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理想汽车(Ideal Auto)最近发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包括威来汽车(Weilai Auto)和Xpeng Motors在内的新汽车制造商的Q1财务报告都已发布。
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特斯拉国内增长势头放缓,这三股新生力量的成绩单是什么?对市场前景有什么影响?
在财务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交割量。综合数据显示,威来Q1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并继续领先。李斌的声明也略显自豪:“2021年初,威来创下了第一季度20060辆的季度交付新纪录,同比增长422.7%。”
小鹏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稳定”的。理想交货量环比下降13.03%,是三大车企中唯一环比负增长的。同时,财务报告显示,理想的Q1在上一季度实现盈利后变成了亏损。净亏损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366.9%。
不难看出,理想车与其他两款车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同时,在造车热潮中,市场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
增长缓慢:环比负增长的理想车型净亏损同比增长366.9%
具体而言,Q1财务报告显示,理想车辆交付量为12,579辆,同比增长334.4%,环比下降13.03%;小鹏交付量13340辆,同比增长487.4%,环比增长2.9%;威来交付了20060辆汽车,同比增长422.7%,环比增长15.6%。
而另外两款车同比增速超过400%,理想车不到350%,差距进一步拉大。然而,只有理想增长率为负,达到-13.03%。
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三大的财务数据。
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车Q1总收入35.8亿元(5.457亿美元),较2020年Q1 8.517亿元增长319.8%,较2020年第4季度41.5亿元下降13.8%;理想汽车Q1净亏损3.6亿元(5490万美元),Q1 2020年净亏损7710万元,同比增长366.9%,2020年第4季度净利润1.075亿元。
Q1在Xpeng Motors的总收入为29.509亿元(4.504亿美元),比2020年Q1的4.121亿元高出616.1%,比2020年第四季度的28.514亿元高出3.5%。小鹏的Q1净亏损为7.866亿元(1.201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6.498亿元,2020年第四季度为7.874亿元。
威来Q1总收入为79.823亿元(12.183亿美元),较2020年1,372亿元增长481.8%,较2020年第四季度66.411亿元增长20.2%。威来Q1净亏损4.51亿元(6880万美元),比2020年Q1下降73.3%,比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67.5%。
另一方面,Q1 2021年的理想毛利率为17.3%,而Q1和2020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8.0%和17.5%;小鹏Q1 2021年毛利率为11.2%,Q1 2020年和2020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分别为-4.8%和7.4%。Q1威来2021年的毛利率为19.5%,Q1 2020年和2020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2.2%和17.2%。
此外,在R&D的持续高投资被认为是新的汽车制造力量未能实现自我造血的主要原因。财务报告显示,理想、小鹏、威来今年在Q1的R&D投资分别约为5.15亿元、5.35亿元、6.87亿元,R&D费用分别占总收入的14.41%、18.13%和8.61%。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翔表示,未来将加大对R&D的投资,2021年R&D费用将增至30亿元。
相比之下,特斯拉已经连续7个季度盈利。据财报显示,特斯拉Q1营收为661.51亿元人民币(合103.89亿美元),同比增长73.58%。其收入规模约为理想车型的18.5倍,为22.4吨
31 日,理想汽车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余额为 303.6 亿元 (46.3 亿美元);小鹏为 362.01 亿元 (合 55.254 亿美元);蔚来则为 475 亿元 (73 亿美元)。弯道超车:发布新车、扩大产能之余需注意侧面压力
近期,特斯拉负面不断,尤其是女车主上海车展期间维权,包括后续接连数起安全事故,让一众造车新势力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就在财报发布的前一天,理想汽车发布了 2021 款理想 ONE 车型,新车在车辆配置、续航里程以及自动驾驶方面均有所升级,并将于今年 6 月 1 日开始交付。
近日,一份疑似顺义区政府的资料显示,理想汽车将投资 60 亿元接手北京现代顺义基地一工厂,依托原北京现代一工厂厂房及土地资源,打造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该项目计划 2023 年投产,2024 年工业产值达到 300 亿元。
对该上述消息,理想汽车回应称:未收到消息,不予评论。
在 2021 年上海车展上,小鹏汽车携旗下第三款产品,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 —— 小鹏 P5 亮相。据了解,小鹏 P5 预计 2021 年四季度开启交付。
近日,有媒体报道,蔚来或推出入门级子品牌,首款车型英文名为“Gemini”,中文名为“双子星”。并且已经在合肥启动新车型的开发,定位将低于现有 SUV 和轿车,计划年产 6 万辆;这款双子星或为蔚来汽车将要推出的入门级车型。
目前,蔚来旗下的车型售价都不低于 35 万元,因此,蔚来当前急需开发一款主力售价在 20 万元左右的主力车型,下探更广阔的市场,与蔚来品牌形成互补。
然而伴随上汽、北汽、广汽、东风等传统车企的转型。2021 年,造车也近乎成为科技企业的标配,华为、百 度、小米、联想、360、滴滴、OPPO、创维、格力、美的相继宣布造车相关消息。
这对于造车三巨头来说,无疑形成了巨大的侧面压力。
2021 年 4 月,造车新势力销量数据显示,哪吒汽车销量 4015 台,紧随蔚来、理想、小鹏之后。从增速来看,环比增长 23.7%,同比增长 532%,双双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一。
造车遇冷?市值“腰斩”、机构清仓热钱涌向细分领域
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最终也在股价上得以体现。截至发稿,理想股价为 23.3 美元,市值为 210.78 亿美元;小鹏股价为 32.13 美元,市值为 257.83 亿美元;蔚来股价为 38.62 美元,市值为 632.8 亿美元。
其中,以收盘价计算,理想已从最高点的 43.96 美元跌去 47.0%,市值蒸发 186.9 亿美元;小鹏从最高点的 72.17 美元跌去 55.48%,市值蒸发 321.3 亿美元;蔚来从最高点的 62.84 美元跌去 38.54%,市值蒸发 396.85 亿美元。
至此,造车三巨头市值相比高点近乎“腰斩”,合计蒸发市值为 905.05 亿美元。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就表示,整个新能源行业预期增速放缓,资本泡沫退潮,股价逐步回调。“特斯拉更多被当做科技公司,而非汽车制造商。除去出售碳积分收益,特斯拉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且降价带来的销量增长不具有持续性。理想也仅实现季度盈利,全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小鹏销量增速放缓。新能源车企还处于发展阶段,与传统车企相比,市场体量较小,估值存在一定水分。”
而伴随着地方政府的电动车消费鼓励政策到期,新补贴额度的进一步退坡,以及“缺芯”导致的芯片价格上涨,都助推着造车新势力的成本上涨,而这也将影响着其股价。
而在造车三巨头股价波动的同时,机构正在清仓。
2 月 13 日,高瓴资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了 2020 年四季度末的美股持仓情况。数据显示,2020 年三季度末,高瓴资本持有蔚来约 241 万股、理想汽车约 160 万股、小鹏汽车约 90 万股。同年四季度末,高瓴资本不再持有上述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权。
与此同时,比亚迪方面确认,高瓴资本以 2 亿美元参与了比亚迪股份的最新一轮定向增发股票的购买,而且是一开始就拟以更高金额参与认购。
这一变化也预示着,资本市场正在主机厂之外,寻找新的机会。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为 60 起,经披露的融资总金额达 436.3 亿元,相比于 2019 年的 184.2 亿元,同比增长 136.8%;而今年仅前两月,该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就已达到 24 起,披露投融资总金额为 176.4 亿元。
进入 2021 年以来,文远知行、驭势科技、小马智行、图森未来、智加科技等自动驾驶相关公司以及地平线等芯片公司持续获得新一轮融资。
此前,新能源汽车已连续 7 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 2017 年使用的是“清洁汽车”一词),且多次提及,是汽车行业的年度关键词。而在今年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首次缺席,但与之相关的充电桩、换电站和电池回收利用,都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有报道指出,预计在 2021 年,仍会有多家车企加入换电推广大军,“充电 + 换电”将成为未来并行的两大模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模式和业态也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
相关分析师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整车厂需要与外部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默契配合,实现软件系统(辅助驾驶、车载操作系统)、’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深度合作。细分子领域的龙头上市企业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