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在统治初期,推崇汉法,任用儒士,大力推行改革,废除了蒙古旧制中的不少弊端。但到后期,朝中汉法派与理财派间斗争激烈。忽必烈本人趋于消极保守,更倾向于理财派,太子真金成了元廷中力图继续推行汉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真金是忽必烈的长子,生于1243年。真金的成长正逢忽必烈创建元朝,他追随父亲征战沙场,战功卓越。1261年,他被封为燕王,任中书令,后又兼枢密院使,深得忽必烈器重。
元朝建立以后,汉法派提出,想要妥善解决汗位继承问题就必须改变蒙古的传统旧习,效仿中原历代王朝的嫡长子继位制度,这才是立国之本。他们心目中早就有了一个完美的人选,那就是真金,而真金则是坚决支持汉法的。
确定嫡长子继承、预立皇储的制度让多数蒙古宗室成员难以接受。蒙古人习惯于幼子守业,或是挑选子嗣中最强大的那个继承家业,谁有能力谁当家,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肉强食的生存观念。究竟怎么办,还是要看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忽必烈的意见。
忽必烈一直犹豫不决,他一直想解决因汗位引起纷争的历史问题,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和弟弟阿里不哥就进行了长达5年的汗位之争,才最终一统江山。这5年如果用来扩张疆土、消灭南宋,蒙古肯定比现在更强大。可另一方面,他觉得嫡长子继位制度有悖于蒙古人的传统观念,不合祖宗旧制。在汉法派儒臣的反复劝说下,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了立皇储的建议,于至元十年(1273)三月正式册立真金为皇太子。
真金无愧于他的名字,烈火出真金,他身经百战,善于谋略,是一个文武双全、知书达理、开拓进取的好青年。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完全奉行儒学,对阿合马之流十分厌恶,见到他就嗤之以鼻,甚至当着忽必烈的面责打他。阿合马也是一代权臣,把忽必烈哄得团团转,可是他唯独惧怕太子真金,因为真金从不给他留面子,想打就打,而且是真打。
真金被封为皇太子后,在东宫自有一个怯薛(宿卫、禁卫军)班子和一批官员,形成了一支新的汉法派力量,真金自然成了汉法派的靠山和主要代表人物。
当时的汉法派在太子真金的支持下颇有实力,特别是一批年轻的汉法派官员开始崭露头角,再加上朝中的大部分南臣也是主张推行汉法的。真金大力征召和起用儒士,并对儒臣们说:“你们学孔孟之道,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倾尽你们平生所学,为国建功吧。”他甚至明确要求蒙古生员必须学习汉文,而对他们学习蒙古文则并不重视。
渐渐地,真金与父亲忽必烈的分歧越来越大。阿合马死后,朝廷的财政再次陷入危机,忽必烈任命阿合马原先的手下卢世荣为右丞。卢世荣只知横征暴敛,较阿合马有过之而无不及,真金认为他是“国之大蠹”。没错,卢世荣就是国家的一条大蛀虫,他任右丞不到半年,就遭御史陈天祥弹劾,忽必烈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不得已将其诛杀。经过这件事,真金在朝廷群臣中的威望更高了。
太子真金的未来本应一片光明,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位太子的命运。至元二十二年(1285)初,一名南台御史上奏说,皇帝年事已高,应当禅位给皇太子,同时指出皇后不可干预朝政。当时忽必烈年事已高,虽大权在握,可经常通过南必皇后来过问朝政。这是一个极不明智的举动,也许是汉法派的儒士们被眼前一片大好的形势冲昏了头脑。
汉法派的用意昭然若揭,这势必会引得忽必烈勃然大怒。真金听到消息后,惊惧不已,他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父亲肯定会生气的,搞不好还要废了他。汉法派意识到闯下大祸,企图把这份奏章秘藏起来。阿合马的余党得知后,怎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们以奏请钩索天下钱谷为名,请求清查各官衙案牍,实际上意图揭发这事。
最后,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忽必烈的耳朵里,他亲自下敕索取这份奏章。最后关头,两派人物都想先下手为强,把对方灭掉,于是互相揭发,奏劾多人,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虽然事情还没有最后定论,但是太子真金则因惊恐过度而身染重病,竟于同年十二月去世了。可叹真金一世文武全才,清正英明,本可成为一代明君,却抱恨九泉,这只能说是元朝的不幸吧。
a大科学家郭守敬--
天文学家修订新历法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祖父郭荣精通数学和水利,年幼的郭守敬耳濡目染,备受熏陶,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五六岁的时候,郭守敬在科技方面崭露头角。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张拓印的莲花漏图。莲花漏是古代一种计时仪器,由于长期战乱,这种仪器已非常罕见,仅仅通过图样,人们很难明白它的原理。而郭守敬面对这张图,如获至宝,日日埋头其中,极有兴趣地钻研起来。很快,他便弄懂了莲花漏的计时原理,并头头是道地讲给他的爷爷听。郭荣非常高兴,觉得他的孙子是一位可造就的科技人才,于是让他拜了自己的好友刘秉忠为师。刘秉忠精通天文、地理、数学,他也很喜欢郭守敬这个极有天分的学生。在他的精心教导下,郭守敬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聪明才智进一步发挥。
1260年,郭守敬又跟随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协助他在大名路(今河北大名)一带勘测水文,大搞水利建设。业余时间,郭守敬继续钻研莲花漏,他兴趣越来越浓,萌生了要动手制作一台莲花漏的念头。于是,他带领几名工匠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了一台铜质莲花漏,这台莲花漏造型精巧、计时准确,人们见了无不惊叹。
张文谦非常欣赏这个聪明好学、勤于思索的后生,在水利建设中,郭守敬向他提出过许多合理的建议,使他的工作开展尽非常顺利。于是张文谦将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忽必。…面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求贤若渴的恕必烈非常高兴。当他到到郭守敬亲手制作的莲花漏时,更是赞叹不已,连呼他是难得的人才。忽必烈派郭守敬跟随张文谦去西北视察水利设施,他们一起修复了许多著名的古渠道。1265年,忽必烈又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让他专心致志地从事水利建设事业。专门从事水利建设的郭守敬并没有放弃对天文学的研究。当1276年忽必烈决定设立专门机构制定新历法时,郭守敬成了当然的人选。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政局日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早在元朝统一以前,刘秉忠就提议要修订历法,因为辽、金以来一直沿用的历法已经使用七百多年了,误差较大。提议之时正是战争期间,忽必烈一时顾不上这件事,直到南宋灭亡之后,他才将此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开始设立机构,派精通算术的王恂负责此事,精通天文历法的许衡、郭守敬也一起主持这项工作。他们查找了过去的四十余家历书,昼夜实地观测验证,又创立了新的测量方法,同时参考古代的旧制,力图使新的历法精确无误。
在这期间,郭守敬通过实测,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他认为,要修订历法,必须要有精密的仪器。他们所用的浑仪都是北宋时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制造的,一方面年久失修,另一方面汴京的纬度与大都的纬度并不相同,制造新的天文测量仪器迫在眉睫。郭守敬打算亲手制作一批精密的天文仪器。
针对浑仪的缺点,郭守敬制作了一种简仪。司天浑仪是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其他恒星位置的仪器,结构非常复杂。大大小小、互相圈套的环圈多达八九个,不仅转动不便,而且妨碍观测。郭守敬仔细地研究了浑仪的功能和结构,将浑仪简化成两个独立的测量装置,但是,其精密度却大大提高了,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观测的结果非常准确。当时的简仪是在从尼泊尔来的工艺家阿尔尼格的协助下制作而成的。这座简仪是郭守敬的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可惜后来被来到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纪理安销毁了。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有人仿制了一台简仪,这台仿制的简仪不幸在清末被八国联军劫走,后来它虽然被归还回来,但已残缺不全,现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此外,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圭表是观测日影变化的仪器,通过它测量出来的数据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时刻。古代的圭表一般高8尺,郭守敬把它加高到36尺,在表顶又添一根被抬起的横梁,横梁高出表顶4尺,这样就使表高40尺,比原来的增高了4倍,使观测的误差下降到原来的1/5。现在河南登封观星台遗址还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圭表。
景符是测定影像的仪器。一块铜片,中间有个小孔,用一一个小架子将它斜撑在圭面上。太阳光经过圭表上的横梁,再透过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了一个米粒大小的太阳像,中间有一根细如发丝的横梁影子,非常清晰。这样,将景符与圭表结合起来使用,人们可以观测太阳、星星和月亮运行的变化。
制造出先进的天文仪器之后,郭守敬开展了实地测量活动。统一后的元朝疆域辽阔,这给天文测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1279年元世祖召见郭守敬时,郭守敬提议在大都建造一座新的天文台,又提出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天文实测计划。他对忽必烈说:“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曾令人在全国13处进行测量,现在的疆域比唐朝更为广阔,倘若您不派遣专门人员到边远地方去实测,就不能了解各地的昼夜长短有怎样的不同,日月星辰有什么样的变化,日食月食的时刻和食分有什么差别。”他建议立即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多处观星台,开展实测活动。
元世祖很赞成他的计划。于是,郭守敬与王恂进一步仔细规划,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之后,他们决定在东起朝鲜半岛,西到河西走廊,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海的广阔范围内,设立27个测影所,最北的北海测影所已在北极圈附近了。他们还分别派出14个历官,分几路出发,开展实测。48岁的郭守敬则奔波于国内各地,亲临每一个测影所。他带领几个人先到上都,然后南下,最后来到广州,并亲自到最南边的测影所南海进行测量。接着,郭守敬又负责在大都修建一座新的天文台,安放他精心制作的各种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1280年,郭守敬等人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历法的修订工作。元世祖非常满意,他按照古语“敬授人时,这句话,将新历法定名为《授时历》,并下诏全国在1281年正式实行。
《授时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历法。根据该历法推算出的节气非常准确,这对农业生产帮助很大,老百姓根据这部历法安排农业生产,就不会错过农时。
《授时历》也是一部非常科学的历法。郭守敬根据自己多次精密测定的冬至时刻的结果,同时结合历史上从祖冲之《大明历》以来六次观测冬至时刻的资料,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非常微小的差别,《授时历》就采用了这一数据。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格里历(公历)也是采用的这一数据,但格里历比《授时历》晚了将近300年。《授时历》的编订,使元代的天文历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取得的成就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注到科学事业之中,直到85岁去世,他从未中断过他的科学实践与研究。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