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 赢家心法课 学百家智慧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赵玉平课程 自我提升高手课
赵玉平课程 人际沟通策略
道德与生命的统一是儒家生命哲学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在 圣人的人格中获得了充分体现。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就是对现实 自我的超越,人在超越现实时需要一个目标导向,天人合一就是 人格完善的理想目标,而圣人则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 人合一是指基于道德之上的天人内在的相关性或同一性。儒家认 为,道德的普遍性表现为一种宇宙的精神、一种自然存在的本质 规定性,自然界的永恒是道德永恒的确证,个体生命同道德的同 一便是其同宇宙精神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实现使人化解了自然对 人的压迫,超越了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的鸿沟,从而 最终超越了死亡。
道家同样追求生命的永恒存在。与儒家不同,道家追求永生 的出发点不是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及其类存在,而是基于对生命永 恒的追求。他们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体系,死 亡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死都是作为生命的本体的道 的自然体现,只要以道作为自己的生活原则,人就能获得不朽。
道家生命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社会性,其理论具有鲜明 的社会批判品格。他们认为,人的生命的个体的、自然的存在才 是真实的存在,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只有从自然存在中生 命的本质才能获得认取和说明。由于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是人性的异化,人类在其发展中日益脱离了其真实 的存在状态,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本性的丧失和蜕化过程。因 此,儒家倡导仁义,以道德规定人的本质是违反人性的。老庄都 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有自己的秩序,天地有常,日月有明,星辰 有列,禽兽、草木都有自己的存在原则,万有的本性就是任其自 然,人亦如此,刻意追求仁义就是对人本性的戕害。
在道家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满足的存在, 生命的价值在于其自身,它不需要社会的价值尺度来加以肯定, 道德既不是人的自然内容,也不是人的必然社会法则,相反,社 会道德对人的生命构成了一种外在的、直接的压迫,只有摆脱社 会的束缚,超越道德的桎梏,人才能获得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 生命的价值。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文意蕴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禽之 辨,也就是人脱离自然状态同禽兽草木区别开来,成为人的存 在;另一是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 哲学中,人的存在与人的地位都是建立在人的德性基础上的。
作为哲学精神的实践精神指的是哲学的实践性,即作为形上 学,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它不仅 以实践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涵,还以实践作为自己的现 实的存在形态。它把终极关怀溶解在现实关怀之中,用古人的话 说就是:“不离日用常行外,直到先天未画前。”
内在性是中国古典哲学这种实践精神的重要特征。如果把实 践理解为物质性活动,那么,这种实践只能是或者说主要是一种 外在的实践,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实践具有并且重视精神活
动的一面,因此,这种实践便具有内在性。当然,中国古代哲学 也讲外在的、物质性的实践,如明体达用之学、经世致用之学, 等等。但这种外在的物质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以内在的精神性实 践为基础、为依据的。清儒李二曲在解释何为“明体适用”时指 出:“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 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夫是之谓明体适用。”内在的精神实践具有本体地位,外在的物质实践只不过是本 体的作用和功能。所谓“内圣外王”,所谓“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典哲 学所讲的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即外王以内圣为 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熊十力在《读经示要》 中,谈及《大学》八条目时说:“以修身为本。君子尊其身,而 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 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把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视作修身之事,凸显了这类社会性实践活 动的内在品格。
道德具有观念和行动两种存在形态。观念是思想中的行动, 行动是实现的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古代哲学所讲 的道德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围,狭义的指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规范,即所谓忠、孝、 顺、悌、信等道德伦常。广义的指包括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约 束在内的社会规范,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特质,社 会规范充满了道德精神和道德属性。概言之,中国古代哲学所讲 的道德就是人之为人之道,它覆盖了人的生活的全部领域。因 此,道德实践也就具有各种不同方式。从个人的德性修养来说, 主要有外在践履和内心存养两种形式。
从外在方面说,力行实践显然指具有操作性质的言行举止, 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洒扫应对进退、待人接物处事等等,言行举 止的道德标准是礼,因此,所谓力行实践的真正含义就是践礼、 守礼。孔子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当然,守礼、践礼并不只是操练那些程式化的动作,它还要求有 相应的情感和动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