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她是一位身世凄凉的“亡国太后”,一生从未领受过光绪皇帝的恩爱。晚年虽为尊太后,大清国却已走向末路。最后为时势所迫签署“退位诏书”,反倒使她青史留名。
不过,令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一生虽任人摆布,身后葬礼却隆重有加,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盛况……
1
桂公王府,一门两世的正位中宫
1868年2月3日,还没大全独握的慈禧多了个侄女——娘家二弟叶赫那拉·桂祥生了个女儿,取名“静芬”,小名“喜子”。
渐渐长大的静芬在众姐妹之中姿色平平,性格温顺而柔懦。但她非常懂事,深得桂祥夫妇的喜爱。慈禧听说之后,对这个侄女也是刮目相看。甚至早早地就给桂祥留话了:喜子不要嫁给别人。
老谋深算的慈禧,自有盘算……
▲ 一家出了两代皇后 因此桂公府在民间有“凤凰巢”的绰号
身为满洲镶黄旗人的静芬无疑是幸运的,生就高贵的血统。然而,一切的不幸都在她被姑姑慈禧许配给光绪以后开始了。
她的不幸既来自于她的身世,也来自于她的性格,当然更来自于既给她富贵又给她无限伤痛的即将败亡的王朝。
2
政治婚姻,活寡一生的开始
1889年,18岁的光绪帝亲政在即。光绪亲政,意味着慈禧归政交权。
自从发动“甲申易枢”成功后,便开始独掌大权至今已六年之久的慈禧,自然不肯完全放手。
为达到进一步控制皇权的目的,慈禧将已经21岁的静芬指配给光绪为后。试图通过皇后对光绪及其政务产生影响,并起到直接掌控光绪言行的作用。
就这样,静芬被慈禧强行安排做了皇后,光绪虽不喜欢,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位比自己年长3岁的表姐。
命运的轮盘开始残酷而无情的转动。
就在帝后大婚庆典前42天的一个深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必须经由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的中门抬进宫。现在少了一个门怎么办,太监报给了慈禧。
慈禧一听,什么,门没了!皇帝大婚,迎娶的是一国之母,婚期不能变,礼制不可废,必须从太和门进宫!
最后下令用竹竿加彩纸、绸缎,搭建成一座纸糊的太和门。
▲ 故宫故宫建筑群卫星图
慈禧一听,什么,门没了!皇帝大婚,迎娶的是一国之母,婚期不能变,礼制不可废,必须从太和门进宫!
最后下令用竹竿加彩纸、绸缎,搭建成一座纸糊的太和门。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静芬在奉迎大臣的簇拥下,经过纸糊的太和门,进入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与此同时,有一对姐妹从神武门被迎入后宫——15岁的瑾嫔和13岁的珍嫔。
▲《大婚典礼全图册》光绪皇后凤舆入宫图七
大清王朝帝后的婚典,碰上太和门的大火和大英帝国送来的自鸣钟,在街头巷尾一时被传为不祥之兆。
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幸。
3
深宫凄凉,宫闱矛盾的牺牲品
新婚之夜,龙床上的双喜被有没有被踢落到地上,后人不得而知。但从光绪无嗣和婚后的遭遇来看,荣升皇后的静芬并未得到光绪的恩宠和夫妻应有的缠绵。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这样描述过静芬皇后——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 坤宁宫洞房内景 光绪大婚时行合卺礼的地方
婚后第4天,光绪借口有病,竟把原定在太和殿宴请“国丈”及整个皇后家族、在京满汉大员的筵宴礼给撤销了。以此表示自己对政治婚姻的抗争和不满。
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的分歧隔阂,更直接导致了帝后之间积怨日深。光绪将心中对太后的怨气,以冷漠的方式发泄到皇后身上。因为光绪认为皇后并非贤妻,而是慈禧太后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因此,尽管戴着令世人羡慕的皇后桂冠,但皇宫中的家庭生活却极不幸福。
深宫凄凉,无奈的静芬成为宫闱矛盾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有一次,光绪带着一帮太监,咋咋呼呼地前往皇后住的储秀宫,皇上突然降临,皇后又惊又喜,赶紧梳妆打扮一番。没想到皇上只是在大门口跺了几下脚,就扬长而去,留下皇后空欢喜一场,继续空闺夜长……
后宫里的女人,拼的是手段和香艳。
▲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静芬
光绪就这样折磨着静芬,而静芬生性懦弱,不敢抱怨皇上,只能暗自垂泪。慈禧还怪自己的侄女没出息,不会笼络皇上,路都给你铺好了,走下去还得靠自己。
光绪与皇后静芬之间,事实上夫妻名份虽存,但情薄意寡。
倒是那个和她一同进宫的珍嫔,却独得光绪的欢心,夜夜承欢,殆无虚日。
▲ 光绪与珍妃
皇后静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有苦说不出,对姑姑慈禧又难以启齿。
当慈禧发现光绪与皇后静芬之间的微妙关系之后,也曾多次暗示光绪,光绪表面上诺诺称是,但回去之后依旧如故。
没有丈夫的宠爱,对静芬来说已是极大不幸,更让她心灰意冷的是想从姑姑那里获得亲情也是望穿秋水。静芬之所以能进宫,就是因为姑姑慈禧一手主导,但自静芬进宫以来,慈禧似乎并不喜欢这个侄女,而更喜欢珍妃。
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两头受气的隆裕,只得靠着自己微薄的例银,在清宫里小心翼翼的生活,终日也是郁郁寡欢。
正如她曾对自己弟弟所说:“很多人对我这个皇后位子心存嫉恨,恨不得我能早死。而我在这个宫里还剩什么啊?惟一能让我堂堂正正维持自己尊严的就是这个位子了,可还是有人要打击我,想把我从这个位子上赶下去。我现在的主要任务,也是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保住我的位子,否则我就什么都不是了。”
4
难中陪伴,终究是空梦一场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幽禁中南海瀛台,静芬最终进入瀛台陪伴光绪。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这对夫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够长时间地单独在一起。
人身自由都遭到剥夺的光绪,精神几近崩溃,经常表现得非常烦躁,动辄就拿皇后出气。
有一次,皇后实在被光绪骂急了,抢白了两句。没想到,一向瘦弱并且身带重病的光绪一把将皇后推倒在地,揪着皇后的头发把头往地上磕……
也是病身子的皇后也只有挨打的份,伤心的皇后不得不抱着铺盖搬到隔壁房间。
即使是家暴阴影中的陪伴,也是短暂而奢侈的。
1900年8月17日,持枪端炮的八国联军打到了天朝帝都,英军攻进宣武门,美军攻进广渠门,日军攻进朝阳门,俄军攻进东直门,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占领了全城。
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 慈禧与后宫女眷 左一为光绪瑾妃,右一为光绪皇后静芬
慈禧太后离开宫中的时候,让人把珍妃从冷宫中提出,命太监崔玉贵把她扔进附近的一个井里。
次年,光绪回到紫禁城,面对没有珍妃的紫禁城,他心如死灰彻底绝望,对剩下的一后一妃从此不闻不问。
隆裕为了缓和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在自己生日之际,主动要求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但也只是让光绪高兴了几天。
5
兼祧母后,紫禁城里的哭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初冬,大清最重要的人物光绪和慈禧先后染病。
自知不起的慈禧下旨,令醇亲王奕譞(慈禧的妹夫)之孙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兼祧光绪帝。由于同治皇帝的皇后殉情——被慈禧太后逼死,因此立光绪皇后静芬为皇太后,宣统皇帝的父亲载沣(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为摄政王。
两天后,慈禧发布了人生中最后一道谕旨,要摄政王载沣凡遇军国大事必须向皇太后请示,这是隆裕后来顺利成为太后的法宝。
皇后静芬终于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升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的监护人,但此时,大清帝国已经风雨飘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静芬皇太后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
▲ 隆裕画像
隆裕终于从深宫之中走出,走上历史的前台,尽管成了太后,历史还没有需要她出场。
此时,古老的中国穿越千年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她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她窘迫难堪,风雨欲来,大厦将倾,单靠孤儿寡母,又怎么能够支撑得住?
如果时代升平,隆裕太后又足够强,她未尝没有可能成为清王朝新一代的女主人。然而清朝日渐走向末路,隆裕尽管有一定的外援,却在袁世凯被罢黜之后,一时难有作为。
小叔子载沣也对她经常问这问那颇有微词,但迫于慈禧太后的遗命又不敢公然反驳。
有一次载沣拟命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想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载沣被惹火,虽然也答应让二人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
经此一遭,隆裕便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溥仪只能尽“母亲”的责任,对这个国家她已是有心无力。
末世运偏消。
宣统三年(1911年)春夏之交,大清王朝乌云密布,先是摄政王载沣推出的“皇族内阁”,令立宪派感到失望,紧接着是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强行的“铁路国有”政策,让四川民众群情激愤组织请愿“保路”,川督赵尔丰残杀请愿百姓,而至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的一声炮响,使大清帝国陷入全面的危机。随后天下风起云涌,纷纷响应。
此时此刻,大清王朝的家天下已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急的隆裕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日夜啼哭,颇像历朝历代王朝即将倾覆时的孤儿寡母。
当袁世凯告诉她,南方革命党人要和她谈判,要求废除帝制之时,隆裕垂泪说:“汝看着如何办,即如何办。无论大局如何,我断不怨汝。即皇上长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
隆裕本来就不是一个会玩弄权术的人,且久居深宫,对于这样一件关系国运的大事,只能听凭袁世凯的摆布。
待到双方谈妥之后,袁世凯便反戈一击,入宫劝隆裕同意清帝退位。为了说服隆裕,袁世凯一方面告诉隆裕法兰西革命时,皇族的可悲下场,逼隆裕“以息兵祸而顺民心”。
历史的进程推进到这里,隆裕出场的时间来了。她要为清政府的平安善后负起责任。
实际情况是,清王朝手中的牌,实在不多,而隆裕的政治手腕,又绝非袁世凯的对手。最终,袁世凯一番连哄带恐吓,竟逼得当朝太后,哭哭啼啼的表示:“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尔等手中,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 还没有登基成为宣统帝的溥仪
在袁世凯应允之后,隆裕才最终答应清帝退位。为顾全大清皇室的颜面,她向袁世凯提出3个条件:
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
第二,不提“逊位”二字;
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
2月12日,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天,文武官员像往常一样,头戴翎顶,来到乾清宫外侯驾。这一次,袁世凯照旧称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
不多时,隆裕太后在两名太监的引领下,牵着6岁的溥仪来到大殿,慢慢坐上宝座。
因为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垂帘,大臣们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行叩首之礼,而只是向太后和皇上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紧接着,领班大臣胡惟德代表袁世凯向隆裕告假,随后即由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递给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看了诏书几行,已是泪如雨下,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由小声呜咽变成了嚎啕大哭,朝堂之上的一干大臣被这凄凉的气氛带动,也不禁潸然泪下。
担任大清史官的恽毓鼎,更是悲痛的表示“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随即按照程序,由太后将诏书颁给胡惟德,由胡惟德宣读《退位诏书》。念毕,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就结束了。在回宫的路上,过度悲伤的隆裕太后差点摔倒。
▲ 退位诏书
瞬间,一个王朝寿终正寝,曾经的荣光、曾经的争斗就此定格,一切俱往矣!
中国历史上政权的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杀戮,甚至斩草除根,清廷逊位的伟大意义在于和平实现政权的交替。退位诏书第一行是: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只此一句话,隆裕太后在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
就在满清老臣人人心痛祖宗基业不保时,隆裕却依然存着大清没有亡的美好愿望,并且在退位诏书下颁发后的第二天一早一如往常的上朝垂帘听政。
然而,隆裕一直等到中午,却没有一个大臣前来。望着只有空无一人的朝堂,隆裕忍不住问身边的太监说:“今天,不用上朝吗?”
“袁大人说,往后都不用上朝了”。
冷冰冰的回答,击碎了隆裕最后的幻想。那一天,隆裕不知是怎么回到后宫的。身边的太监,只看到隆裕一路上都在失魂落魄地念叨着“我是爱新觉罗的罪人!我把祖宗基业给断送了!”
回宫后,隆裕幽居深宫,长期的忧郁使得隆裕形销骨立,一病不起。
哪知一些反对退位的宗室亲贵,还一个接一个的进宫找隆裕理论,结果更是弄得隆裕愧疚不已,病情愈发严重。
背着结束了大清王朝的包袱,隆裕太后在抑郁中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6
女中尧舜,一生中最出彩的章节
1913年(民国二年)2月22日,这位生在乱世之中,夹在姑姑与丈夫之间难以自处的悲情太后在自责与愧疚中戚戚离世,享年46岁。
或许对于隆裕来说,太后的凤冠太重,她勉强撑着实在辛苦。如今,她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弥留之际,她将小皇帝溥仪拉到床前,艰难地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随后,又对旁边侍立的太保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凄凉之景令在场人无不悲伤落泪。
不过,令这位末代太后没有想到的是,她生前一直受人排挤,任人摆布,死后的葬礼却隆重有加,规模盛大。
辞去皇位,于民有利,于国有功,加上其夫光绪皇帝为人所同情,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以志哀悼”,并为隆裕太后举行了隆重的“国民哀悼会”。袁世凯也亲自戴上黑纱,前往吊唁。
▲ 灵堂上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4月3日早晨,在民国政府仪仗队、军乐队及传统的满族执事引导下,隆裕的梓棺被送上火车,于当天下午运到河北易县的清西陵行宫,与停放在此的光绪皇帝梓棺放在一处。这对生前受人摆布、不和睦的夫妻,终于又走到了一起,于同年12月被合葬于崇陵。
即使是革命党人,对隆裕太后也有很高的评价,比如孙中山说:“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谥号)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始终。”
民国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可谓是对隆裕最高的评价。
当时的《中华时报》用63个字概括了这位末代皇太后的一生:
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犹与光绪帝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也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