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 庞颖 下载
从小屋里憋出来的文学讲义都是一样,无论再 精致也脱不掉一种陈腐的气味,第_是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追溯性的,着重的是分 析别人,而不是当下参与,创造未来;第二是正因为它们远离现实,它们也难以让 实践者找到感觉、激起热情,甚至还会迷失方向,陷入困惑,心中增添一种无端的 挫败感。
企业要怎么办才能办得更好——所有的战略,无非都要追求这个 目的。但对这个问题要说出个道道来,非要积累相当多的具体办企业 实践经验。相反地,撇开创新讲计谋,罔顾市场侃战略,不论看起来 有怎样的高度,也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在海外求学 时曾听一位教授说,全是“知识分子手淫”。
换个文明一些的说法,这好比文学教员在上课的时候,这种技巧, 那种技巧,往往说得天花乱坠;而那些运用这些技巧的人,也就是那 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却总是会告诉你:技巧是在新鲜的生活里原本就 存在的,看山看雨即可有所领悟,并不是故意发明或刻意炫耀。就像 杨万里所说的: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
另一位宋人仇远也说,整天关在小屋里冥思苦想,实在不可能获 得什么激情:
仰屋著书无笔力,闭门觅句费心机。
不如花下冥冥坐,静看蜻蜓蛱蝶飞。(《闲十咏》)
在会议室用投影仪放出来的战略,与从小屋里憋出来的文学讲义 都是一样的,无论再精致也脱不掉一种陈腐的气味,第一是因为它们 本质上都是追溯性的,着重的是分析别人,而不是当下参与,创造未 来;第二是正因为它们远离现实,它们也难以让实践者(如正在创造 自己的文学作品的学生)找到感觉,激起热情,甚至还会迷失方向, 陷入困惑,心中增添一种无端的挫败感。
战略是为生意服务的——生意讲究的是盎然、是焕发,是绝对不 可能从挫败感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不幸的是,世界上很多的管理文 献、战略咨询,就像很多的文学理论、作文指南一样,带给实践者的 都是那种没有什么用,想起来又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家的挫败感。
这样的东西,与其叫做“战略”,真不如叫做企业家、经理人的 “抑郁症偏方”。正如很多原本热爱写作的青年都被那种没有用、反倒 带给他们挫败感的文学理论所伤害了,世界上不少的企业家、经理人 的失败和死亡,也一定跟他们平日所读、所想、所接受的种种咨询服 务有关。
按照相同的逻辑,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新的技术,或作为它们载 体的一个新的群体,或无论初始时看起来多么弱小、多么不起眼,只 要对人有用,也会像山间的融雪、夜间的细雨那样汇集起来,最终涨 起满川的潮水奔流而下,水面上还荡漾着新落的星星点点的花瓣。为 每一个这样的群体打开一条流动的通道,或至少辟出一片可容纳它的 洼地,一个社会的生态资源又将会得到怎样的丰富?这是一个生生不 息的世界,这才是大国之所以大的逻辑(因为它可持续地大)。
一个大国命中注定不可能为很多的二流政客提供舞台,却理所应 当为很多的文化潮流提供让它们奔流、汇聚的空间。
这也是任何组织蔓延扩展,甚至让其他文化圈里的人也兴高采烈 加入进来的逻辑。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善于经营的,会让大河、小河, 甚至一大片的湿地都涨满了水,焕发出自然的天性,而不会经营的, 即使把所有河流的水都汇进一条大沟,却仍无法让它掀起滚滚春潮。
27. 机会的春天——展望潮流,捕捉发展机遇
就像最新鲜的果实,一定都是亲手从树上采摘的,一个让别人看得流口水的机遇/ 也一定是主动去争取来的。管理学者的一个经典观点,就是企业家、经理人一定要 跳出企业之外去洞悉变化、探测危险、展望潮流、发现机会,对企业所面临的长期 发展选择作出综合分析。
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机会主义者。因为他们都是农民(或 农民后代)——向来都是按照季节生活的人。每个季节都会带来不同 的机会,但假如没有抓住一个机会,或者没有把握好时机,在以后的 时间里,即便成天忏悔也无济于事。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最大机会莫过于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 所以说春天就是机会的同义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对 春雨的歌颂现代人读起来仍感到平润、自然,好像字字顺理成章,但 是在1200年前的地球上,这样的歌词却只有可能出现在农耕文明发展 到如此精致的中国。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总量中,颂咏春天 的,占到的比率,要远远超过其他季节,甚至遍地金色的丰收的秋季。 这样的情况,在宋明出版的《千家诗》里就看得出。而一部《全唐诗》, 收入诗作42000多条,其中带“春”字的将近9500条,比率达22% ; 而带“秋”字的将近7500条,比率达18%。
农民喜欢这样的景象:一时间,春雨、春风、春花、春鸟……新 的变化层出不穷,新的景象无处不在,叫人觉得它真是一个到处营造 机会的“大忙人”: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方岳《春思》)
世间草木也如同知道感恩戴德的小儿女一样,对春天的到来报以 热烈响应: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万物萌生只是自然现象——只要时候到了,“草不谢荣于春风,木 不怨落于秋天” \只要有口气的生命都不会“误车”。
然而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却需要相当杰出的判断力和行动力。20 世纪70年代末,很多的国家仍埋头在无休止的“武斗”、“文斗”中不 能自拔时,邓小平提出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有一个基本考虑,那就 是世界上不会马上打起仗来;而不是像以前担心的,中国随时都处在 侵略战争的威胁之下。
没有战争威胁的拖累,对中国来说就已是奢侈,或足够的机遇。 这是他的本意——只要老天给我30年和平,我就能叫这个全世界人口 最多、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仍排名在全球170位以下的国家富强起来。 他实现了他的诺言,无论后人有再多的挑剔。
就像最新鲜的果实,一定都是亲手从树上采摘的,一个让别人看 得流口水的机遇,也一定是主动去争取来的。管理学者的一个经典观 点,就是企业家、经理人一定要跳出企业之外(或企业的日常事务之 外)去洞悉变化、探测危险、展望潮流、发现机会,对企业所面临的 长期发展选择作出综合分析。 当企业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以及 人们可调动的一切知识和想象力,都被用来去实现根据这一分析所得 出的计划,在具体作为上,也必然表现为这家企业对原本未必一定属 于它的发展机遇的一次精彩捕捉。
这就像很多经典作品里暗示的那样,属于绝唱级的春天景致都不 能是在书斋里等候来的,而必须是以近乎痴狂的激情、满世界地去搜 索、去观察、去跟踪这个美好季节的第一印象。有人最惊喜的,是听 到第一声黄鹂的歌唱:
城雪初霁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有人最陶醉的,是那种蒙蒙细雨中几乎难以辨别、但确实充满生 机的草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有人说赏春要赶早,否则跟着大群游人出游,路上熙熙攘攘,说 不定是看花还是看人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但真的做到赶早赏春也是要付出超常的代价的,不免要冒着瑟瑟 轻寒、潇潇细雨。但唐朝一位女诗人说,与情人携手雨中赏花,心中 的满足,却是难以比拟:
东风未放晓泥干,红药花开不耐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
——又一个春天即将悄然来临,读到这里,您还坐得住吗?
走在发现春天的路上的你,或许也能想到:亲身领略别人所体会 不到的景致,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奢侈;这种奢侈,只有平时对自然、 对生活极用心的人才享受得到。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别人没有发现或贸 然放弃的机会,更是一种奢侈;这种奢侈也只会属于那种平时对社会 极关注的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 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