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中药(上下)张景明百度网盘下载
一个组织要没有能人,就好像一个桌子没有腿,不是歪歪 斜斜,就是翻倒在地。领导若没有精明强干的部下,就会被架 空,徒有名而无其实。
所以领导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干将,要有精 干的部下辅佐。
有些领导光是感叹世上没有贤才,而不去积极的发掘人才。 罗丹曾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的道理,以中国土地万里,人民亿万,岂能有没有贤才的道理? 兴叹没有人才的领导一定是一个懒惰的领导。
人才并不是没有,只是他不愿公开表露罢了,只要领导认 真地去寻找、发现,人才是不少的。
实际上,许多人才都在感叹没有人来理解他们,赏识他们, 领导只要能寻访到他们,给他们诚心诚意的理解,给他们委以 重任,他们是乐意效劳,共创大业的。
要获得人才,领导就要行诚求之法,要以真诚去求贤才, 要感化、招引、激励、振奋、调动贤能俊秀,使他们投靠、信 赖自己,愿意倾心相佐。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刘备就是诚心求才的一位
高手。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不愿轻易辅佐一个人,害怕 因跟错了人而耽误了一生的事业,而当时刘备并无特别的优势, 所以当刘备第一次、第二次去见他时,他都避而不见。
刘备高就高在毫不气馁,锲而不舍地诚心求贤,不辞辛劳 三顾茅庐,终于把诸葛亮感动了。见面之后,刘备先把自己 “皇叔”招牌打出来,称自己是兴复汉室,讨伐曹贼,把正义的 旗帜拉到自己这边来,激励诸葛亮为兴汉大业而奋斗。
接着他又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欣赏和仰慕,表达了自己 对他的理解,这样使诸葛亮有了遇到知音的感觉。
最后,他又给诸葛亮以很高的名份,称他为“先生”,任他 为军师,压张飞、关羽、赵云服从他,使他成为刘军中的第二 号人物,使诸葛亮有放手施展的余地。
这三板斧果然奏效,诸葛亮大受感动,立即倾心相随,摊 出一份地图,对刘备说:“主公请看,今天下三分……”
几十年后,刘备已魂归白帝了,但诸葛亮对他还是痴心不
改,一心辅佐他的儿子刘禅。他在《出师表》中还动情地写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委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 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诸葛亮被刘备的 三顾感动到了何种地步!
在诚心求贤方面,刘备是现代领导的楷模! •锦囊妙计•
{ 部属渴求理解,希图赏识,讲究名分,j
{领导要想得到部属的死命效力,就必须诚心{ 求贤,就要对部属理解、赏识,要给他们以|
i名分。 t
经典管理实例.•
① 秦昭王“五跪”迎范睢
国人渴望成名,打一生下起,懵懵无知的孩童便可从其父 母热切的眼神中读到四个大字:升官发财。决不夸张,中国五 千年文化中的积习决定了这一点。长大成人,父母的愿望成为 自身的主观要求,于是追求功名的遥遥长路从此开始。
在古代,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那时毛遂自荐的人寥寥无几,
秦昭王“五跪”求范睢可谓众人皆知,无人不晓。
秦昭王为人开明,雄心勃勃,欲建立宏图大业,以昭先祖 之业。然而这样并非易事,凭他一人单枪匹马,显然不行。因 此,昭王求贤心切,一心招揽天下贤才。
范睢原为一隐士,广读诗书、兵法,颇有远略,为当时著 名的贤人,远近闻名。他表面看起来,每日读书做赋,清心寡 欲,但实际上,他也想指点江山,一试身手,只是未遇良机, 未见良主罢了。这时决非亵范老先生的清高,毕竟古训为“学 而优则仕”,范睢当然同意这一点,他听说秦昭王正寻觅天下秀 士,于是悄悄地由此出发,来到秦国。
秦昭王早闻范睢有才,而此时,范睢又来到了秦国,因此 理解其心意,准备将其招为麾下。只是求此人才,还颇有难度, 还要费一番心机才行。
秦昭王很快便驱车去请范睢,一见人来,便屏退左右,单 独说话。这样,便为范睢进言创造条件,同时自己求贤的恳切 之词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有失身份。
秦昭王走上前去,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由此可 见,秦昭王可谓颇费心思,屏退左右为创造环境;屈尊而跪, 则表明自己对范睢的尊敬和求贤的诚意;称其为“先生”,则表 明自己谦虚求贤,以能者为师;“何以幸教”,则表明自己求贤 心切和欲图治世救国的开明。
这一跪,虽将诚恳之心表露无疑,但范睢架子更大,吱吱 唔唔,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复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 寡人?”,这是二跪,且态度上更加恭敬,丝毫没有不满之神色, 但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 第三跪打动了范睢,可谓金石为开,范睢开始说话,道出自己 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针对范睢的顾虑,秦王第四次跪T,说:“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国辟远,寡人愚不省,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恩 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人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 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秦昭王意思很明确,他要让范睢进言,必先消除其顾虑, 才能令其言无不尽,对自己有所帮助。
范睢一向处事谨慎,虽然得到秦_F.特许,仍不愿轻易开口, 于是开始试探口风。他说:“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秦王对此指责之语,并未一听即怒,立刻领悟到这是范睢 进言的前兆,应抓住时机,进一步争取,才能使范睢彻底落入 自己手中。于是秦王第五次跪下,说:“寡人愿闻失计!”言辞 更加恳切。这一次范睢也认识到时机已到,再端架子实为不妥。 因此答应秦昭王,辅佐秦朝,帮助他统一六国。
从最终结果看,范睢的确为秦国强大,统一中国立下汗马 功劳,如蔡泽所说:“要制诸侯,利施之川,以实宜阳,决羊肠 之险,塞太行之道……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数 矣。”
秦昭王诚心求贤的这一招可真绝r。以帝王之尊,每曰接 受达官显贵朝拜的人,居然屈膝五跪,以求范睢的进言,常人 可能办不到,但这正是秦昭王政治见识的明显体现。江山社稷 与帝王颜面,孰重孰轻,稍微清醒一点的君王即会明断。
他有此举动,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了解并理解臣下的心 思,范睢为天下奇才,自然恃才清高,鄙视尘世,那么何不让
他清高一次,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走下圣坛,投入自己怀抱, 这样既满足范睢本人建立功名的愿意,也为自己善于用人树立 口碑,更重要的是自己江山社稷得以安稳,宏图大业得以实现, 到时青史留名自然不在话下。
可见,作为领导者,诚心诚意求得人才,埋解部下要施展 才华的心愿,这是发挥部下潜能,全心全力投人工作需要的手 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