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八卦’还是‘热点’,只要和华为的造车有关,资本市场都会有一波积极的线来回应,屡试不爽。虽然华为多次澄清‘我没有,你别瞎说’,但似乎业内认为这迟早会发生。但最终华为发表声明,未来造车的话题就此打住。5月24日,华为再次发表声明重申:“华为不造车,未来所有相关话题都是谣言,不要相信。”
据业内人士透露,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看好智能汽车制造业的前景。很多都进入了市场,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不同的参与路径。虽然华为不造汽车,但它作为参与者的故事还在继续。
造车传闻止步
华为发布的声明显示:“公司发言人多次澄清关于华为造车的虚假传闻,我们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已经明确,没有任何变化。
事实上,自从华为涉足汽车行业以来,就多次有传言说要造汽车。华为也多次公开辟谣,表示只做零部件供应商。早在2014年,华为的‘2012实验室’就成立了汽车联网实验室;2016年10月,华为与麦格纳斯太尔的接触立刻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关注。华为造车的传闻不了了之,然后华为公开声明不制造整车;2017年2月,有报道称华为和清华大学联合秘密研发自主车,试验地点在上海金桥卡曼科技园。
面对不断传来的造车谣言,华为2018年轮值主席徐志军回应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华为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战略定位:专注于占主导地位的ICT(通信与计算技术)技术,成为智能联网汽车的增量组件供应商。为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汽车业务BU,定位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去年11月,华为卖掉了荣耀低端手机业务。同月,华为汽车BU并入消费业务BG;今年5月18日,华为宣布,消费者业务(consumer BuSINESS)CEO余承东也是汽车业务(Automobile Bu Bu)CEO。虽然汽车行业逐渐加码,但华为一直否认未来造车的想法。
然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随着华为入股BAIC ARCFOX的传闻以及长安高端合作品牌的落地,华为是否会造车再次成为热点。华为在声明中表示,华为目前没有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要说持股或参股了。这些都是谣言,不要相信。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造车结束后,华为造车股——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小康股份均于5月24日低开,午后跌幅扩大。最后北汽蓝谷和长安汽车下跌,小康股价下跌6.02%。
故事仍在继续
虽然华为下一个造车的故事已经结束,但华为作为汽车行业参与者的故事还在继续。华为认为,行业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而是华为30多年积累的帮助汽车公司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的ICT技术,即基于华为ICT技术为汽车公司提供智能网络化汽车零部件。
根据公开信息,华为正以各种方式与汽车公司合作,包括“HI”和“华为智能选择”,其中HI的意思是“华为内部”。据了解,“HI”标志只会出现在使用华为完整汽车解决方案的车型上,尤其是其自动驾驶系统。事实上,零件供应商的标志很少出现在整车上。
此前,华为宣布有三家汽车公司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分别是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和广汽集团。其中,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极限福克斯,一个由BAIC蓝瓦尔拥有的品牌
华为芷玄的合作企业是小康股份。今年4月,小康公司高端电器子品牌Selis SF5进入华为旗舰店销售。这款车采用了华为的部分零部件,车尾标有‘华为智能选择’标志。据悉,这款车型发售后2天就预订了3000多辆,小康股份股价也大涨。随后,小康股份发布风险警示公告称,新款订单数量与实际交付数量不相等。此前,赛利斯销量低迷,今年第一季度只有203辆。据华为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为是赛勒斯SF5的电气元件和HiCar驾驶舱元件的供应商。同时,为了解决华为授权手机零售店在华为手机大幅降价的情况下的生存问题,华为支持在部分零售店销售这种模式,零售店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润。
汽车行业专家严景辉表示,最近科技公司造车的概念越来越火,与华为合作的汽车公司也尝到了甜头。用华为做代言,不仅创造了话题,也促进了营业额。华为作为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也可以从中受益,对双方都有利。
此外,华为还针对高级自动驾驶,其技术路线是先以高级自动驾驶硬件配置上车,通过采集海量真实驾驶数据不断迭代。据悉,广汽Aen与华为的合作是针对高水平自驾车车型的量产。
不同路径选择
华为不造车,小米为首的跨境造车“新势力”正在涌入汽车行业。
今年3月底,小米集团宣布计划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车业务,初期投资100亿元,未来十年预计投资100亿美元。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也将担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然后,今年4月底,有消息称OPPO准备造车,相关项目的发起人是公司创始人兼CEO陈明永。目前,陈明永已经对产业链资源和人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之前,陈明永还与《宁德时报》中国乘用车事业部总裁朱伟长聊了几句,并率团访华
汽研等机构。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科技企业进军造车圈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拉来传统整车制造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代表企业为百度;第二种为亲自参与造车,全部独立完成,代表企业为小米;第三种则是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入局造车,代表企业为华为。
"不同科技公司切入智能汽车赛道有不同思路。"颜景辉表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成为发展方面后,汽车赛道成为多家科技企业的目标,但华为、百度、小米和滴滴在汽车领域布局上的定位并不相同。"在成熟汽车行业中,这些‘新新势力’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