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妈晓庆家庭科学管钱课 实战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教育价值观具有唤起人的特殊情感状态的动机功能。如前所述,在价 值论上,我们并不同意主观唯心主义者将价值归结为意志、情感的产物,但必须 承认,在人们的实际价值体验过程中,必然伴有相应的情感意向活动,如喜悦与 愤怒、高兴与忧伤、幸福与痛苦、自信与沮丧,等等。这些富于情感的状态与主 体的需要所得到的满足或不满足密切相关。在教育活动中,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不仅体现着教师的辛勤劳动,而且,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价 值观通过知识的传播对学生发生影响,既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使学生 在情感的升华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反过来,一定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形式, 也往往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新价值的获得,又是一种良 好的动机状态,如一部艺术作品,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往往是从引起人的情感共 鸣开始的,正是由于人们喜欢它、珍爱它或颂扬它,其价值才通过感官而达于高 度的理性思维水平,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情感体 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第三,教育价值观具有调节主体能动性方向的功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我们认为,人不仅可以把事物变成“社会的象形文字”(马克思语),即把它 们变成价值,然后再加以利用,而且还经常地阅读这些“象形文字”,通过这面 镜子看到自我,并产生朝着非常确定的方向发展这种价值的愿望或动机。在价值 实现过程中,人们一旦遭遇到阻力或挫折,要么排除实现价值的困难,要么采取 别的途径或方式,甚至抛弃原有的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目标,重新选 择自己的价值理想。这就是人的行为发生变化或得到调节的动机原因,导致动机 发生变化的则是价值观念。教育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只朝着一维方向发展的 单向活动过程,而是伴随着重复、练习、实践、陶冶等多种属性的综合活动过 程,因此,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就带有相当大的意义,而教育价值观则是调节主体 能动性的内驱机制。例如,某教师可能习惯于对学生严加管束,以为这样就能防 止学生的自由散漫,但后来他发现,有些学生产生了“双重人格”:教师在场时, 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教师不在场时,却显露出另一副样子,甚至有个别学生压 而不服,教师自己又无计可施。这时有人劝他改变一下观念,由“保姆式”、“看 管式”教育转变为“合作式”、“民主式”教育,从尊重、理解、关心的角度去教 育学生,用一种爱的教育去沟通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我们且不评价这两种教育方 式的结果好坏,只是从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上,就可以看出价值观念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它可促使人强化或中止某些具体行为。当然,如果改变了的行为 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无疑就起了强化作用。人们教育行为的改变正是在 这种教育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实现的。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讲,教育价值体现的是一种主、客体之间需 要与满足的关系,教育价值观也是一种脱离了主体就不存在的观念。只有承认教 育价值观的主体性特征,才有利于我们今天去研究探讨教育价值观,有利于我们 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的主体性特征,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理解。
一、主体的多样性表明教育价值观的复杂性
“价值”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关系内容,因而主体的层次不同,便使 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
从整个人类社会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 的进步,不断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因而是具有价值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总 是表现为具体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和民族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例如,华夏民族的古代教育,就曾经历了以射选士(夏)、以乐选士(商)、以礼选 士(周)的演变;而在古希伯莱人的观念中,教育乃是维持和传播宗教信仰的手 段;古希腊雅典人取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而斯巴达人则崇尚教育的社会服 务功能;在欧洲中世纪,同样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教会和封建主,其教育价值取 向也是有差别的,“七艺”和“骑士七艺”分别作为不同学校的教育内容则是 证明。
然而,无论是人类整体的还是某一社会或阶段所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归根结 底总是由具体的人去评价教育、选择教育所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念。这样,由人的 教育性需要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观念,就因主体所处的地位、需要的性质不同 而有所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价值观总是个人的,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 理结构中与教育发生联系的观念体系。由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及其所接 受教育的差别,便使得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的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 例如,在我们曾进行的一次国民教育思想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当前普通中小 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就是多种多样的。认为是“经费不足”的人最多,占 被调查人数的40.1%;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人也不少,占35.6%;也 有人回答是“教师待遇低、队伍不稳、素质不高”;还有人回答是“学生厌学情 绪普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创收冲击教学”等等。由此可见,同样是对问 题进行判断,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从教育价值表现的类型上看,既有属于 宏观领域的价值类型,也有属于微观领域的价值类型;从主体所处的地位来看, 既有代表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观,也有代表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的价值观,还有 直接反映个人利益的价值观。那么,由教育价值的不同类型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 同层次,便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育价值观念系统。应该说,我们今天对这种观念 形态的教育现象研究太少,以致使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阻力,其中之一就是人们 教育价值观的陈旧与落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