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课程 自我提升高手课

admin 0 0
赵玉平课程 自我提升高手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赵玉平 赢家心法课 学百家智慧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赵玉平课程 自我提升高手课

赵玉平课程  人际沟通策略



“道”生长发育  万物,自然而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不是万物的“主宰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是道的本然状态,也是万物的   本然状态。而这种本然,既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便成为人们向往   追求的目的,只不过它是一种自然的目的性,即无目的的目的  性。“自然”既是“道”之本然,又是生长发育万物的秩序和目  的。所谓“归根”,就是回到道的本始状态,也就是说道作为生   命之本或生命之源同时又是生命的理想和“目的”。它不是固定  不变的、自我同一的实体,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道” 由隐而显的实现。这是生命发展过程。道是生命价值的实现过   程。老子提出“道论”又提出德论,是将宇宙本体之道落实到现   实人生。就人生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德”。 “德者得也”,即得之于道而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道生之, 德畜之”,人要完成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畜德。  如果没有“德”,道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老子哲学中,道是生命  的源泉和根本,是一种潜能或潜在性存在。“德”则是主体性原  则,是一个价值范畴,由修德而复道,则说明“道”也是一个价   值本体。

道家哲学中的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 而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  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的境界是从人的超伦理超道德的  “自然”之性而走向德美合一的精神自由。

由儒道两家的本体论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形上学讨论“世 界”或“宇宙”并不执著于自然层面而立论,仅视之为实然状 态,而是认为应当对之不断地加以超越。对儒家而言,超越自然 天地,成为道德宇宙;对道家言,超越物化自然,成为审美世 界。以哲学眼光观照,宇宙应是理想的超越世界。因此,宇宙本 体就是这理想所在的价值本体。

人的主体地位是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体现的。人与 外部世界的关系最基本的就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同自然的关系。 那么人的主体地位就不仅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中,还 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事实上,在自然面前的自主精神和进取 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内容。

道德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没有止境的,但它又不是一个 无穷远的彼岸存在,它就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对于现实的人 来说,这个人生目标不是一实有的物件,而是一空灵的境界。打 个比喻,作为目标的道德不是桃花园中的某一枚桃子,可以最终 将其摘取把握,它是整个桃花园,你能走进并融入其中,却永远 无法把它装进你的口袋。人进入桃花园也就进入了一种境界,人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进入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天 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观念。关于天人合一的实 质,有论者认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我 认为,这种见解过于强调天人合一的认识论意义,无意中削弱了 它的道德论意义。应当说,天人合一主要不是认识境界,而是道 德境界。作为道德境界,天人合一是人与道德本体的合一,也就 是说,是人与自我本质的合一。

首先,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道德而不是自然,确切地说, 是体现于自然中的道德本体。早在先秦,思孟学派就将天或天道 完全道德化了。冯友兰曾指出,在孟子学派那里,宇宙在实质上 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而上学原则,人性 就是这个道德的例证。董仲舒同样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说: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宋明理学家把天人  关系明确为“性与天道”的关系,而天理就是道德本体。“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九)无论是程朱一派的理还是陆王一派的心,都是宇宙本体,都  是本体化的道德理念,

其次,这一道德化本体化的天是人性的本源、本体。因此, 从本体上说,天道与人性本无二,天与人本无二。《中庸》曰: “天命之谓性”,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中性与天道关系的基  调。董仲舒认为,人受命于天,人之仁亦取法于天之仁。宋明理 学更是强调天道与人性的这种本体与派生关系。程朱派自不必 说,二程曰:“天之赋予谓之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连心学派也 不否认这一点,陆九渊谓:“人乃天之所生,性乃天之所命。

在传统哲学中,道德是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的 道德是至善的,本质总要超越现象界进入本体性存在。人的本体 被外化和对象化为宇宙本体,反过来成为人的道德本质的超越性 源头,人的本质反而成了派生的第二性的。人的现实存在也就是 具体的人性则有善恶、私欲在其中,人通过心性修养,革尽人 欲、发明本心、复尽天理,与天为一,也就是与宇宙本体为一, 完全实现自己的本质。这也就是说,人向天伸出渴望的手,最终 拥抱在怀中的却是真正的自我,在天人合一境界中,人找到的是 自己的精神故乡。

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最深层 面,也是天人哲学的最深底蕴。作为理想境界,天人合一观念的 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世 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其说来自神秘的自 然的威慑,不如说来自人类对自身逼近死亡的不可逆转命运的失 望。跨越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之间的巨壑鸿沟,从而 超越死亡,是天人合一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这种随同人类一同 诞生的生命本能和贯穿于人类全部活动的潜在动机内在制约着传 统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

追求生命的长在是人类的本能意识,并构成了人类物质和精 神生活的永恒主题。它在早期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有直接的 表现。一方面,早期人类普遍盛行生殖崇拜,表明人类还在意识萌芽阶段,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繁衍问题;另一方面,早期 人类在观念中和行动中对死亡持否定和拒绝态度,他们并不把死 亡认作生命的必然结局,而认为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意外的横 祸,生命以死亡为关节点转入另一种存在状态。永生是人生追求 的当然目标,死亡是不能接受的现实。生命不死的追求在原始宗 教中表现为灵魂不死和灵魂转生的观念。

由于对永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源于人的生命本能,从而 注定了它永远不会消除。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它逐渐被转化、 积淀为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内在地制约着人们的生命观念,并且 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哲学理论中隐讳曲折地表现出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