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咱们讲到,齐国趁着风头正盛之机,教训了不老实的郑国和鲁国,自此,中原一带的主流诸侯国,全都归于齐国的宇下,齐桓公霸主的位置,是越坐越稳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件事儿,对齐国来说,也算是件好事儿。怎么了?楚文王去世了。
当时,真正能够和齐国抗衡的,也就是楚国了。文王自打即位以来,一向非常强悍,假如没死,齐楚两强早晚会碰出火花。文王去世后,楚国发生内乱,一时间无暇它顾,这对桓公的霸业,不能不说是一大利好。
楚文王死于公元前675年,也正是齐宋陈三国联军攻打鲁国(见连载第57篇)的同年。和他的父亲楚武王一样,文王也是死在出征的路上。
楚武王的时候,楚国灭掉了旁边的小国权国。之后,楚武王就把权国故地改设为县,并让楚国贵族斗缗(mín) 去做那里的长官。权县,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没想到,斗缗却利用这个地方,发动了叛乱。
后来,武王率军包围了权地,杀了斗缗,然后就把权地的百姓,迁到了那处,并让大夫阎敖负责管理。“那处”,地名,在今湖北荆门县东南。
公元前676年,即周惠王元年,鲁庄公18年,齐桓公10年,楚文王14年,楚国联合巴国一起攻打申国。可是不知道怎么搞得,楚军的行动,莫名其妙地让巴国人误会了,以为楚国要对巴国下手,结果,巴国就背叛了楚国。
巴军突然进攻那处,那处守将阎敖猝不及防,泅水逃命,以致巴师长驱直入,一度进逼楚国国都的大门——《左传》:“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 “涌”,河名,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
阎敖丢了那处,还临阵脱逃,这让楚文王很恼火,就把阎敖杀了。这么一来,阎敖的族人也背叛了楚国,冬天,巴国人勾结阎敖的族人,发动了进攻。
转年春天,楚文王率军御敌,没想到,吃了个大败仗——《左传》:“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津”,地名,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南。
文王强悍了一辈子,却让巴国给痛扁了一顿,这可真是阴沟里翻船。文王没办法,只好挥军撤退,先回家躲躲吧。哪知道,到了家门口儿,守城门的官员,还不给开门。
楚王回家都不给开门啊?因为守门的这位爷啊,是个出了名的暴脾气。这个人,叫鬻(yù)拳,时任楚国的大阍(hūn),就是守城门的官儿。
鬻拳,楚国公族,一向就有强谏的名声。曾经有一次,他因为某事劝谏楚文王,劝来劝去,文王就是不听,结果这位爷急眼了,拔出兵刃威胁,文王吓坏了,只好同意。
事后,鬻拳说,我威胁国君,罪不可赦啊,就把自己的双脚给切了——《左传》:“‘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刖”,就是砍脚。
文王知道他是个忠臣,并没有怪罪他,任命他做大阍,还让人们尊称他为太伯。这回文王打了败仗,不给开门的,还是这个鬻拳。
文王被逼无奈,就带着人马去攻打黄国。黄国是淮河水上游的一个小国,公族为嬴姓,疆域在今河南潢川县。
伐黄之战,楚国取得了胜利。楚军在踖(jí)陵大败黄师,为楚国,也为文王,挽回了面子。遗憾的是,回师的路上,文王在湫地(jiǎo)染上了疾病,六月十五日,就去世了。“踖陵”,在今河南潢川县。“湫”,楚地,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北。
文王死后,鬻拳把他安葬在夕室,然后,就自杀了。鬻拳这么做,是因为对文王的死,感到内疚——要不是他不开门,文王就不会去伐黄了,也许文王就得不了病呢。“夕室”,楚王墓地名,今地名不知。
鬻拳死后,楚人把他葬在楚王地下宫的甬道前,意思是让他在地下,继续为楚王守卫大门。
文王去世之后,他和息妫的儿子熊(gǔ)即位。文王和息妫一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就是这个熊傦,也叫庄敖(亦称堵敖);次子,叫熊恽。
庄敖即位后,与弟弟产生矛盾,打算杀死熊恽。熊恽为了避祸,跑去了随国。
公元前672年,即周惠王5年,鲁庄公22年,齐桓公14年,熊恽在随国的支持下,袭杀了庄敖。庄敖仅仅在位三年(史记称五年),熊恽随即成为楚国国君,就是著名的楚成王。
楚成王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国君,在位期间,先后灭掉了贰、弦、黄、英、夔(kuí) 等诸多个小诸侯国,大大增加了楚国的版图。也正是在楚成王时期,楚国与中原霸主齐国、晋国,发生了直接对抗,咱们后边再讲。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