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发布啦 0 0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向警予

192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在武汉余记里刑场,向警予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这一年的向警予,年仅33岁。

向警予去世后,为了达到恫吓的效果,国民党反动派严禁任何人为向警予收尸。但是,人心是永远不可能被这样的白色恐怖所吓退的。

在国际劳动节这样一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如此残忍地杀害向警予这样一位工运领袖,无疑是对正义的一种践踏。

在向警予被杀害后的当晚,52岁的海员工人陈春和,偷偷地躲过巡逻的巡警,摸到了刑场。

他来到向警予的尸体旁,用白布将遗体包好,然后背着遗体爬上了高高的龟山,将向警予的遗体安葬在了古琴台旁。

古琴台,本是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相遇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流传了上千年,但如今古琴台又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烈士的安眠之地。

安葬了向警予后,陈春和在墓前立了一块没有任何文字的石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坟墓遭人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自己可以方便寻找和祭奠。

做完这一切后,陈春和看着眼前的这座坟墓,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无法相信,一代女杰向警予,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1、敢为天下先的富家千金

同当时很多出身贫苦的革命者不同,向警予本可以不用如此冒险。

向警予的家族在当时的湘西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向警予的父亲向瑞玲是当地的大富商。

在那个年代,向家的生意就已经做到了海外,积累了万贯家财。

向警予是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小名叫做“九九”。按照向警予家的实力,她出生后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收获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生。

但是,向警予自从出生那天起,身上就被烙上了反叛精神的痕迹。

按照那时的旧俗,女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裹脚,在向警予5岁的时候,家人第一次为她裹脚,那种疼痛,让向警予哭得撕心裂肺。

裹上脚之后,由于实在太疼了,向警予只能扶着门框,眼睁睁地看着哥哥们在院子里玩。看着哥哥们上蹿下跳,向警予心里越想心里越生气。

为什么只有女人要裹脚,而男人就不用裹脚呢?为什么女人就不能被平等地对待呢?

想到这里,向警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找来剪刀,几下就把裹脚布剪得稀烂。

向警予的母亲看到她这样,就不停地劝她甚至骂她,可向警予说什么就是不肯再裹脚,面对母亲的责骂,向警予义正言辞地说道:“要我裹,哥哥们也裹,哥哥们不裹,我也不裹!”

一番话,愣是把母亲说得哑口无言,眼看自己的女儿如此的执著,母亲也没办法说什么,只能由着她去了。

这是向警予第一次取得女权胜利,这一年她年仅五岁。

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向警予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贫苦民众。在接触的过程中,她看到了这些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尤其是女性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这都让向警予极为痛心,这时候的她便立志为劳苦大众奔走。

此后,在长沙求学的她遇到了和自己志向相投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在这里他们指点江山,抨击时政,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蔡和森

在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的开学典礼上,向警予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她说道:

“我们读书,应是为了准备改造社会的工具,为我们女子的解放而读书,为了我们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一番话,听得在场的学生和老师无不由衷钦佩,她的老师杨怀中更是感叹道:“此女生非同寻常,大有可以作少年中华之望也!”

在这之后,向警予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寻找革命的火种,她和蔡和森等人跨过重重阻碍来到了浪漫的法兰西勤工俭学,在这里向警予领略了法国大革命的余温,也收获了和蔡和森的爱情。

回国后的向警予投身到工人解放和女权运动当中。

向警予不是单纯喊口号的人,虽然出身富贵,但是她年轻时便喜欢和穷苦人民在一起,喜欢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在上海,向警予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纱厂女工的悲惨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混入到工厂和纱厂女工同吃同住,然后组织罢工,为女工们争取合法的权益。

当时上海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权主义者,但是这些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她人的利益,而是为了追求自己可以参政,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女权主义。

向警予对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女权主义十分的不满。

向警予尖锐地指出:“她们是把女权运动看作少数女子做官做议员的运动。”在向警予看来,这些人追求的只是少数妇女本身的特权,对于全体妇女并没有什么利益,反而危害极大。

随着向警予工作的开展,其在工人之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也让向警予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重点关注的对象。

特别是自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共产党员的迫害进一步的加剧。在这样危险的境地下,向警予依然继续从事危险的地下工作。

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最终还是在武汉被捕。

向警予的名字反动派是早就听过的,他们迫切地希望可以通过撬开向警予的嘴,得到更多关于共产党的信息。但是,任反动派想尽办法,也不能让向警予说出一个字。

最终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决定将向警予杀害。

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向警予一直在演讲,她慷慨激昂的言语,感动了无数周围的百姓,人群中时不时有老百姓回应她,觉得这姑娘说得有道理。

眼看周围被向警予感动的民众越来越多,负责押解的反动派怕了。他们开始打她,想让她闭嘴。发现殴打没用,他们又弄来一些石头和沙子,塞进她的嘴里,再用皮带绑着她的双颊,让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最后,一声枪响,向警予永远地倒下了。33岁,在一个本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向警予为了万千劳苦大众,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几十年后,电视剧《向警予》拍摄,饰演向警予的演员胡静,感慨她的事迹,在微博中写道:“你本可以天真烂漫,本可以衣食无忧……”。

恰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些伟大的革命家一样,真正的革命者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革命,而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反对自己的阶级,向警予就是如此!

2、向警予遇害三年后前夫被杀害,当世再无“向蔡同盟”

向警予的英勇就义,对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来说俨如长城坍塌,其损失之大,实在是难以估量!

正在莫斯科的蔡和森在得知向警予牺牲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嚎啕大哭,挥泪写下了《向警予同志传》,他在文中痛彻心扉地喊道: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我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这时的蔡和森早已经和向警予解除了婚姻关系,但听到向警予的死讯后,蔡和森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忆着和向警予一起经历的过往,不禁泪流满面。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婚照

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合,曾是那个时代最美的爱情故事。“向蔡同盟”一直都是中国革命者的佳话和传奇。两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都是那个时代难得的人才。

向警予和蔡和森第一次见面是在长沙。

彼时的向警予刚刚进入到师范学校读书,而蔡和森也刚刚带着母亲、姐姐、妹妹一起来长沙求学。

那时候,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想要投考周南女校,但是面试的时候考官因为她的年龄过大而将她拒之门外。为了给母亲争取到再次读书的权利,蔡和森便一纸诉状告到了长沙县衙,县知事特批“其情可嘉”,责令学校破格录取。

这件事当时在长沙极为轰动,向警予对于蔡和森勇闯县衙的举动十分地钦佩,而蔡和森也被向警予身上的那股英气所吸引,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共同的理想,都以天下为己任。

此后,向警予和蔡和森又一起踏上了前往法兰西的客船。几十天的路程中,向警予和蔡和森一直在不停的讨论,不断的交换彼此对于革命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的心也越来越近。

来到法国后,在异国他乡,这些人语言不通,也没有多少钱,一切只能靠自己去面对。但那是这些热血青年都怀揣着革命的理想,纵然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蔡和森身上,那种对于光明的渴望和执着的精神,让向警予十分的欣赏,在浪漫的法兰西,两个人相爱了。

1920年5月,在法国蒙达尼的一间木板房内,向警予和蔡和森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这一天,向警予穿着那身溆浦蓝布衣裙,蔡和森穿着那件陈旧的呢子西装,两人微笑着并肩而坐,蔡和森手中拿着一本《资本论》,拍下了两人的这张结婚照。

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合,是对于旧式婚姻的一个挑战,也是对于旧社会的一个挑战。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没有各种繁文缛节,没有聘礼嫁妆,有的只是两情相悦、情投意合。

“向蔡同盟”,也成了中国革命的金字招牌。

此后的岁月里,蔡和森和向警予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彼此的工作中都十分的出色,成了当时我党不可或缺的人物。

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却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裂痕。这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两个人都太过于强势,都是能够自己独当一面的人物。

但是,每个伟大的人物背后往往都需要有一个人可以默默地付出,但是向警予和蔡和森两个人,都不是可以默默无闻的人。

就两人的婚姻而言,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合浪漫理想的成分居多,虽然两人也是两情相悦,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彼此的崇拜和欣赏以及理想的一致。

但是当爱情变成婚姻之后,柴米油盐逐渐地取代了理想,革命家在生活面前也是普通人,也要面临家庭琐事。

而在这时候,两人由于成长经历而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逐渐演化成了冲突和矛盾。客观地讲,蔡和森作为职业的革命家当之无愧,他为党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但是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蔡和森却没有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在,蔡和森对于妻子缺乏足够的关爱,一子一女早早地就被送回老家由蔡和森的母亲抚养。

夫妻两人每天都忙于工作,见面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仅有的相处时间中,又是谁也不愿意为家庭做出更多的牺牲。

向警予本是个活泼多情、敢作敢当的女子,她从小就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是婚后的她还是受到了旧式礼教的束缚,感觉到生活的压抑。

在婚姻的枷锁下,向警予和蔡和森都不能够释放自己全部的能量。

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渐渐地疏远,彼此也没有了交流,到了这一步,婚姻就很难去挽回了。

但是当时党组织不想看到这样一对神仙眷侣就此分道扬镳,因此将他们两人派到了莫斯科,蔡和森去工作,向警予去进修学习,希望可以挽救两人的婚姻。

但是,并不是每一面镜子都能够重圆,感情也是如此,向警予和蔡和森此时已经失去对于彼此的感情,因此在莫斯科两人还是平静的结束了这段婚姻。

不过令人敬佩的是,离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成为仇人,反而在理想、事业和友谊方面结合得更加地紧密。

这段婚姻的结束,两个人都没有埋怨,也没有任何的不开心,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于两人关系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不仅是对于两个人的解放,对于革命事业也是积极的,自此以后,两个人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舍小家而顾大家。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向警予遇害三年后的1931年6月,蔡和森在香港因为顾顺章的出卖,也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年仅36岁。

自此后,世间再无“向蔡同盟”!

3、长女蔡妮,漂泊苏联24载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晚年的蔡妮

向警予和蔡和森,生前常年为革命奔波,对于革命事业,他们无愧于职业的革命家。但是对于自己的一子一女,却极少能陪伴在身旁。

向警予和蔡和森育有一女一子,长女蔡妮,次子蔡博。

向警予怀有蔡妮的时候,当时他们尚在法国,但是由于法国当局的驱赶,他们再也没办法继续勤工俭学,向警予只能大着肚子,踏上回国的航程。为了纪念“向蔡同盟”在法国蒙达尼的结合,夫妻二人给自己的女儿取名蔡妮。

蔡妮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其实非常的短暂,在她仅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向警予便将女儿带到了哥哥向仙良家中,将女儿交给了嫂子抚养。

不久之后,蔡妮的祖母葛健豪也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蔡妮也就来到了祖母身边,由大姑妈蔡庆熙抚养。在祖母和姑妈的身边,蔡妮和弟弟蔡博、表姐刘昂和表妹李特特组成了一个和睦的革命大家庭,一起度过了童年生活。

在蔡妮小时候,父母很少回来看望他,因而她对于母亲的记忆极为模糊,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自己最深刻的记忆是在自己五岁的那一年,那也是蔡妮最后一次见到妈妈。

那一年向警予由莫斯科学习回国,在去武汉的途中顺道回长沙,探望祖母葛健豪和孩子们。

此时蔡妮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妈妈了,因此格外的想念妈妈。到了晚上,临睡觉前,向警予看着几个孩子笑着说: . “谁想跟我一起睡啊?”蔡妮马上表示要和妈妈在一起。

第二天早上蔡妮醒来的时候,妈妈还未起身,她看着睡在自己身边的母亲,感觉到了一种不真实,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在做梦。这种感觉是她之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能够和妈妈挨得这么近,真是幸福极了。

但是这样的时光总是极为短暂的,向警予仅仅停留了三天之后,便马上动身离开。在离开的时候刘昂带领这几个小孩去车站为她送行。

向警予回到武汉后不久便被捕,随后英勇就义。

当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时,蔡妮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她和其它孩子们坐在那里都一言不发,像哑巴似的愣着不知怎么办才好,但那时蔡妮毕竟年幼,还不太明白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但是她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此后,随着汪精卫的叛变,革命形势逐渐地进入低潮,湖南老家已经不再安全,于是蔡妮便和祖母等人一起来到了上海,找到了父亲蔡和森。

自从蔡妮懂事后,这是她第一次和父亲共同生活,父母两人最开始都很陌生,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才真正的熟悉起来,在这段时间里,蔡和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弥补曾经缺失的陪伴。

1929年,蔡妮跟随父亲一路奔波来到了苏联,在苏联的儿童院,蔡妮开始了自己长达24年的异国时光。

那时候由于蔡和森在苏联养病,可以经常来看她,蔡妮并没有感到太孤单,但是在1930年的一天,蔡和森突然一个人来看蔡妮并告诉她,自己即将回国,这是特意来告别。

蔡和森没有给女儿留下太多贵重的礼物,只把他的一张照片送做纪念。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都没有再来看蔡妮,蔡妮虽然想念父亲,但也无能为力,只当是父亲工作太忙没办法前来。

直到三年后的一个夏天,蔡妮和其他儿童院的孩子一起来到克里米亚过暑假,在这里的一所疗养院,蔡妮见到了李立三,在李立三的口中,蔡妮得知:父亲蔡和森于1931年被捕,惨遭敌人杀害。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蔡妮和母亲唯一的合影(后排左一向警予、前排左二蔡妮)

这时的蔡妮已经明白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三年前她刚刚失去了母亲,如今父亲也被杀害,这个消息对于年仅11岁的蔡妮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

这时候,身在儿童院的其他小伙伴给了蔡妮在异国他乡仅有的一丝温暖,这些孩子大多都是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的子女或者是已经牺牲的烈士子女,他们都和蔡妮有着同样的成长经历,这也使得他们在孤独的时候可以互相取暖。

193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妮在同学瞿独伊的相册里看到一张照片,是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女性,照片下面有一行题字: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后来,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阿姨告诉蔡妮,这就是你的妈妈。

直到这时候蔡妮才知道了父母所从事的工作,知道了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知道了父母终身追求的崇高理想,也理解了父母之所以会被杀害的原因。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蔡妮的妈妈向警予(左一)和姑姑蔡畅(右一)

蔡妮在苏联度过了24个春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莫斯科医学院毕业。虽然她对于苏联有着很深的感情,但是她依然无比的怀念故乡怀念自己的祖国。

在苏联的日子,蔡妮无时无刻不想回到中国,回到亲人的怀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953年11月,蔡妮才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回国后,蔡妮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她第一个见到的亲人就是姑妈蔡畅和姑父李富春,他们对她的赠言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而蔡妮也时刻牢记着姑妈和姑父的教诲,她在北京儿童医院当了3年多的儿科医生后,她又向组织提出要求,请求到北京大学进修中文,或去从事翻译工作。后来,蔡妮离开医院工作,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当了一名俄语教授。

就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蔡妮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贡献,平凡而又普通。

1986年,64岁的蔡妮,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2012年6月7日,蔡妮老人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0岁。

4、长子蔡博,成新中国第一代冶金专家

蔡博比姐姐要小两岁,相比较于姐姐,蔡博的童年更加的可怜,在他出生后不到1个月,父母就将蔡博交给了大姑妈蔡庆熙抚养。

可以说从出生后,蔡博基本没有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过,在他成长过程中,也没有父母的影子。

蔡博的童年是在湖南老家度过的,那时候家中的顶梁柱是祖母葛健豪,葛健豪作为近代的奇女子,当年以50多岁的高龄进入周南女校学习,开一时风气之先,后来又和子女一起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十分富有传奇色彩。

蔡博的童年时代,一直跟着祖母和大姑妈住在湘乡县,对于外界的事情知之甚少,在蔡博的记忆里,对于父母几乎没有任何的记忆,模糊的碎片也全都是听周围的人描述才知道的,甚至父母遇害的消息,蔡博都不知道。

1938年,当时正在长沙的周恩来,为了保护烈士的后代,特意指示李克农派人把蔡博从湘乡县中学接出来。

从周恩来总理的口中,蔡博才知道了妈妈和爸爸先后牺牲的事情。蔡博听到后,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只是紧紧地攥着拳头。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蔡博

随后,蔡博被中国共产党送去了苏联。从此,蔡博开始了10年的异国生活。

在莫斯科的库钦诺镇疗养院,蔡博见到了正在这里疗养的姑妈蔡畅。这是在异国他乡,蔡博见到的第一个亲人,这让他十分的激动。

随后蔡畅亲自送蔡博到莫宁诺镇的第二国际儿童院,当时在第二国际儿童院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子女。

除了蔡博外,还有像罗西北、毛岸英、毛岸青,刘允斌、刘爱琴、朱敏等。

在这些孩子当中,蔡博的年龄算比较大的,在祖母教导下,蔡博性格极其温和而且思想十分成熟,对身边人也非常的照顾,因而在同学中人缘很好,威信很高,他也成为继毛岸英之后的中国儿童委员会主席,也是中国留苏学生同学会的发起人。

在苏联期间,蔡博与毛岸英同学多年,那时候毛岸英考取了苏联恩格斯军校,毕业后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又进入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而蔡博则选择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

那时候,蔡博十分的关注国内的局势,他知道,战争早晚会结束,而且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也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而这都需要钢铁产业的支撑,所以,自己必须要要学好这个专业,日后助力祖国的建设。

1945年底,从苏德战场回来后的毛岸英来到钢铁学院学生宿舍,他兴高采烈地把即将秘密回国的喜讯告诉了蔡博。

蔡博看着满脸兴奋的毛岸英,蔡博的心里羡慕不已,他也想和毛岸英一起回国,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限制,他只能继续留在苏联。

但是,蔡博依然提笔写了一封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和今后的几乎,表达了自己想要尽快回到祖国去的想法。

毛岸英回到陕北后,把联名信交给了父亲。毛主席看信后非常高兴,并于1946年1月8日写了回信。全文如下:

蔡博、张芝明、刘永斌、黄平、赵小炎诸位青年同志:

永福(毛岸英)回来,接到你们的信十分高兴。正如你们信上所说,新中国需要很多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

这里,只能简单地写几句话给你们,总之是希望你们一天一天成长,壮健、愉快、进步,并希望你们团结一切留苏的中国青年朋友,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

紧紧地握着你们的手!

看到毛泽东的回信后,蔡博等一众青年兴奋到了极点,领袖的肯定,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更为他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对于这些青年来说,这一点十分的重要。

1949年8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抽出时间专门与蔡博作了一次长谈。

蔡博一见到刘少奇,就提出了两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一个是中国革命为什么这样快就取得了胜利?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途如何?

听到蔡博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后,刘少奇很感兴趣,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居然一起讨论了一个多小时。

对于蔡博这个小伙子,刘少奇非常的欣赏,而且蔡博多次提出想要回到祖国,刘少奇十分的理解,于是决定带他一道回国。

蔡博归国后,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姑父李富春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著名工运领袖蔡畅

李富春根据留苏归国学生的专业特长,对他们作了全面安排,将蔡博安排到了鞍钢炼铁厂工作。

1948年鞍山解放时,炼铁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所有的工业体系恢复都需要钢铁,因而整个国家对钢铁的需求量一下子增加了数倍。

蔡博作为从苏联回来的冶金专家,扎根基层和新中国第一代钢铁人一起,硬是从0开始,将中国的钢铁事业扛在了肩上。

蔡博完美的继承了父亲蔡和森和母亲向警予的优点,扛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年轻的蔡博有学识、懂技术,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并被正式任命为鞍钢厂长。

此后,他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冶金专家,他的论文还曾让老帅聂荣臻赞叹不已。在他的带领下,鞍钢成为钢铁行业的领头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鞍钢起到了带动全国钢铁行业的作用,为其他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1年9月,蔡博应邀回双峰参加蔡畅同志逝世一周年暨蔡畅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开幕典礼。

返京后,蔡博因多年的工作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享年67岁。

向警予和蔡和森两人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但是他们对于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忠诚,感染了无数有志之士,正是有了这些人,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蔡妮和蔡博也很好的传承了父母的遗志,他们的人生虽然不想父母那般伟大,但是他们都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都成为了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我想这也是蔡和森和向警予最想看到的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8656.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