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见:引爆业绩·实战谈判与回款技巧视频课百度网盘下载
有人也许会担心,管理人 自己承认错误是不是会损害自 己的权威形象?这个疑问我们 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你本来就 犯了错误,还一味地推卸责任 给别人,更会损害你的形象。 没有人是傻子,谁对谁错,其
实你的属下心里很清楚,只是 有时候他们不愿意说出来。相反,勇于承担责任,在打破你完 美的形象的同时,也树立起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 要想不损害自己的形象,就不要犯错误,但是正如康熙皇帝说 的,人非圣贤,皇帝也会犯错误。我们管理人同样如此,而犯 了错误就要承认,其实承认错误对你形象的损害,并没有想象 中的那么大,反而是推卸责任更容易让你的下属离心。
其实,形象问题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如果你不去承 担责任,那么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是你犯的错 误,只有你去承担起来,切实地去改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否则,有人替你承担了,似乎没有事情了,但是遇到类似 的情况时,你还有可能犯错误,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同时,康 熙主动承担责任,可以让君臣更加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真正 地互通消息,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我们企业管理中也是一 样,管理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利于打造一个真诚的工作环 境,使企业员工和领导和睦信任,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会碰到如何对待功臣问题,现在轮到 朱元璋了,但他的手段可能是最不仗义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 的继承人柔弱的缘故,但是这不能成为他滥杀功臣的理由。
朱元璋滥杀功臣是有名的,历史上有很多民间传说都和这件事情有关。
著名的胡惟庸案是因为丞相胡惟庸涉嫌谋反而起,朱元璋 乘机大肆屠杀功臣,株连达到3万多人,包括文臣之首李善长 也死在这个案子当中,经过这一次屠杀,功臣去掉大半;12年 后,又发生了一起蓝党之狱的惨案,起因是功臣蓝玉对朱元璋 的猜疑不满,出言不逊引起,结果朱元璋正好抓住这个机会,
凡是与蓝玉有关联的人,一律拿下,结果导致多方株连,前后 杀掉1_8万多人,朝廷的开国功臣几乎一扫而空;之后,大将傅 友德想隐退,于是援引赵匡胤劝说大将买地养老的旧事,企图 退隐。朱元璋哪有赵匡胤的肚量啊,反被诛杀;另一个功臣冯 胜想学习刘备种菜养花的经验,在家打谷子,结果被告以私藏 兵器,被朱元璋叫去喝酒,酒中下了毒,回来后就毒发身亡; 到此,朱元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退隐不行,韬光养 晦也不行,是要斩尽杀绝了。功臣王弼看出了这一点,就慨叹 我们恐怕很难活下去了,果然被特务告发,立即赐死。最后, 开国功臣所剩无几,保住脑袋的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 汤和、邓愈、沐英6人,其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四 人早在朱元璋大开杀戒以前就死了,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 幸亏死得早。还有邓愈,是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并且早就退 隐了,才保住性命,而沐英镇守云南,地方偏远,又不易更 换,并且与朱元璋渊源甚深,所以才得以身免。可以这么说, 朱元璋把能杀的全部杀了,说他斩尽杀绝也许并不夸张。
那么他大开杀戒的原因何在呢?据说有一个故事,说太子 朱标曾经劝说他不要这么滥杀无辜,他扔了一根长满刺的荆 棍,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说,我就知道你捡
不起来,所以才给你把刺削掉。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朱标死 后,明惠帝朱允坟年幼,他更是要斩尽杀绝了。他的这种考 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刺削掉了, 惠帝是容易拿了,但别人也容易拿了,结果等到朱棣起兵的时 候,惠帝缺少了这些“刺”,很快就失掉了皇位,幸亏还是自 家人,否则大明的江山可就难讲了,别说功臣不都灭了吗,那 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呢? ,
回顾一下历史,如何对待功臣,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 今天的企业也会遇到这个问题,采用除掉功臣的除了朱元璋还 有刘邦等人,采用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剥掉实权的有汉光武帝 刘秀,让他们养老享福的有宋太祖赵匡胤,也有继续使用的如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值得学习呢,杀人看来是不 可取的,仁义道德倶丧,也不利于后代的管理;让他们退隐享
福是一种办法,但却可惜了这些人的才能;李世民的做法有一 定的危险性,但我们觉得可以采用,继续使用可以让他们继续 发挥才能,并且君臣自打天下就开始合作,自然是更容易开展 工作。至于说功高盖主的问题,关键就看你怎样协调了,并且 抛掉一些私心,信任他们,适当控制,应该是可以继续相处, 再创辉煌的。
张居正是明朝中叶的重臣,他当政期间,厉行改革,为明 朝中后期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算得上是一代名臣。但是在 他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插曲。
人家张居正可是一个聪 明的孩子,并且还特别勤 奋,5岁开始读书,在他们 那一疙瘩可是个神童,12 岁的时候就去考府学,由 于年纪小,引起了考官们 的注意,主考官田顼就单 独给他出了道题。他接过 试卷,稍加思索,一挥而 就。田顼和其他主考官一 看,只见文章写得非常好,都大为惊奇,就这样,张居正就 像今天的特招生一样进了府学。第二年参加乡试,文章又是 非常出色,获得了主考官陈束的赏识,决定录取为举人。恰 好,湖广巡抚顾璘来巡游,陈束知道顾璘是个大才子,于是便让监试的冯御史把张居正的卷子给他看,他看完之后,也 大呼奇才,但当他知道是个13岁孩子的文章的时候,说道, 让他落第。冯御史很奇怪,不知如何是好,顾璘解释说,这 个孩子是个人才,但是如果现在让他高中,只会让他骄傲起 来,不思进取,如果让他落第,可以让他更加老练,然后再 提拔他,重用他,我也是建议而已,一切还是你说了算。冯 御史把顾璘的建议报告给陈束,陈束一听,也觉得有道理, 就让张居正落榜了。
落榜之后的张居正,果然很是郁闷,傲气也全无了,沮丧 了好几天之后,又开始发奋读书,等到三年以后,再去考试, 又夺得了首魁,成为了举人,而他也知道了三年前的事情,正 好顾璘在附近督工,于是他就去拜见,顾璘说,我没有见过 你,就耽误了你三年的时间,对此我很抱歉,只是我希望你受 到一些挫折,成熟起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张居正对他的培 养也表示了理解。
果然,张居正后来成为了内阁首辅,革弊朝政,推行改 革,创立了一条鞭法,适应了新的税收改革的要求,减轻了人 民负担,改善了社会经济,并且起用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国 家做出了贡献。
我们今天的管理中,非常强调激励,其实适当的一些挫折 也是必要的,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更好的吸取教训,更加成熟 起来,能够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程广见:引爆业绩·实战谈判与回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