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作为一名刺客,被史学大家司马迁所推崇,写进《史记•刺客列传》当中,让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广为流传。但这毕竟是一个失败了的任务,现在,让我们还原历史,分析一下刺杀失败的原因以及如果改进细节,刺杀成功,中国历史的车轮会如何转动。
一、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秋天。此时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已经被灭,这个时间点距离魏国被灭也只剩2年。地处偏僻的燕国的屏障逐渐消失,秦军陈兵易水,随时准备灭掉燕国。
燕国的国力很弱,无法在军事上打赢秦国,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燕国的太子丹想出一个办法。如果能把秦王嬴政劫持住,让他归还六国的土地,若不行,便刺杀他,让秦国内乱,这样就能救燕国。
太子丹通过隐士田光,找到了荆轲。荆轲并不是燕国人,对燕国也没有什么付出的义务,但在太子丹诚恳地请求、下跪、叩头后,便同意了这个计划。去做刺杀秦王这件事,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是死路一条。
荆轲在接受了太子丹给予的好饭、好房、好车和美女的豢养后,思索着如何实施这个计划。
二、 看似准备得很妥当,其实准备得并不充分
要刺杀秦王,就得先见着秦王。怎么能见着秦王,秦王凭什么见你?荆轲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樊於期的人头,一样是督亢地图。
樊於期是秦国叛将,被太子丹收留,秦王一直不惜代价想杀他。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等于有了进入秦庭的门票。
秦国虽然军力强大,但燕国地处偏僻,秦军对燕国的地形并不了解,而督亢地区是燕国最富裕的地区。献上督亢地图等于就是燕国投降的标志,秦王当然愿意接受。
以上两条,准备得不错。但这只是前段,而后段真正的刺杀却准备得很不充分。
具有讽刺的一点是,荆轲身为刺客,其实剑术是不行的。这个致命的弱点在之后的刺杀过程中暴露得淋漓尽致。荆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他的一个武功高强的朋友的到来。但基于种种原因,好友没能准时到来。
太子丹见荆轲迟迟不出发,便怀疑荆轲是害怕了。太子丹的怀疑和催促激怒了荆轲,荆轲也没有向太子丹解释自己不出发的原因是在等待帮手,便带着太子丹指派的,自己并不了解的秦舞阳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儿子,十三岁就敢杀人。而这种勇气只是基于自己是名门之后的权势和对方可能不会反抗,一旦到了真正会付出生命的秦庭,秦舞阳怯懦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了。
本来是由他捧着督亢地图献给秦王再图穷匕见的,可他还没上殿就大惊失色,浑身哆嗦不止,举止怪异。秦王和大臣见状,也有疑虑,便没让他上殿,尽管荆轲解释秦舞阳只是没见过世面。这样,原本2个人配合的刺杀任务重担全搁在荆轲一人身上了。
图穷匕见之时,荆轲抓住了秦王的胳膊,可是没抓牢,秦王大惊之下,使劲挣脱,袖子断了下来,得以逃脱。秦王在大殿上围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荆轲刺杀的匕首是赵国的名牌徐夫人匕首,制作时淬了毒药,因此不需要刺死秦王,只需划破他的皮肤,就能让他毒发身亡。
秦朝法律,大臣们不能带兵器上殿,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荆轲追着秦王。这时御医夏无且将身上的背囊扔向荆轲,荆轲犹豫地躲了一下,给了秦王一个拔出1.62米身上长剑的机会。
长剑对匕首,荆轲肯定没了优势,被秦王砍中左腿,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最后孤注一掷,将匕首扔向秦王,结果砸在柱子上,没有击中。大臣们一拥而上,杀死荆轲,任务失败告终。
三、 如果荆轲改进细节,刺杀秦王成功,中国的历史走向将如何发展
如果荆轲剑术再练得精进一些,又等来了武功高强的朋友,两人一起上殿,又使劲抓住了秦王的胳膊,刺杀秦王成功,之后会怎样呢?
首先,秦国会进行一个短暂的停战期,处理完秦王嬴政的丧事后,长子扶苏大概率会继位成为新的秦王。他会重用蒙恬兄弟和子婴执政,这样赵高就不会掌权,李斯也不会叛变。
其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的制度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不会因为统治者的变更而改变。秦灭六国的方针不会改变,灭亡的实施也不会改变。秦国还是能统一全国的,甚至连统一的时间也不会出入太大。秦朝能否一代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这不好说,但肯定不会二世而亡。
然后,秦国不会出现内斗和内乱,扶苏的仁政也有可能会抑制秦末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刘邦、项羽们也有可能会延缓登上历史舞台甚至错过历史舞台。
也许,秦国经历几世后仍然会被推翻,但不至于是16年寿命这么短。这么看来,如果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成功,从上帝视角来说,这对秦国的延续反倒是好事了,以后接替它的也可能不是汉朝了。
四、 对荆轲的评价
对于荆轲本身来说,刺秦并不是为了某个国家,也不是出于对秦国的憎恨,而是当时许多士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青史留名的想法,这也和后来的士大夫对皇帝的死谏有异曲同工之处。过高的赞美之词和过低的诋毁都是不客观的。只是放眼整个历史,荆轲刺秦无异于螳臂当车,改变不了真正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各民族的加速融合和国家逐渐实现统一。
许多文人墨客都言“天下苦秦久矣”,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造成的。但实际上,虽然汉朝刘邦颁布了“约法三章”,却依然继承了秦制和秦朝绝大部分严苛的律法。酷刑、把人剁成肉糜等在汉初比比皆是,却很少有人像批评秦朝时一样批评汉朝的暴政。而汉初也未出现过秦末的反抗酷刑的农民起义。与荆轲的历史意义一样,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