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文 | 八段锦
原创首发“心理八八”
你是个讨好型的人吗?
我是。
只要是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特别紧张,总会小心观察,是不是冷场了?是不是有人不高兴?
我总觉得有义务在冷场的时候找话题、有责任让每个人都开心,尽管我明明是个社恐,却勉强自己全程加入,甚至扮演那个给大家带来笑料的“小丑”。
上班也是这样,我总是把需要合作的项目或交办的任务优先完成,怕拖别人的后腿;我自己的事情不管多么重要,都只能等到下班以后加班才能静下心来解决。
在家里,如果油瓶子倒了没人扶,我肯定是那个要扶的人。
我太爱操别人的心了,又不善于拒绝,所以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重要的事反而被拖延了。
所以,除非是特别好的朋友,大多数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因为和别人在一起太累了。
我很羡慕那些非常自我的人,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拒绝谁就拒绝谁。
学习心理学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了,别人让我感到累的原因是我的界限感出了问题。
是我,“鼓励”别人随便越我的界,而我也可能越了别人的界。
你不可能取悦满足所有人的,不必时时刻刻和别人共情。
讨好型人格并不能让关系变得更好,只会让你自己感到疲惫不堪。
从业14年的心理治疗师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发现,大多数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界限的,也就是说,因为对界限问题认知的缺失,人们会陷入痛苦的关系之中,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有的人缺乏自我关爱;
有的人容易与他人起冲突;
有的人时间管理困难;(比如我把时间都给了别人,自己总觉得没时间)
有的人不断被侵犯边界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今天八段锦给大家带来的是塔瓦布的畅销书《界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重新找回原则和主动权,在关系中也能体验到安全与舒适。
01
家庭是界限的基础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30岁的蒋静在外人面前是个乖巧优秀的女孩,背地里却是个患有重度暴食症的人。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她才发现原来这些症状的根源在于母亲。
母亲因为婚姻失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
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蒋静有丝毫的不满和抵抗,母亲就会说: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你的事情就该由我来做主。
很多人看完剧后,都说在蒋静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就是在父母密不透风、毫无界限意识中长大的。
父母说“我给了你生命”,隐含的意思就是“你的生命是属于我的,所以我有权利决定你的人生”。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设定界限尤其困难,子女无法向父母说出自己的界限,父母也就继续随意插手子女的生活。
一旦子女开始对父母说“不”,父母感受到的就是孩子不孝顺了,就会很明显地向子女展现自己的失望、伤心。
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说的“我对你很失望”会像魔咒一样狠狠束缚住他们,直到他们回归到乖孩子的队列。
长大成人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你的人生从此由你做主。每个人都会渐渐挣脱父母的管束,但大多数子女都不想让父母失望。
当孩子一直在父母这边得到的信息都是不能说“不”,那么他们在长大后也很难再拒绝类似的事情。
家庭是培养一个人设定界限能力的最初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能够沟通并尊重彼此的界限,尊重小孩的真实需求,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就能够更轻松地确认自己的界限。
蒋静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终于意识到了母亲和自己之间的界限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图片来自《女心理师》
02
如何定义越界的行为
很多人没有界限感,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界限。
生活中有6种常见的界限:物理界限、性界限、认知界限、情感界限、物质界限和时间界限。
“物理界限”是指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他能够接受的身体接触程度。
有些人喜欢比较多的肢体接触表现关系亲近,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如果不了解彼此的舒适距离,会让双方都感到难受。
一切未经双方同意的身体接触、性言论或者性行为都是违反“性界限”的表现。
“认知界限”是指尊重别人的思维和想法,人人都有权对任何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与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所有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观点,即使是并不认可对方。
以下这些常见的行为其实都是侵犯了认知界限:
针对某人的信仰或观点给他取绰号;
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
嘲笑某人的观点或想法;
因意见不合对某人视而不见;
……
“情感界限”是很容易受到侵犯的一种界限,一方面是过度分享自己的情绪,“过度分享”、“交浅言深”;另一方面就是无视别人的感受。
有一些侵犯情感界限的话语大家平时可能都会说,但没有意识到这样不好,比如:
控制别人的情绪,比如告诉对方“你不该为此事感到悲伤”;
故意弱化某事的影响,比如告诉对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劝说别人迅速摆脱复杂的情感;
一个人在分享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建议,而是发泄情绪,想要一个倾听的人。
“物质界限”和个人财产有关。“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是检查一个人的“物质界限”是否被侵犯的最简单方式。
比如长辈不经同意就把孩子的东西送人,甚至把猫、狗送人,这就是严重越界了。
“时间界限”是人们普遍认为最难实现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还涉及到一个人如何去处理别人的请求。
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看你把时间给了谁。对于那些无休止对你提要求的人,其实是在侵犯你的时间界限。
03
如何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
在非个人主义文化中,界限清晰不仅在家庭中很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不过个人还是有努力空间的,首先要清楚下面这些行为可能会让人们更不尊重你的界限:
你本人没有坚守自己的界限
你的语气不够坚定
你没向对方提出自己的需要或要求
你的界限弹性太大,时紧时松
你觉得即使你不说,对方也会自觉配合你做出改变
你认为界限这种事说一次就够了
你为自己的界限向对方道歉
你警告对方越界的后果,却没有真正落实
一个人如果害怕得罪人,就很难守住自己的界限。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首先态度上就要坚定自信,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告知
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你的需求。
声调和语气既不能声嘶力竭,也不必低声下气;措辞尽量简单直白,以防对方错失重点。
第二步:直言不讳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曾经说过,对于没有界限感的人就是得非常直白,任何形式的含蓄都是给他们下一次越界创造条件和留下空间。
不能只是委婉地说明自己不喜欢什么,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期望,或者坚决拒绝对方的条件。
第三步:消除内心的不安
内疚感可能是设定界限最大的障碍了。
心理治疗师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一次投票,结果显示67%的参与者无法在不道歉或不解释的情况下设定界限。
看来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设定界限,明明在做正确的事,却要感到内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喜欢共情的人,总怕对方难过,结果就是自己难过。
内疚是处理界限问题的必然反应和过程,尤其是当你口是心非、不认同自己的一些做法时,这些反应都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许多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有不少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强迫孩子忽视自己的界限。
他们通常会有意无意地逼迫孩子亲近那些孩子本身不愿意接近的大人,孩子一旦拒绝,家长就会批评他们“不乖”或“表现不好”。
大人们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让孩子认为不该坚持自己的界限。所以当我们想要提出自己的需要时,总觉得是件难以启齿的事。
内疚感出现时该如何应对呢?
不妨告诉自己:如果正当的界限破坏了一段关系,只能说明这段关系迟早是要结束的,早结束比晚结束好。
想要成功设定界限,要坚持“三不要”:
不要为界限道歉
千万别为自己的界限道歉,你的道歉在对方眼里就是心虚的表现,他们会认为你提出的要求还有商量的余地。就算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也不必道歉。
不要动摇
不要给越界的人侥幸逃脱的机会,有了第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一切又要从头开始,甚至更糟糕。
不要说太多
千万不要把界限的前因后果统统说个遍。对方可能一直在找机会改变你的想法,所以不要东拉西扯,给对方可乘之机。
在表达你的界限时,多使用“我”作为宾语,强调对话的主角是你而不是对方。
比如“我一直都在公司的规章制度内完成工作。你每安排一项任务给我,我都会先确认这项任务是否符合公司流程。”
对于讨好型的人来说,你更要明白一点,关系的最大问题不是你付出多少,而是沟通不畅, 如果能在交往初期就学会沟通各自的需求,隔阂就不会越来越大。
如果已经深陷一段事先没有定好界限的关系,你一定要马上明确自己的界限。
写在最后
记住:任何越界都是因为得到了你的默许,除非你制止他们,否则这样的行为还会继续发生。
远离那些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人,把时间花在有益的人和事上。
别怕得罪人,刚开始建立界限的时候可能有点难,但它会帮你在长远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安全与舒适感。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可千万别憋着。
· End ·
本期赠书
管理好内心的不安
让自己活得更轻松自由
八段锦给大家准备了3本《界限》
免费抽奖(截止3月24日)
抽奖详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