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成为表面的社会规 则,成为束缚人的东西,当人们有现实的力量去冲破这些外在规 则的束缚时,礼崩乐坏的结局不可避免。因而,孔子恢复周礼的 使命就是通过重新为周礼建立源于人的生命本身的根据而恢复周 礼,实现社会的秩序。这种支撑周礼的源于人的生命本身的根据 就是“仁”。虽然孔子提出“仁”的直接用意在恢复周礼,但由 于“仁”所具有的作为人的生命本性的属性,决定了“仁”的思 想成为超越具体时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使人成为人的人的生命本 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仁”是具有哲学性的概念,也正因如 此,孔子创立的儒学对人的教化是一种成人之教,具有普遍意 义。从一种思想主张的意义上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实际上提出 了“人应当仁”的主张,在这一意义上,“仁”不仅是一种思想, 而且是一种“道”。
以往对孔子“仁”的理解大都是在 一 种思想的意义上进行 的,很少有人从道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似乎道是道家的专利。其 实,在《论语》中,有几处提到孔子言“道”,
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自己的心得,把心得表达出来就是 一种理解、 一种阐释。正因为孔子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所 以才使后人不断地注疏,以求把握孔子之道。后人的理解是否符 合孔子原意,已经无法验证了,或者说后人是否把握了原意已经 不重要了。只要后人的理解能够让同时代的人觉得有道理就算是 真正理解了。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那么孔子之“道”即“仁道”。孟子在解释“仁”时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 也。”①孔子作为中华文化自觉而忠实的继承者,以对古代文化悦 服向往的心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德性精神”的根本,创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系统。“仁”直接来说是中华人文精神外 在表现的“礼”的思想根据,从根本上说是孔子对人之为人的生 命本性在德性方向上的自我解觉,因而“仁”不仅是思想、价值 理念,更是人的生命之道。
2. “君子之道”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言论针对的主题有两 个, 一个是个人的修养, 一个是社会的治理。所以从现象上看, 孔子之道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个体做人之道,即“君子之道”; 一个是社会秩序之道,即“正名之道”。我们把孔子之道理解为 包含“君子之道”和“正名之道”双重含义的“仁道”,是对 《论语》的理解及推理的结果。
我们先看孔子的做人之道。孔子在谈做人问题时,都是具体 的有针对性的言论,并没有概括性、原则性的结论。但是我们发 现,在孔子的言论中多次提到“君子”,可以说,“君子”是孔子 的做人理想。如果把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概括起来,那就应当是 “君子之道”。而且关于“君子”的思想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得到 了继承。《孟子》、《易传》、《中庸》、《荀子》、《大学》中都用 “君子”表达儒家的做人理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