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青象棋课程 布局中局一点通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荀子的经验性思想性格主要表现在他在思想方式上重视经 验。荀子重经验的思想方式首先体现在的重视“分”的思想方法 上。“分”的思想方法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整体,从整体出发 的思想方式相反,这种思想方法是从关系整体中的不同关系者自 身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方法, 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直觉体悟方法也具有根本区别。荀子的这种 “分”的思想方法与西方文化传统中重视理性分析的思想方式具 有很大的相似性。荀子的这一 “分”的思想方法在天人关系、人 的社会性以及人性论方面都有具体体现。
荀子重视经验的思想方式还表现在他对“心”的理解上。孟 子所理解的“心”是知善知恶的先天的善心,是人的善的本性之 所在,是一种道德心;而荀子所说的“心”是认知意义的“心”。
荀子认为,“心”是主宰五官的“天君”,“心”的作用是“征 知”,他说: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 ……心有征知,征 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 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也。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 则人莫不谓之不知。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耳目感官只能接触事物而不能认识事物,只 有通过心对感知到的事物加以审察,才能获得关于物的知识。这 种认知意义的心对感官与外物的接触起到“统摄”的作用,从而 使人的认识得以形成。除了能认识外物,荀子还认为“心”能认 识“道”,
“虚壹而静”按荀子的解释就是,“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 “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虚壹而 静”是说认识“道”的心要保持“虚”、“壹”和“静”的状态, 即虚心、壹心和静心。这一思想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 “虚”等于老子的“至虚极”之“虚”,“壹”与《中庸》中的 “诚”所具有的“专一”含义一致,“静”既与老子的“守静笃” 中的“静” 一致,也是孔子“仁”的思想里所具有的“木讷” 含义及“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主张相一致。“虚壹而静”作为认识“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荀子认识道的一种“术”。
荀子承认儒家“仁道”的存在,但他不认为“仁、义、礼、 智”在人心中,而是认为“仁、义、礼、智”产生于先圣古制的 “礼”中,也就是说要使人由恶向善,“心”的作用就是去认知 “道”,认知的主要方法是“学”。《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 并且说:“学不可以已”,“故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的这个思路 或许来自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但孔子虽重视学,却不是向 外寻道,否则就不会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了。所以,荀子的思 维特点很像西方的科学思维,只是荀子关心的并不是自然界的万 物之理,而是人的伦理道德,所以,中国的科学并未能从荀子 开启。
荀子重经验的思想方式决定了他的思想主张具有理性分析的 特征。这种特征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直觉体悟思想方式具有很大 不同,这种不同既使荀子从思想气质和思想结论上与中国文化传 统中的思想结论有很大区别,也使荀子在理性分析的方向上开辟 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新路向,使中国文化传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得以大大增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