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老师英语课程 语法自然拼读口语发音听力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对于“诚意”与“正心”的关系,“诚意”由“正心”来保 证。“诚意”的基础是人性善,即“心”有善端,“心”并不直 接导致行。“意”是行为的直接动机,而“意”不仅生于“心” 也生于“欲”。所以,“诚意”就是要保持由“心”所引发之 “意”,这样,才能保持人的行为之善。但“心”也并不是绝对不 动的,“心”中之善端还只是“端”,这善“端”需要保持并加 以扩充,所以孟子要“养心”。“心”在修养到“不动心”之前, 也容易受情绪的吸引和意欲的蒙骗而不得其“正”,失其本心。 所以,“诚意”之后还要“正心”,“正心”即使本心归位,不受 遮蔽。“诚意”、“正心”的意思应当来自于孔子所说的“思无 邪”①,“思”既是“心思”也是“意念”、“无邪”即“正”、即 “诚”。
荀子是最特殊的一位。荀子的特殊不仅表现 在他的经验性思想性格,提出“人性恶”,而且表现在他对“礼” 的重视上。本来,孔子开创的“仁道”就是以恢复周礼为使命 的。在孔子那里,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与作为人的伦理道 德根据的“仁”是同等重要的,但在对孔子思想的各种解释中, “仁”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也决定了儒家的后学往往更关注个 人的道德方面,对于社会方面的“礼”关注不够,这种倾向一直 延续到现在。荀子对“礼”的重视对于儒家哲学的发展而言,既 是一种平衡,也因此提醒后学要在整体上把握儒家思想就不能忽 视甚至抛开“礼”这一重要方向。
“隆礼”就是推崇和尊重礼。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和人 性恶思想,在思想目的上实质都是要为“隆礼”建立理论根据。 除了这两个根据外,荀子还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的社会性上为 “隆礼”建立根据。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别,荀子认为,人与动物 的区别不在于人“二足无毛”而在于人有“辨”,“辨”即人与 人的社会性差异,如父母、兄弟、君臣等的分辨;这种“辨”源 于人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分工,即“分”;“分”来源于礼,礼则 由圣王所作。
法的重视是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表现,但是由于礼 作为旧时代的产物,且没有随社会发展而更新,因而荀子的思想 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相反,他重视法的思想得到崇尚法家的 弟子的继承,法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社会规范,但这种单一的法治 也暴露出问题,荀子礼法合一的治世理想就成为了一种存在于历 史当中的思想记录。
荀子对礼的重视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重视伦理的一面,是对 儒家“仁道”在社会规范意义上的解释,尽管荀子所采用的论证 方式如天人之分及人性恶与中国文化传统不相合,但是他的一系 列理论论证,对于人们重视儒家重“礼”的一面起到了促进作 用,因而他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