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爱经·硬汉特训营·第1期第2期百度网盘下载
在宇宙开始的那一刻,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宇宙的开端是一 个“无”的状态。这正是《老子》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 十章》)《老子》开片就斩钉截铁地宣称“无,就是天地的开始”, 这同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 理论模型所推导出的宇宙的初始状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于为 什么要管理?老子认为,本来就应顺乎自然,“无需管理”。因为, “三十辐共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老子•第十一章》)。可见,“无”才是众妙之门。因此,真 正想要搞好管理的人或组织,没有必要把制度规范制定的过于繁杂, 只有“硬度”没有“温度”,更不需要动不动就搞运动、搞形式, 劳民伤财。一定要按照管理规律循序渐进,尤其要善于发挥组织文 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凝聚功能。那些试图有所成就的人也没有必要把 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只有为自己留出一片清静无为的空间, 才有思考的机会、腾挪的余地,从而才有发展的可能。然而,不少 组织领导者却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出入于各种会场、典礼、活动, 热衷搞形式主义等。如此费心尽力,却不得不让那些明智的人们对 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颇感遗憾,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学习与思 考的时间,没有深沉的思想和理性的指导。
不仅如此,从文化角度看,“无中生有”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指导 意义。世界上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和发明,实质上 都伴随着一个“无中生有”的创新过程。大家都知道,
物极必反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重要命题。《易经》首 先提出了“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认为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 境转化;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即苦尽甘来。老子首先提出物极 必反的思想。《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 方面转化。老子之后,《吕氏春秋》提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盈则必亏。”《淮南子》也说:“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 月盈而亏。”并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来说明这一道理。 《史记》认为,“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认为物极必 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北宋理学家程颐明确正式使用了“物 极必反”一词,认为,“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
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去甚”就是不要过分,凡事要留有余地;“去奢”就是不要奢华浪 费;“去泰”则是不要自大自得,不要以为可以安枕无忧,而要经常 谨慎警惕。任何组织或领导者若出现骄矜自满、盛气凌人的现象, 便必定物极必反,走向下坡,即老子所谓“福祸相倚”。老子声明: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 六十七章》)他提醒世人,要宽厚、节俭,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这是成功的管理者必备的条件。
《老子》向人们发问,名誉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 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老子认 为,过分吝啬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 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 险情。这样才可以保长久。《老子》告诫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第 二十二章》)
老子指出,贪得无厌的欲望是人生的祸根。他警告人们:“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 四十六章》)意思是: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 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劝 告人们:“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由此,我们 可以领悟道家的“舍得”智慧: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不舍不得。在快速发展的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鼓励的往往是不知足 和无限积累。人们的精神世界普遍处于焦虑和浮躁之中,人们的物 质生活普遍处于盲目攀比的压力之中。结果,人们活得越来越累。 就此而言,老子的告诫仍不失为一剂良药。
老子告诫人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也。”(《老子•第九章》)占有太多,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势 头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难免自取祸殃。 功成身退,才符合于自然的大道。功成身退是老子深刻总结历史经 验形成的人生大智慧。古今中外,有多少不懂得功成身退的元勋重 臣身败名裂、死于非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每朝 每代都在一幕一幕地上演着。老子主张功成身退,其实就是主张人 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应主动从险象环生、杀机四伏的政治舞台回归 平民生活,投身自然境界。
《易经》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知 道进退存亡而不失掉他的正确的,他才是真正的圣人啊!而如能达 到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最高境界,那 就是“神人”了。明朝洪应明编纂的《菜根谭》一书中有一副对联 写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 舒。”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活得如此淡泊旷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