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疫情抬头
不少医务工作者毅然踏上第一线
为我们筑起了抗疫防疫的坚实屏障
然而,昨天噩耗传来
山东省支援威海
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
于3月20日6时45分
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临床专家初步诊断系心源性猝死
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白晓卉,女,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
说起自己的工作,“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分子诊断,但提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白晓卉在一次采访中曾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同事们一直奋战在一线。他们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加上防护服厚重封闭,一轮实验下来,往往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
除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白晓卉还针对遗传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进行分子基因层面上的诊断。从医10余年,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3项。
创造了改造实验室的“山东速度”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山东第一时间组派医学检验队支援北京。白晓卉担任检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对口支援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
抵达北京后,白晓卉承担总协调、优化流程的工作,并迅速提出了实验室的改建方案。山东队员们和北京工作人员一起争分夺秒,在48小时内紧急改造完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备4个功能区和高压灭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每天可检测1万份样本。
为新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检测队伍
刚刚结束在北京20多天的“战斗”,疫情又在新疆出现。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白晓卉和山东医学检验队的队员们,在隔离期间就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请战书”——“只要病毒不退,战斗就没有终止”。刚出隔离期,白晓卉再次作为队长,带领41名队员奔波近万里,驰援新疆。
队员们在喀什与当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累计完成了20多万人份的检测工作。白晓卉他们还以理论授课和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了为期9天不间断的全程培训。
培训结束时,学员们全部顺利通过业务技能考核。就这样,白晓卉和队友们“以干带教”,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当地培养了60多名业务骨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伍。
谁也没想到,威海,是她的最后一次
两年来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个疫情一线战场,白晓卉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劳动者。”此前在谈及2021年的新年愿望时,她说:“我希望能换回原来的隔离服,当我换回原来衣服的时候,就说明疫情已经结束了。”
2022年1月5日,白晓卉又一次踏上征途,增援河南开展核酸检测工作。而到了3月8日,她再次与家人分别,作为省直检测队领队支援威海,随即带领4个工作小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核酸检测队每天四个班次不分昼夜不间断工作提高标本检测速度,截止3月19日共连续工作11天,其中7天为夜班。19日晚,白晓卉与同事微信联系后再无回复,20日经抢救无效牺牲。
20日下午,白晓卉的遗体被运回济南。临行前,医护人员在威海街头,沿街鞠躬送别。在昨天下午的威海市疫情防控发布会现场,全体起立,向白晓卉同志默哀。
除了她,还有他们
3月16日中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王猛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39岁。
呼和浩特市本轮疫情爆发后,王猛与同事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抗击疫情工作中,自2月17日开始在赛罕区金河镇班定营村支援全民核酸检测工作,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4轮的全民核酸采集工作。
3月14日上午,回归工作岗位的王猛受邀参加呼和浩特市举行的援呼抗疫医疗队欢送仪式,在仪式现场突然晕倒,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生命。
王猛的母亲也是医务工作者,她和王猛的妻子决定捐献王猛的肝脏、肾脏、眼角膜等器官,帮助其他病患。王猛母亲含泪表示:“他媳妇跟我说,妈咱们这么健健康康的人,倒在了抗疫的岗位上,我觉得他挺伟大的。咱们的健康器官可不可以捐献给有需要的人,我觉得值得。我难受,但器官能移植到需要的人身上,说明这个他这个精神呀做人的品质呀,都在延续。”
据不完全统计,
3月以来,除了白晓卉和王猛,
还有多名各行业人员倒在抗疫一线
3月5日,黑龙江大庆民警王晓冬殉职
3月13日,辽宁抚顺民警张忠胜殉职
3月15日,云南马关强边固防攻坚队员刘勇殉职
……
他们用血肉守护了我们的平安
致敬英雄们
愿一路走好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新闻坊等
编辑:玫瑰砂
责任编辑:陈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