们一次一次地陷入盲目和被动。教育哲学研究,显然不是这种就事论事的具 体思维方式,它应该从哲学的层次对教育现象进行“俯视”,将教育的基本问题 抽象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分析和研究。
教育哲学既然探讨教育领域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首先就必须对学科本身的思维性质进行反思,具有必要的自我意识能力,在思维中正确把握 存在。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呢?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 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 性。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从本体论的角度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起源于一般物质存在但不等同于物质世界的高 级运动形式,而不是像“物质主体论”者所认为的那样,自然物质是最终的主 体,人受制约并消融在物质世界。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角度讲,人的主体性的发 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和演化过程必须受到物质因素 的制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能力的增强,人的主体性也就朝更 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这就在根本上同“精神主体论”(如黑格尔等人)区别开来。 从价值论的角度讲,谈人的主体性,就是要重视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 神,人的选择能力和价值超越能力是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伟大力量,通过人 的自觉实践活动,不仅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自身的主体性也在 社会实践过程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从哲学上看,我们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能动性, 这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看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超越,只有人能够认识和改造 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不可能认识和改造人的世界。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肯 定过,当人第一次制造和使用工具时,人就实现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而成为物质 世界的主宰者,以后的历史,就是人与物质世界打交道并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 人的能动性使人建构了属于人的文化和世界。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人的主体性在物质世界面前不断展现的历史。没有人的能动性,就不可 能有人类的历史,也不可能使人与物质世界区别开来。二是自主性,这是从人与 人的关系上来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与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中,个人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并在现实性上是人的本 质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总是个人主动选 择的结果,个人并不总是盲目地遵从或者依附他人,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在判断的 基础上来选择他要交往的对象。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的 问题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人的权利在一个不平 等的社会里,是经常受到侵犯的,于是,人的主体性在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