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 儿童大脑科学养育30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中国诗学追求的则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两者似乎不同。其 实,在天人合一境界中,道德即审美,哲学即人生,哲学与诗达 到了完全的融合。
在传统哲学观念中,人和天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从自 然界生生不息的发育流行中产生,人性来源于天道,这本体性的 天道又是人的理想目标,人的超越对象,人与道合一表现为人与 天地万物的合一。因为,天道作为形而上的本体存在,并不是西 方哲学的那种逻各斯式的纯粹逻辑范畴,形而上者即在形而下者 之中,本体不离现象,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即是天道的表现。
追寻宇宙的起源以及万象的本真状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 的本质,通过有限去理解无限,这些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哲学家 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称作宇宙论和本体论。简略地说,宇宙论探 究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问题,本体论追问的是世界本源、 本质即第一存在或第一原理问题。
在中国哲学中,理是与气相对的本体范畴,它的哲学内涵有 一个发展过程。理的本意指玉石的纹路,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 条理,经过进一步的概括抽象,理成为客观可知的原则、原理、 律则等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在很长时间里,理主要是认知性 的概念,反映着人的认知能力及对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的自觉程 度。在先秦,理具有物理、性理等多种含义。魏晋玄学提出的 “所以然”与“必然”之理,已具有一般规律的意义。隋唐佛学 提出“理事”范畴,使之上升到本体论层面。到宋明时期,作为 本体范畴的理不仅是理学的核心,而且成为整个理学大厦的基 石。理本论的代表人物是理学家二程和朱熹。
二程的理本论是对张载气本论的反动。张载认为太虚为气, 二程否认有太虚,大程曾指着虚空说,皆是理,怎么能叫做虚? 天下没有比理更实在的东西。二程认为,气不是太虚本体,因为 气是有形有限的存在,理才是无形无限的实体、本体,所谓“理 者,实也,本也。”这里涉及了理和气的根本区别:气是对一种 物质性实在的摹状,理则是对存在的逻辑抽象,是一种纯观念, 是只能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观念存在。
在理气关系上,二程认为理是本源,气是派生,“有理则有气”。张载曾提出太虚之气聚为万物,万物消散,其气复归太虚。 二程为了确立理的本体地位,否定了气的永恒性及其与万物之间 的循环关系。他们认为万物由气化而生,当物消散,其气也穷 尽,不能复归本元之气。天地如同一巨大熔炉,既生成万物又消 铄万物,已散之气岂能复存?天地之气,自然生生不穷,何必要 依赖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才能造化万物?“其造化者,自是 生气。”这个自能生气的造化者只能是具有本源地位的理。
为强调本体的至上性和普遍性,二程把理称为“天理”。天 理是永恒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的行为既不能给它增加什 么,也不会减少什么。天理又是唯一的绝对,天下只一个理,推 至四海而皆准,置诸万世而不易。
二程所讲的理主要是性理,是指超越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 原理,在本体论意义上,它主要强调的是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 性,不是存在的本然性。二程把存在划分为形而上的本体之理与 形而下的现象之气二重世界,他们也意识到,论气不能不论理, 论理不能脱离气,但在理与气、本体与现象之间他们没建立起合 理的逻辑关系。理本论的这一理论疏漏在朱熹哲学中获得了解 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