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作者戴维·布鲁克斯|解读
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知名专栏作家和知名电视评论员。他写过关于心灵和成长的畅销书,如《社会动物》《天堂里的波波族》《品格之路》。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是布鲁克斯的新书。2013年,他结束了27年的婚姻,跌入人生低谷。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读书学习了很多,关注了那些热心服务社会的人,完成了这份对人生意义的全面反思的工作。
核心内容
书中创造了“双峰模型”和“第二座山”的概念模型,用来解释不同的生命层次。有人建议,人们应该放弃过度自我的生活方式,过对自己精神更有益的生活。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职业、婚姻、哲学与信仰、社群四个维度给出,告诉我们如何过上拥有永恒幸福的道德生活。
点按以查看更大的图像,将其保存到您的手机上,或者与朋友圈分享
序
你好,欢迎每天听一本书。我是徐雪琴。今天要给大家读的这本书叫【0x9A8B】,还有一个副标题,对道德生活的追寻,字面翻译为“探索道德生活”,中文版翻译为“寻找生活的意义”。
我们知道,“道德生活”和“生活的意义”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两个哲学命题,是所有哲学家在解释生活和世界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是关于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法则。当然,不仅仅是哲学家要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每个普通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不自觉地提出生命意义的问题。说白了,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最著名的答案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阻挡的同情,这三种纯洁却无比强烈的感情主宰了我的一生。”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普通人可能达不到他的境界,但至少可以从他的话语中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无论我们的人生追求是什么,这些追求都会成为支配我们人生行动的一种指引。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那么,这本书《第二座山》有什么独特之处,号称“为人生寻找意义”?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它的作者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是美国《第二座山》的热门专栏作家,受到许多美国精英团体的高度尊重。他之前的《纽约时报》和《社会动物》已经在监听栏中解释过了。在那两本书里,他谈到了人类成就与人格、品格和道德的关系。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充满了昂扬的精神和自信。但写完《品格之路》后,他陷入了人生最动荡的时期。他和妻子27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搬了家,两个孩子离开他去上大学,一个美好的家庭被撕裂。他陷入了痛苦、羞愧和孤独,但当他想去找朋友寻求安慰时,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可以抱怨的朋友都没有,因为长期以来,他总是MoMo,为了事业上的成功,对身边的人疏于照顾,缺乏同理心,逃避了自己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陷入了极端的个人主义。他曾经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创造出好的性格,进而在生活中取得好的成就。性格的塑造和健身一样,是可以单独完成的。然而,陷入人生孤独低谷的他,发现过去有误会。他意识到“当前我们文化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是一场灾难,片面强调自我成功、自我完善和个人自由是一场灾难。”
在他的书中,他把生活比作登山。第一座山是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外在的名利和享受;第二座山是关于奉献的,强调摆脱自我,舍弃自我,被召唤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是,爬第二座山的人并不反感世俗的幸福,也可以喜欢美食或美景。然而,在追求道德幸福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超越了世俗幸福,“他们的生活正在向某种终极善靠拢”。
今天的音频,我将遵循“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经典思维,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一、什么是人生的第二座山?其次,人为什么需要爬第二座山?最后,第二座山怎么爬?
第一部分
把生活比作登山是一个常见的比喻。例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
例如,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冒犯神灵而受到惩罚,并被要求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而,每次他把它推到山顶,巨石就会再次滚落下来,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西西弗斯不断重复着这种永无止境的艰苦劳动。后来,法国作家加缪对西西弗斯的故事进行了阐释,成为存在主义的经典案例。——把巨石推上山是没有意义和徒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努力和对抗赋予了它意义。加缪说:“向高处走的奋斗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内心。人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布鲁克斯也强调幸福。他还把幸福分为几个层次,包括身体幸福、情感幸福、精神幸福等。但他认为“真正幸福”的最高境界是道德幸福,其他幸福都是短暂的体验,只有道德幸福才是永恒的。他指出,教皇方济各、图图主教和救世军的志愿者可能都有这样的幸福。在“道德升华”的强大时刻,他们消除了玩世不恭的感觉,代之以希望、爱和道德鼓励。那些道德升华的时刻,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做好事、牺牲、行动、帮助他人的强大动力。他的“登山理论”由此诞生。因为幸福的层次不同,人生追求的层次也不同。他指出,人生有一个“双峰模式”:刚离开校园,人们就会开始自己的事业或成家立业,建立自己要攀登的第一座山,比如成为警察、律师、医生等等。第一座山上的使命是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取得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比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舒适的生活。然后,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记。
有些人在爬完第一座山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却觉得不尽如人意。他们会想,“就这些吗?”他们会觉得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不是在成功后陷入虚荣的状态。还有的人连第一座山都没爬上,就倒在半山腰,跌入人生谷底,然后在痛苦、失望、孤独中挣扎,或被压抑,或抱怨别人,无休止地发脾气。
布鲁克斯认为,无论攀登第一座山的过程是否顺利,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对生活感到不满意,然后就是第二座山。
比如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娱乐圈的明星,几辈子花不完的钱,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这类人可能会选择投身慈善事业或文化教育,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例如,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建立的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减少传染病和改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条件。他们在爬完人生中的第一座山后,又爬了第二座山。
真的只有成功攀登第一座山的人才有资格攀登第二座山吗?
事实上,没有,有些人从未到达过第一座山顶。他们从山腰掉到山谷,但山谷成了他们被创造的地方。他们在痛苦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自我,感知到了爱的内在本能,渴望超越自己,关爱他人,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他们被激励投身于道德事业,过着道德生活,因为他们看到了比个人幸福更大的利益。
比如你可能听说过有人得了重病或者差点死于车祸,他在病床上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那就太不值了。病愈后,他许下志愿,当老师教书,在社区做志愿者,或者为他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和医疗服务。他选择投身于比自己更大的事业,即“比自己更大的事”。事实上,布鲁克斯自己也意识到,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之后,还有一座更重要的第二座山需要攀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他想到写这个《品格之路》来弥补以前作品的不足。与此同时,他还启动了一个名为“编织:社会结构”的项目,旨在让人们关注正在做社区建设和关系修复的基层工作者。在这项研究中,他发现自己几乎每天都被热心服务社区的人感染。
第二部分
谈完什么是第二座山,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我们需要第二座山?
布鲁克斯认为,个人和社会都需要攀登第二座山,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文化,遭受着一场联想和团结的危机,而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所以需要更多的利他文化。他说:“当我们需要感情的时候,我们太理性了;当我们需要道德的时候,我们太功利;当我们需要关注公众时,我们太关注个人了。”
那么,为什么个人主义会成为一种主导的思潮呢?我们要知道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灵长,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体能、速度或者力量上的优势,而是因为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合作能力,进而发展出文明。一步一步,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国家,个人在张越被编织成一个不断增长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的人数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因此被人类学家称为“想象中的共同体”。
面对战争、饥荒、瘟疫等灾难,人们的联系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自救手段,但恰恰相反,这种社会网络会束缚、束缚甚至奴役个人。因此,个人需要依附于社会和警惕被社会奴役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与专制主义相比,个人主义显然是一种更进步的社会思潮,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用马克思的话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当今西方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几乎是一项不容置疑的政治权利,这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生态。布鲁克斯并不否认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但他强调极端个人主义正在引发全面危机,极端个人主义的形成是近几十年的事。
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的人们面临着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重大问题需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们自愿参军,成立工会或救援组织,或在大公司工作。交战国家的人们联系紧密。因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强调履行职责、融入机构、服从团队、服从权威,而不是试图突出自己或损害公共利益。这种以群体为导向的道德生态,一句话,就是‘我们一起休息’。”布鲁克斯认为,这种“同甘共苦”的道德生态一直延续到战后时期。它不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而是强调谦逊和谨慎。“它传递的信息是,你不比任何人好,但没有人比你好。它认为自私和自恋是许多罪恶的根源。如果你过多地谈论自己,人们会说你自负,嘲笑你。”但它的优势在于,人们的公共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人们在生活中会相互帮助和支持。
这种集体主义文化有它自己的魅力,我们从规划体系中来当然不会陌生。然而,当战争危机解除后,人们逐渐觉得这种文化禁锢和压制了个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年轻人鄙视传统,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新时尚。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只要不干扰别人的生活,而生活的目标就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他们学会了忠于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标准;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是最自由的生活,个人从教条、政治压迫、社会偏见和群体一致性中解放出来,个人至上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社会活力迅速提高,但其负面后果正在慢慢积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传播,个人主义变得越来越极端。布鲁克斯指出,“在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他是否遵守了共同的道德原则,而是他的成就。自私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自强是第一使命。以自我为导向是可能的,因为在一个结构良好的社会中,个人自私可以用来生产公共产品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越来越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下,人们逐渐失去了一些有价值的品质,比如善良、共情、责任和正义精神。无论是社会、情感还是身体,人们都变得越来越疏远。很多人连家人都不关心,连谈恋爱的激情都没有。布鲁克斯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对家人和朋友缺乏关爱,导致离婚和朋友疏远。他说:“个人主义曾经是我们祖辈的天堂,但经过半个世纪的解放,现在却成了我们的地狱。”
所以,你看,事业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个人的生命找到意义,另一方面是为社会贡献价值。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在选择工作时,更看重的是钱多不多、工作轻不轻松、离家近不近,对他们而言,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些攀登第二座山的人,是不会这样去考虑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社区的维度。前面讲到,在一个极端个人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可能你在一个小区住了很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却还是跟陌生人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每个人要做的是“实现自我”,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你想干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不打扰、不伤害别人就行。 人们强调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强调个人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人即地狱”。个人从各种束缚中走出来,不是做国家的人,不是做公司的人,不是做父母的好孩子或者老师的好学生,而是做我自己,你们谁也别想定义我,谁也别想规定我该如何做,我要自由发展。 这种个人的解放当然有其进步意义,但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由此形成。过去,社区邻里之间都很熟悉,大家会相互帮忙、相互分享,邻居的孩子大家会一起帮忙照看,遇到突发情况大家会齐心协力去解决,社区是一个仅次于家庭的、给人温暖的地方。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布鲁克斯认为,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接管了以前的社区服务项目。现在坏人有警察管,小孩有学校管,搬家有搬家公司,生病了直接去医院,一切都有正规的服务,人们对社区的依附性和归属感减弱,独立性大大增强,每个人都好像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过去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不见了。 那么,要如何恢复社区的活力和温度呢?布鲁克斯认为,这需要依靠生活在第二座山上的人的力量。这些人热心为他人、为社区服务,他们把建立邻里关系置于生活的中心,通过各种方式重建社区的纽带,让人们彼此信任,用亲密的联系取代冷漠的距离。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编织:社会结构”项目吗?布鲁克斯花了很多时间,与这些致力于社区建设的人和机构交流,他们通过营建一些公共场所、举办聚会或者社区活动把人们聚集到一起。比如,一个叫做“脉络”的社区组织,成功地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成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提供特殊的专业知识,比如法律援助、高考辅导、心理咨询等等。后来它发展成为一个囊括四百多名学生和一千名志愿者的关系网,帮助人们建立更有温度的社区生活。 起初,当地社区居民对这些陌生的志愿者也是冷漠的,但他们不停地出现在社区里,慢慢地就建立了信任感。正如“脉络”组织的创始人所说,“在生活中,无条件的爱是非常罕见的。即使你被某人拒绝了,但当你不断在他们面前出现,就会带来身份的改变。” 结语 英国作家T.S.艾略特曾说,现代政治活动的主要错觉,是相信可以建立一种完美的制度,但其中的人不必是好人。这种“制度万能论”很有市场,我们也确实需要在制度和法律层面提高治理水平,但它忽略了人的需求和力量。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善良、关怀或忠诚,社会就会变成野蛮生长的丛林,市场和国家就会崩溃,个人也就无法获得幸福。 在书的最后,布鲁克斯提倡一种“关系主义”。关系主义是介于极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路线,它既不让人与人相互脱节,陷入孤立无援、各自为阵的绝境,也不让人被集体所捆绑,成为“没有个性的人”。 人生,不应该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我们渴望亲密关系,人可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到滋养,社会也需要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连接。我们不应该只是追求私欲,用单一的功利标准来指引人生,而应该去致力于一些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业,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布鲁克斯说,不论是在家庭、事业,还是邻里生活中,关系主义者的终极信仰,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但在最深的层面我们又是团结在一起的。 攀登第二座山,是为了获得一种更真实永恒的快乐,也是为了建设一个互信、互惠、互相依存的美好社会,这样的社会让人依恋,又充满活力。攀登第二座山,不应该只是漂亮的说辞,而应该成为我们终身践行的价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