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小电科技官网
近日,共享充电宝头部公司小电科技陷入“裁员风波”,网传裁员总数为2000人左右,占比近40%。
虽然该传言后来被公司否认,但伴随着该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怪兽充电财报的释出,增收不增利的业绩还是暴露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窘迫现状。
共享充电宝行业陷入畸形发展
2019年,共享经济飞速发展,在当时看来,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门槛低,只要战术用对了,回本并不难,大量热钱投进了这个行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6日,经营范围含“共享充电宝”的企业数量达579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享充电宝企业受到多家知名VC加持,自2016年以来,融资总金额累计达到50亿元。以怪兽充电为例,自2017年以来,已经历7轮融资,其中不乏高瓴资本、顺为资本、阿里巴巴以及软银亚洲的身影。
资本加持之下,各个公司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新一轮点位扩张。有业内人员表示,在小电、街电、怪兽、来电互相争夺的过程中,前几年只需要30%的分成就可以谈好商户,但随着竞争的加剧,现在已经慢慢开到了80%、90%的分成比例,行业变得有些畸形。
易观新消费行业中心研究总监李应涛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存在暂时的领先者,但并未形成稳固的格局,而且由于该行业进入壁垒低,长期面临新进品牌的价格竞争。竞争激烈之下,会导致共享企业与商户之间的议价能力较低,给予商户的高比例分成,增大了企业经营成本。
据怪兽充电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其共享充电业务营收创下历史新高的35.59亿元,同比增长27.4%。但包括市场、销售、管理以及研发费用等成本也在上升,2021年净利润为-1.25亿元。
为了转嫁成本,各企业开始多次提价。2019年至今,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已从1-3元到4-6元不等,甚至在热门景区的价格最高每小时十几元。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发现,小电科技、来电科技以及怪兽充电等品牌,均存在“易借难还”导致多扣费,扣费标准不统一以及价格误导等问题。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经营主体均有参加。
行业如何打破困局?
小电科技曾在回复“裁员风波”时称,公司正在业务形态上进行新的升级,会有部分直营转代理。
“直营转代理已成为很多共享充电宝公司的选择,这可以减轻公司的运营成本。”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目前,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等品牌充电宝企业均开启了加盟代理。小电科技方面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直营的话是将设备免费提供给商户,门店负责日常维护,如果出现机器故障等问题联系公司处理。代理加盟指的是个人买断机器,负责一片区域内与多个门店的合作,具体的分成利润视不同情况决定,例如门店的流水。”
小电科技官网显示,代理加盟0元,最高分成90%,设备款可分期,且公司提供一对一创业辅导。在怪兽充电官网,记者看到,公司会为加盟商提供免费充电宝以及设备报修服务,并支持赊账购买设备,后期收益后再还款。
“实施代理模式的好处是公司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且加速企业的市场下沉和渠道扩张,降低现金流压力以及较少经营风险。”李应涛认为,但该行业盈利模式单一,主要来自于共享租金和广告收入,这仍会给未来的业绩增长带来压力。
付亮同时认为,共享充电宝并不是生活刚需,在租金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自备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代理模式只是降成本的一个举措,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各共享充电宝公司亟须构建新的增长路径,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也称为当务之急。”付亮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