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市环境监测站3月份从当地渔场采集的水样显示,3份水样中的溶解氧、挥发酚和石油三项指标与正常值相差较大,有刺鼻气味。
国家环保总局相关负责人通报白洋淀死鱼事件处理情况时表示,水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43360
1.保定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进入白洋淀。保定市每天产生约25万吨生活和工业污水,但现在只有每天处理16万吨污水的能力,每天约有9万吨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府河进入白洋淀。白洋淀上游其他12个县(市)都没有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二、满城县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明显增加。近两年来,满城县尤其是大雀鹰镇的造纸工业发展已经失控。全县有156家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增加到每天8万吨。除大雀鹰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3万吨外,其余5万吨经简单处理后排入漕河。
3.白洋淀水位常年偏低,今年供水较晚。由于2005年补充水量仅为4251万立方米,自冬季以来干旱持续,导致湖区污染物浓度增加,水质恶化。
第四,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存在走私问题。由于监测手段落后,地方环保部门监管不力,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擅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非法排放污水。
污染年复一年地持续着
2006年初春,号称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发生了大面积死鱼事件。白洋淀光店村的农民张小国苦恼地说,条这么大的鱼只能在六七年内生长。龚智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干旱、上游断流、大量水库建设、上游及周边城镇工业崛起等因素的结合。导致白洋淀陷入了持续十几年的干湖和污染的恶性循环。自2000年以来,白洋淀死鱼事件频发,但今年只是新一轮污染的恶果。
“我早就习惯了,每年都要搬鱼。”安新县白洋淀国有码头附近的渔民李长贵(化名)正往船上自己的鱼里扔饲料。“每年春天,湖里的水都会变色发臭,村里人都知道。因此,此时应将鱼转移到附近的池塘,以避免污水。”
“今年的水特别不好,不过好在我们村的鱼大部分都及时转移了,下游任丘这边就要遭殃了。”李长贵表示,前几年的污染没有今年严重,所以对下游任丘地区没有影响,任丘渔民也没有“搬鱼”的习惯。然而,今年的严重污染给下游渔民造成了无法预防的重大损失。
“听说(安信)县和那些工厂有协议。人们每年收钱的时候,就让人把污水排到湖里。”他说。
当记者问县里有没有给他补贴时,李长贵摇了摇头:“我们哪里会给我们补贴,我们每年都会通知你及时转移鱼苗。”
同行业渔民也告诉记者,白洋淀污染已经一两年没有发生过了。如果不是今年伤害了下游的任丘,人家早就开始和上游的工厂打官司了,可能也不会闹这么大。
“听说那边任丘赢了官司,保定的工厂赔了不少钱。但是,明年这里不会有污水排放,谁也不能保证。”李长贵说。
据保定市环保局官员称,在预
缺乏天然水源是白洋淀污染的罪魁祸首,这是大多数专家公认的。历史上,白洋淀水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注入朱龙河、孝义河、唐河、抚河、漕河、瀑布河、清水河、平河、白沟河等上游河流,被称为“九江入尖”;下游的湖水向东流经滇东的赵北口,与海河相连。
而白洋淀是平原半封闭浅水湖泊,最深处只有3米,水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丰水年或汛期,水多到装不下;枯水期,入湖水量不足,干湖有危险。因此,“九水入尖”在白洋淀中起着关键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干旱气候下工农业用水量一直在增加,特别是上游100多座水库的修建,导致白洋淀入水量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上游水土流失和湖泊围垦加速了白洋淀的沉积,湖区水面日益缩小。50年代白洋淀还有561平方公里,现在锐减到366平方公里。
今天,历史上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中,漕河、孝义河、瀑布河只有部分季节有水;朱龙河、唐河、清水河、平河长期断流;唯一流入白洋淀的抚河已成为保定市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的主要渠道。过去“九水入尖”的风光早已消失;而且为了防止湖泊干涸,又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地排放污水。于是,今天的白洋淀成了死湖,只能出不来,失去循环能力。
保定市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补水”:从安吉庄水库和王快水库调水9600万立方米,确保5000万立方米的水进入湖泊稀释污染。事实上,补水并不是今年采用的新方法。自1997年以来,白洋淀已补水15次。其中2004年的《引经据典》尤为著名。这是2003年白洋淀陷入枯水湖危机时水利部直接采取的措施。4个多月供水突破1亿立方米,使白洋淀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善。
但是,补水是治标不治本。补水成本高,关键是补水不等于
于治理污染,只是稀释污染。补水能够维持水体清洁的时间,长则一两年,短则两三月。而且补水还可能一路把新的污染带到淀中,反而加剧了局部的污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方人士便开始启动了白洋淀的拯救之旅。2005年12月,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保定市和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协议,拟向亚开行贷款9600万美元,治理白洋淀。这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而保定市和河北省为解“白洋淀之渴”更是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冀望十年内解决流域性生态问题。
管理体制的弊端
武汉大学教授、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吕忠梅认为:“白洋淀问题其实是管理体制问题。”她表示,目前的水管理体制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条块分割,地域分割;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各部门都对水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衔接的机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有利益时相互争夺,有责任时相互推诿。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助于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白洋淀管理处处长李清禄也表示,早在七年前,当地就曾成立过一个负责白洋淀综合管理的部门,包括管理白洋淀周边水利工程、执行省防汛指挥部的调水计划、分配淀内水资源、征收水费和水面使用费、编制白洋淀治理和开发规划,以及监督防止淀内污染等工作,这就是目前的白洋淀管理处的前身。
目前白洋淀管理处除了只负责管理白洋淀周边的30个引水闸,并没发挥其他的管理作用。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现在也并没有其它机构具体来负责整个白洋淀水域管理。各个码头只设有安排游客游览的售票点,分属不同的县市。
“白洋淀治理的根本,在于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统一管理的机构和管理办法,光靠补水或者治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李清禄说。
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确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区域管理模式。但是事实证明,水污染控制的区域管理体制因不符合水的生态规律,其管理效率与效能是难以实现法律设定的目标的。区域管理无法解决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岸上与水体等各种利益的协调问题,最终会使下游成为直接纳污场。
对此专家建议,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选择流域管理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安全保护等纳入一体化轨道,由统一的机构进行全流域的管理。(吕翎)
华北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水丰芦绿重现自然美景
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死鱼事件”震惊中国,河北省、保定市随之迅速掀起的“环保风暴”迅雷不及掩耳——关停白洋淀周边一百四十多家污染企业,撤掉与之牵连的多位渎职官员;投资八十亿元彻底治理白洋淀污染;立即采取控污、截污、清污、补水四项措施,清除部分水域水体的污染。
日前记者出京城南下一百五十公里,来到了这块华北大平原上最大的湿地白洋淀。记者看到,白洋淀上游几座水库的清水日夜兼程,奔腾着、呼叫着流入了白洋淀。现在已有五千万立方米的清水流入了白洋淀。
5月12日清晨,水清苇绿的白洋淀,处处可见渔民们驾着小木船,荡舟湖上,船上栖息着成群的鱼鹰。为还原白洋淀昔日的生态,河北省保定市掀起“环保风暴”,采取控污、截污、清污、补水四项措施,积极清除水体污染,并彻底取缔了污染严重的柴油机船,代之以环保型液化气动力船,并鼓励村民积极恢复传统的鱼鹰捕鱼。
责编:王茜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保定东部明珠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