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到守望者:21世纪中国小说 许子东
管理学者说,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时,假如任何组织不能以“人的 因素第一” \提不出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一个目标,就无法进行动 员,也根本谈不上什么领导力。在春秋战国(毫无疑问是个充满不确 定性的年代),虽有那么多的思想流派,有的比儒家更早,有的组织更 严密,有的学问更玄妙,但毕竟儒家倡导的“仁”的观念,也就是一 种以人为本的公共价值,最终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很多非儒家的著 作,从杂家、道家、兵家到齐法家,都接受了这个儒家话语。
所以可以说(其实这是贾谊的意思),虽然从形式上征服六国的是 秦国,从思想上统一天下的,却是“仁”的价值。否则秦的权力崩溃 不会那么急速,汉的取而代之也不会那么成功。
其实,用不着等到董仲舒到汉武帝的年代再呼吁“独尊儒术”,从 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除了几个归属秦国的法家人士,仁的 问题(这是儒家的精髓)早已是古典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共识。从实践 上说更是如此。汉朝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人的因素”,特别 是在组建班子、争取民心上下工夫:
张良接受的政治学教育(《黄石公三略》不仅仅是“兵法”),远远 胜过秦法家崇尚强力和迎合君主的狭隘见识。
以平等心态网罗人才,任用大量不属于草创阶段小圈子的专业人
士,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帮打手、喽啰争夺地盘。
陆贾的不能马上治天下说,虽然刘邦听起来不舒服,但毕竟也接 受了。况且陆贾同时也声明,他对“诗”、“书”的理解,就是“文武并用, 长久之术”。
占领咸阳后,张良、樊哙等对刘邦提出的不要当“富家翁”的劝告, 以及汉军颁布的包括自我约束内容的“约法三章”,表明了在社会管理 上的宽容和效率。1
作为汉军的对立面,楚军活埋俘虏,火烧城市,赶走师爷,轻视 盟友,甚至还废黜了自己曾拥立的君主,政治上远不如对手注重信誉。 在两相比较时,说楚方“不修仁政枉谈兵”2应是没有夸大其词。唐人 的评价,还有更不给面子的:
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
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
应知长者名终在,只是人生意不回。
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张祜《经咸阳城》)
宋人也说:
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亚父作谋臣。
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钱舜选《项羽》)
这是说楚军仅以强力拼抢,即使当政,其政策导向恐与秦朝无异。 而汉军的作为,虽未直接评价,言下之意却已仁义得多。当然,历史 细节人们怎样理解,自可长期争论下去。但倘若现代人仍觉得司马迁可信的话,他已明文记载,秦地的人民,对汉军的政策感召,回应是 颇积极的,甚至“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1相比之下,倒是后 来的儒,当它的说教被抽空了实践中的“人的因素”,越发地沦为“繁 文缛礼”的同义词了。
或许也可看出,“仁”与“不仁”之间的界限,恐怕不像一道鸿沟 那样明显,往往稍有不同就让员工感到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别,正反 都是如此。中外资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在工资标准日渐趋同的今天, 谁占上风?谁得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的是企业能为员工个人发展做 到些什么。
仅以在华国际企业为例,效益好的,为员工制订个人事业发展计 划的有之,建员工住房、为员工安排内部贷款的有之,办员工子女幼儿 园、学校的也有之。相比之下,某些企业(内外资都有),却明显留不 住人,也不寄希望于积累人才,几年以后它们将怎样维持?让人担心。
17. 军队中的幕僚角色:军师亦是王者师
中国人自古讲究“用师者王”,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民间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一那^ 就是人们根本不相信没有师傅的人,或自动摒弃知识、隔绝智慧的人能做“王者”。 “王者师”的见识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整个决策过程的理论高度和公众认 同度;王者师的建议和际遇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成败和命运。
即使是经常被人看做很迂阔、很保守的儒士,在记载历史的时候, 也绝少把升平年代完全归功于君主个人的——有时你感到,他们崇敬孔 子只不过是托词,而贬低眼前领导人(或当前朝政)才是真正的目的。 以现代人解读历史的方法重读他们的记载,就愈加感到有时与其
1.司马迁(韩兆®评注)《史记•高祖本纪》(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202页。
说有为君主(这些人往往都有军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还不如说是 这做军师的人(真正有眼光的战略家)通过支配君主的思想而实践自 己的理论。当然,历史上最成功的案例,应该是所谓君臣际遇的二者 配合的结果——人们读历史,对楚汉之争、西汉之初尤为津津乐道, 想必部分地也是出于对那时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刘邦、张良的关系) 的神往。
甚至一些现代历史学家,也说与各朝代相比,汉初大概是中国大 一统官僚帝国模式在管理上最不残酷、最不僵化的时期。理由之一, 是君主及皇族对专业管理人才没有太多的限制。
人们因而可以想到,在讨论领导力的时候,不能单看个人。领导 力不可简化为最高权威者的个人胆识、才能的代名词。领导力是一个 综合概念。它首先是表现在高管层(或俗称领导班子)各成员的相互 的工作关系之中。
一个组织里那些身居首位、抛头露面的人,本人素质再好也不可 能完美——这是在21世纪的中国,人们用不着避讳的一个现实。那么 然后呢?承认了这个现实以后该怎么办?甩手不管“由他去”吗?不 符合现代公民的责任。像互联网上的愤青那样凡事呐喊,甚至故意“反 弹”,但不出主意、不提建议吗?未免显得太不成熟。一个最有效的途 径,就是直接以自己的智慧去影响组织的决策,促进组织的管理。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些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或领导人的背后,人 们总是能看到一些智慧人物的身影的缘故。这些智慧人物帮助他们整合 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和知识,实时调整决策和执行的策略,以求实现有 可能达到的最佳管理目标。现代管理学者指出,企业的领导力经常要取 决于CEO (首席执行官)与他们所紧靠的人——他们叫“亲密咨询者” (intimatecounselor),中国人对此也可戏称为“亲密战友”的关系。
中国人自古讲究“用师者王”,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民间根深蒂固的 不安全感——那就是人们根本不相信没有师傅的人,或自动摒弃知识、 隔绝智慧的人能做“王者”。“王者师”的见识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 决定了整个决策过程的理论高度和公众认同度,王者师的建议和际遇 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成败和命运。
当然,王者师的职责,并不同于迈着四方步、说话不着边际的“儒 者”;他们还要会急中生智。比如楚汉之争中,刘邦促请韩信出兵, 韩却非要刘封他为王,据说刘气得张口要骂,但骂声还未出口,就被 一旁的张良、陈平赶紧跺他的脚制止住了。交头接耳一阵后,刘才转 而貌似爽快地同意了韩的要求。正如后人评论的:
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
兴王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杨万里《读子房传》)
此处“两龙”指刘邦和项羽,“淮阴”指韩信——韩信支持谁,谁 就稳操胜券。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的刘邦竟有何为?他既无战略眼光, 也无战术创意,只不过及时从“先生一蹑”中领会了师傅的启发。
先生就是先生——正如后来打下了江山,刘邦公开承认的:“运筹 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实际上,为了建立一个给领导人提供决策咨询意见的机制,现代 军队里都有参谋部和参谋长的职务——虽然参谋得怎么样仍然因人而 异,另当别论。
在中国古代,某一级别以上的长官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幕府,或咨 询班底,由他们自己挑选的有识之士参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从先锋到守望者:21世纪中国小说 许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