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职场老实人补充学习班刘老师(音频课50讲)百度网盘下载
学生管理者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注 重学生的参与,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增强学生的信心 和对成功的欲望,突出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 对学校各项教育工作进行策略思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 我评价、检査、监督、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这个角度看,“以学生为本”的 管理观念的改革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管理者自行破除旧的以至高无 上的权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为依托的刚性管理模式,通过“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换位反思,形成双向无限交流、宽松和谐的良性教 育管理环境,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实现管理的柔 性化。
其次,学生管理者应给予学生适度选择的自由。在学生具备 相应的或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上,管埋者应为 学生创设宽松活跃的管理环境,扩大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 其在不受外界不良干扰或管理者无理干涉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 按照自己的本性、喜好、能力发展自己,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实现既 定目标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相关的制度,应当享有自主选择具体 方法的权利。
再次,学生管理者应注重学生评价的多样化。确立学生的主 体地位,还在于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保障。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 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学生柔性管理理所当然地强调管理评价 的灵活多样,也就是要摒弃以往优秀学生品行评价的标准模式,构 建新的与柔性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 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 结合;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 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 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 态评价;从评价方法看,要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走向定性 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常模参照测试为主走向多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总之,只有建构柔性管理评价模式,才能真正吻合 不断发展的学生个体和客观环境,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 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所有学生素质均能全面提高 的管理目的。
(1) 提高学生管理者素质。为了能够以非强制性方式对学生 施加影响,必须注重提髙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使其 能够通过激励尊重、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 理沟通、传统舆论等模糊控制方法,以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在学 生心目中产生深人持久的影响,从而以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达到 预定的明确的管理目标。为此,在教学管理上,应当使教师不断提 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智能结构,不断探索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个性强、基础差别较大的情况和平等参 与意识强的心理特点,提倡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以爱心打动 人,以耐心引导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当使教师理解学生,尊 重学生,包容学生,以自我的道德和行为为垂范,使学生心悦诚服 地接受管理。同时,开展赏识教育,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可以看出,在学生管理.者素质普遍提升之后,一种民 主、自由、平等、宽容、和谐的育人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其时, 育人于无形、无为而无不为的柔性管理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2) 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 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 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校园的主要教 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宇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 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 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管理不断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 和创新能力。柔性管理是伴随高科技在各个产业的渗透以及在全 球范围的迅速扩散而被企业所认同的。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过程 中,为了实现学生管理与外界环境和学生发展的高度互动,学生柔 性管理必然强调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共进退。这就强调学校应在 普及电脑、完善校园网络的基础上,以图书馆为信息源,以数字化 为特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面向教学和管理一线的应用为 首选,以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为主要建设模式,建设独具特色的数 字化校园。
要实现对学生的柔性管理,就必须构建一支熟悉网络环境的 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网络的全员交互且准确快捷的信息沟通优势。 这就意味着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部署、落实、检查、评价、反馈、整改 过程中,开辟覆盖较广、技术较新、功能较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的学生网络阵地,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如校园BBS、在线动态、课程 学习、校园快讯、公共评论、班级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台等,使 学生拥有与管理者平等对话的权利,能够对学校的举措及各种新 闻报道发表意见,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校园舆论,进一 步促使管理不得不走向对话、解释、重构,从而使学生与学校之间 能够在网络交互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贴近学 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公开校院领导信箱、各部门及有关教师信箱, 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就自身所 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疑问进行反映和咨询,促进 管理服务化。由此,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使用,能够增强学 生、管理者、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 率,实现学生工作由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交流,由主要面向 集体转变为主要而向个人,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1) 完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柔性管理作为超越刚性管理的 新型管理方式,实质上是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而构 建起来的。因此,学生管理的柔性化不可能离开规范化的各项管 理规章制度。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其心智皆不成熟,道 德素质尚未形成,各种行为依然需要外在约束,所以,对之实施的 柔性管理必然强调是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进行灵活、权 变、非程式化的管理。基于此,学生柔性管理必然要求把教育的内 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的各种 规定和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在管理实践中,科学 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
O这里的学生管理者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指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 相关教职员工。 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奖罚管理制度、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干部管理 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对管理制度的制定来说,强调不仅要 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而且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并且,管理制度既要随教育的发展而不 断完善,又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制度的执行来说,强调制度的内 化,即在激励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调适、自我运 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内化为 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能够使管理由从上而 下的“管制”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服务,变从上而下的简单命令为上 下左右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形成有机、联动而又良性循环的运作 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