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据海外媒体报道,德国慕尼黑地区法院近日下令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德国子公司Byton GmbH进行临时破产管理。
百腾是南京智星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其德国慕尼黑分公司负责车辆设计和产品开发。
虽然此前有报道称,Byten在德国的办公室仅占全球员工总数的一小部分(约十分之一),但5月初,曾担任Byte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2021年加入恒大的戴雷,因在Byten运营期间遗留的诉讼案件而被“限制高消费”。
“限高”和破产把这家新能源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
早在2020年7月,巴顿汽车就暴露出86亿元的债务,停止在中国的运营,北京上海办事处退休,南京总部停产。全球员工总数从1500人左右迅速下降到100多人。2021年1月,巴顿中国(不含香港)所有公司宣布在停产半年后继续“休假”六个月。
百腾造车梦想破2021?
第一,技术路线落后,设计太超前
2020年是新车上市的一年。全国近14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重振了威来、理想、特斯拉为首的新品牌。
但由于量产不佳,巴顿的第一款M-Byte没能赶上第一波“油改电”。
有声音说,一方面管理执行团队浪费时间,百腾错失良机;一方面,同价位的竞争产品已经配备了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智能的汽车,早在2018年CES上白腾就倡导的“套”已经不流行了。
今年1月,比特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比特第一款M-Byte的制造,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量产。还在用上一代设计团队的成果,看来未来两年完全失去优势。
在我看来,M-Byte最大的亮点无疑是车内48寸共享全屏。
前首席执行官戴雷曾自豪地向媒体介绍说,这款48英寸的弧形屏幕花了两年多时间才与BOE合作,使这款车成为标准配置。而且方向盘和司机触摸屏也是花了两年多时间开发的。生产版还增加了前排中间的副驾驶触摸屏。
也就是说,百腾单独做了几种人机模式,在底盘、车身、自动驾驶以外的部门倾斜了太多资源,似乎无法满足新一代用户对智能车的需求。
前CEO戴雷表示,M-Byte定位为高端中档SUV,起步价将超过30万。
久而久之,同样是价格在30万左右的纯点式SUV的威来ES6和特斯拉Model Y,在市场上大领风骚。数据显示,过去4月,威来汽车旗下ES 6月销量达到3163台;国产ModelY销量5407台。
第二,富士康“重新接手”
当大部分新造车势力选择代工生产的合作模式时,威来与江淮合作,小鹏最先与海马合作,但百腾开始自建工厂,这可能是其烧钱快、量产延迟的根本原因。
百腾曾计划在南京建设一个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基地,计划总产量为30万辆,计划到2019年10月大规模生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7年百腾汽车也以1元的价格收购了天津一汽华利汽车,从而获得了造车资格,但也需要承担华利8亿元的债务。
结果百腾烧了86亿,车却没造出来。
与此同时,曾经在资本市场的项伯无法获得新一轮融资。该公司在2020年年中直接宣布溃败,并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公告,表示将延长p
据统计,百腾汽车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进行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达84亿元人民币。但是到目前为止,巴顿的第一款M-Byte SUV还没有发货。
富士康为什么要“接手”,崇拜腾?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前者前期投资百腾,持有大量原始股。如果你亲自盘活百腾,持有到下一次融资,这一股就有巨大的实现利润。
第二,富士康早年就开始试水
动车,随着新能源转型加速,其亟待需要一个成型车做跳板,证明自己的“造车基因”,扔掉低利润电子代工业务的帽子。如今,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拜腾汽车,成了富士康入局新能源汽车的“抓手”。
在多年前,富士康便开始试水电动车业务,只是在很多项目中匆匆来去,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效。近年,全球产品代工富士康的手机电子业务增长明显放缓,2019年富士康年营收同比涨幅不到1%,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富士康再投拜腾,像极了暴发户富二代垂涎隔壁“班花”,找机会补齐自身技术短板,硬要和车联网、自动驾驶挨上边。
三、钱途未卜,唯有上市?
造车梦断,拜腾将何去何从?
在国内新势力中,头部三强的蔚来、小鹏和理想都已经在美上市,且在去年7、8月一段时间,接连触及远高于一级市场的估值。
拜腾似乎也不想错过这场盛宴。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拜腾正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进行洽谈,希望通过合并借壳上市。信息来源显示,拜腾正与潜在SPAC公司和投资者就上市事宜进行谈判,最早有望于今年完成上市。拜腾的其他大股东还包括一汽集团和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
SPAC是美股IPO的一种形式之一,近些年才开始兴起,比正常上市流程更节省时间以及大量IPO费用。壳公司通过SPAC“反向收购”的方式可为私募(PE)、实体公司(这里指拜腾)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提供基础流动性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SPAC瞄准的都是规模较小或者盈利前景不明朗的公司,而且本质是以吸引散户投资者为主的融资方式。
截止发稿,在刚刚过去的4月,只有13家SPAC上市,融资规模为30亿美元——这与3月109家SPAC融资354亿美元相比,跌幅巨大。
据了解,另一家准备SPAC上市的整车公司,是刚刚完成“去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
落后于竞争对手、融资环境恶化,拜腾的“造车梦”断,“上市梦”似乎同样不明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