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引导阅读
5月中旬,中国在北极事务上迈出了一步。在瑞典北部基律纳举行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国正式被接纳为理事会观察员,在会前会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斯德哥尔摩分社通过现场采访完成了一系列内外部报道。结论是,该报道反映了新华社在媒体炒作中对与中国有关的国际热点事件冷静客观的思考。
“热点”事件在国内外没有边界
北极理事会开幕前夕,百度新闻搜索中关于“北极”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报道是“北极理事会将讨论是否接受中国和其他国家”。本文着眼于加入北极理事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战略和经济利益,大篇幅引用俄罗斯媒体的话,说俄罗斯试图给中国加入设置巨大障碍;还补充了近年来北极内外国家对北极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的背景,过分夸大了所谓的“北极竞争”。由此,国内很多读者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是其争夺北极资源的必要条件,一旦成功加入,就可以获得一份北极资源。
这个报道有很多问题,包括对新闻背景的无知,对问题的片面理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极理事会本身的性质不明确。事实上,北极理事会是由北极国家组成的政府间论坛,其宗旨是协调成员国保护北极环境,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个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类似的报道在国内媒体上屡见不鲜,关键问题在于受到国外媒体对中国有偏见的报道的严重影响,对事件本身失去了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迫使中国出席和参与未来的北极理事会论坛偏离“北极竞争”的主题。
在此期间,西方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的报道几乎都集中在中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上。虽然日本、韩国、新加坡、发展中国家——印度等亚洲国家都是当时的新观察员国,但“中国”却被挑出来,出现在大多数西方媒体对这一国际事件的报道和解读的头条。例如,澳大利亚在2010年5月16日报道称,中国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的地位,这使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日益激烈的北极资源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美国《悉尼先驱晨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西方媒体刻意炒作的片面国际舆论背景下,“中国成功进入北极俱乐部”、“中国加入北极圈”等国内媒体报道不足为奇。
在这种国内舆论中,新华社作为官方通讯社和事件发生国的常设分支机构,应该发挥作用,冷静客观地报道这种涉及中国的国际热点事件。
“冷”报道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那么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的实质是什么?
经过充分调查和专家广泛采访,新华社发现,中国作为新观察员国的身份只具备参加和出席北极理事会会议的资格;只有发言权和提出项目的权利,没有投票权。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义务,例如向理事会提供技术、研究和财政捐助。同时,会议通过的第《北极理事会:中国看重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号决议也限制了理事会观察员国的职能。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北极理事会,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与北极国家在“科研、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斯德哥尔摩分会在一系列内部报告所报道的事实基础上,对中国的“权利与义务并存”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北极理事会最终决定吸引中国加入,是为了“加强国际合作”,“聚焦可持续发展”。
文章播出后,权威效应显而易见:很快,在国内媒体报道中,“中国北极理事会官方观察员有权参与工作组”,“‘身份升级’:中国需要对北极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能给北极带来什么?”而其他更客观理性的文章,而不是专注于中国、北极资源等话题。
同时,分行不仅突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新观察员国”的主题,还首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态度:“了解北极是中国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深入了解北极是中国今后在北极理事会框架内参与北极事务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强调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态度。
从国际热点的涉华事件报道中可以看出,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壁垒几乎消失的情况下,国内媒体往往会因为国外媒体的无知和被动引导而做出片面甚至不准确的报道,严重误导国内舆论。
新华社不能迷失在这种氛围中,盲目跟风,需要利用海外分支机构和现场记者的传统优势,在充分掌握大量事实后,第一时间冷静客观地发出权威声音,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作者:新华社斯德哥尔摩分社)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研究国际热门事件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