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有一个超级大国曾经拥有过极为辉煌的一段时光,甚至还曾经能够和美国互相抗衡,那就是苏联。
而就在苏联的历史当中,斯大林曾经执政长达31年,在他之后、执政时长排名第二的,就是曾经收到苏联人颇多好感的勃列日涅夫了。
在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接手苏维埃主席职务长达18年,直到1982年的11月10日夜,由于突发心脏病,勃列日涅夫在自己的寓所中骤然离世。
而这一突发事件,也给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应该派谁参加他的葬礼?
再三思索后,邓小平主席派出了时任我国外交部部长的黄华同志作为国家特使,前往苏联参加吊唁活动。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抵达苏联后,黄华一行人却受到了异于他国的厚待……
一,“幸运”的勃列日涅夫
作为苏联的曾经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最初仅仅只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15年,勃列日涅夫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家乡中学的预备班,并且在学成毕业后,像他父亲一样走进了工厂,成为了当地冶金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
可是,年轻热血的勃列日涅夫并不希望自己这一生都被困在枯燥的工厂当中。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勃列日涅夫选择离开了这份看不到头的工作,再次参加考试,并且顺利考上了当地的农机技术学校。
也正是在这所学校当中,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且经人介绍加入了学校的共青团当中。
由于表现良好,在毕业后,勃列日涅夫被当地的共产组织所吸纳,开始了他的政治一生。
实际上,在不少小道新闻当中,都表露出勃列日涅夫不爱读书,更偏爱打猎和社交的性格。
不过,纵观勃列日涅夫的一生,不难发现这位当上苏联最高领袖的男人,实际上“运气极好”:
在勃列日涅夫毕业后不久,他就凭借着学历和技术应召入伍,成为了坦克连里的一名政治指导员;
而在一年后,退伍的他又正赶上苏联内部对于干部们的整顿,而拥有着工人、军人等双重履历的勃列日涅夫很快就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仕途也随之“水涨船高”。
1939年,年仅33岁的勃列日涅夫开始担任俄罗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党委书记,次年,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该州的州委书记兼团政委一职;
随后的数年当中,勃列日涅夫不仅屡获军衔,还陆续担任了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海军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直到1955年,勃列日涅夫已经成为了哈萨克党中央的第一书记,同时还获得了斯大林本人的赏识,这些都为他后来登上最高位置铺平了一条坦途。
196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他还开始担任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一职;
而就在短短一年之后,苏斯洛夫和谢和平为争夺主席一职陷入僵持、几乎两败俱伤。
而一旁的勃列日涅夫则“渔翁得利”,顺利地拿下了这个苏联最高位置的宝座,从此开始了他18年的执政生涯。
其实,在勃列日涅夫的这18年当中,有关他的评价始终十分“两极化”:
一方面,作为在苏联霸权达到顶峰、处于“黄金时代”上任的国家元首,勃列日涅夫曾经不断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与打压,还试图在阿富汗和捷克等地点燃战火,这些举动都导致他被外界视为是一个“平庸”、“能力极差”的苏联领导人之一;
而另一方面,在苏联国内,勃列日涅夫刚刚上任时,曾经广泛推动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尽管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然而这些改革手段还是通过实际利润,刺激并推动了苏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甚至让当时的社会生产总值短暂地超越了美国,这也使得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国内的声望日益拔高。
而哪怕到了千禧年后,勃列日涅夫的声望也始终“居高不下”:
2013年,俄罗斯的某民调机构在俄国内进行了一项有关“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的调查,其中勃列日涅夫出乎意料地以超过一半的优势排名第一。
可见在历史当中,勃列日涅夫为苏联营造出来的那一段“繁荣盛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弊端也逐渐显现。
在当时的苏联官场上,由于勃列日涅夫追求政治“稳定”,导致官员在同一岗位上越呆越久,苏联官场因此逐渐开始显出僵化和老龄化的态势,而这些都为苏联之后的衰落埋下了导火索;
同时,勃列日涅夫在世界各地试图点燃战火的行为,也不断地削弱着苏联和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导致苏联在世界上越来越“独立”。
不过,或许老年时期的勃列日涅夫已经有所察觉,又或者随着年龄的推移,他对于手下人的掌控也不再那么牢固。
在他离世的头一年,苏联政府面对世界各国的态度逐渐软和,隐隐有着想要重新建立联系的姿态
——然而,没等到勃列日涅夫又更多的动作,死亡就先一步找到了他……
二,派往苏联的人选?
1982年11月11日凌晨,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中,二等秘书李景贤按照惯例打开了电视,准备收看当日的苏联新闻。
然而,令他措手不及的是,在电视当中,勃列日涅夫的照片被黑框加粗投放在荧幕上,而后背景音则正在低沉而缓慢地播放着勃列日涅夫的讣告。
很快,这位苏联前首脑人物的死讯就送抵了邓小平同志的案前。
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是第二次需要派员参加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葬礼了。
而上一次还是在1953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
——因此,这一次派往苏联的人选,也成为了邓小平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在中央领导人经过数次商讨后,最终,在11日晚,中央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发出了三条指示:
其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向苏联发出唁电;其二,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前往苏联驻中国使馆进行吊唁;其三,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黄华作为中国特使前往莫斯科,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原本在黄华出行之前,邓小平同志已经向黄华下达了“不要主动谈分歧,也不要搞正式会谈,要给予勃列日涅夫正面的评价”的指示。
然而,在黄华登上飞往莫斯科的飞机后,邓小平忽然改变了主意,让外交部给黄华发了一封电报:“请黄华外长主动求见苏联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葛罗米柯。”
不仅如此,在黄华踏下飞机后,还收到了另外一份“惊喜”:
原来,在黄华登上飞机后,邓小平左思右想,觉得还是要抓住苏联更新换代这个机会,最大程度改善中苏之间的关系。
因此,邓小平拜托胡乔木临时执笔,为黄华起草了一份“紧急谈话”。
而在黄华还没有落地莫斯科之前,这份谈话的草稿就已经顺利送到了驻苏联的中国大使杨守正的手中。
同样收到这份草稿的,还有刚刚起床的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
由于长年执掌苏联第一情报机构“克格勃”,比起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更加谨慎、务实。
而在纵览国际情报数年后,安德罗波夫十分清楚中国的重要性,因此,在继任前夕,安德罗波夫就对于改善中苏关系上了心。
正是因此,这份草稿对于安德罗波夫来说,不吝于“瞌睡有人送枕头”。
在草草浏览过内容后,安德罗波夫仅仅指出了其中两个小问题,便直接下令苏联的各大报刊媒体,要求他们将第二天这份报道刊发在头条的显眼位置上。
而另一边,带着这两个“小问题”,杨守正大使在等待黄华外长落地的间隙里,就先在莫斯科机场的贵宾室当中,和苏联的副外长伊利切夫就有关内容进行了友好和谐的讨论。
而就在黄华的这份“机场紧急谈话”当中,中方不仅评价勃列日涅夫“是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卓越的国务活动家,”还对他的逝世表示了由衷的惋惜,认为“这是苏联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
同时,中方也提到了勃列日涅夫在去世以前“曾经多次表示要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希望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苏联当局“能够就有关事项采取切实的措施”。
由于中方在字里行间当中的诚意,在黄华外长下飞机以后,伊利切夫首先向黄华介绍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安排,随后又主动向黄华询问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中国代表团希望在葬礼上站在什么位置呢?”
按理来说,在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上,每个来参加的外国代表团其位置和安排应当由主办方来决定。
所以,伊利切夫的这个问题看似随意,背后却代表着苏联对中国代表团的极为重视的态度。
这也让黄华等人感受到了苏方的极大诚意,双方的联系也随之变得更加亲密了起来……
三,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1982年11月15日,莫斯科市中心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神情严肃的警察和军用人员。
而在红场之上,数万名的群众神情哀戚,正在萧瑟的寒风当中静默地肃立,等待着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根据安排,勃列日涅夫的遗体告别仪式先在莫斯科的工会大厦当中举行。
在大厦的圆柱大厅内,按照国葬的规格,勃列日涅夫的遗体周围布满了鲜花和花圈。
而在遗体的正前方,则摆放了勃列日涅夫所收集的、各式各样的勋章数十枚。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上午8点半,勃列日涅夫灵柩由六名军官从工会大厦当中抬至炮车上,由一辆装甲车牵引,于红场缓缓绕行一周以供群众缅怀、吊唁。
随后,灵柩停留在了列宁墓前,盛大的葬礼仪式就此开始进行。
而在当日赶来参加葬礼的,除了勃列日涅夫的亲朋以外,还有32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人员、14位外国使节和4位国家的王子。
在这其中,中国代表黄华外长和陪伴其的四位工作人员一起站在了观礼台第一排的前列,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中国代表团的花圈,似乎也比其他国家的更大、位置也更加显眼。
当时,以列宁墓为分界,以美国老布什总统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站在右侧,而左侧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代表。
在这其中,大部分人都只允许随行一名苏联翻译,可是中国代表团不仅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首脑代表当中,还被特例允许四名工作人员陪同。
这样特殊的优厚待遇,也让在场的诸多政治人员敏锐地意识到,中苏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份“厚待”一直持续到了下午。
在葬礼结束后,黄华代表很快又收到了来自苏方的单独会面的邀请。
然而,在来到克林姆林宫的乔治大厅后,黄华发现,在大厅当中站满了等候会见的各国代表。
不过,黄华等人还是感受到了不同寻常:
新上任的安德罗波夫在和其他首脑或代表握手会见时,大多是持续了三十几秒的例行问候。
而中国代表团不仅被排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人群当中进行会见,甚至在轮到中国代表时,安德罗波夫还紧紧握住了黄华的手,两个人足足讨论了三分多钟,安德罗波夫才“依依不舍”地和黄华松手道别。
无论是会见还是葬礼,在申请或受邀来到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的156个国家代表团当中,黄华等人所受到的待遇都是苏联最高级的待遇。
这也让中方感受到了苏联希望改善关系的真诚态度。
基于此,在这之后,黄华又主动提出要拜会苏联外长葛罗米柯。
这是中苏两国在时隔21年以后,第一次在外长间举行正式会谈,尽管这一次的会谈无果而终,但是,在这一次的会谈当中,葛罗米柯“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背后也暗示着中苏之间终于恢复了正常的高级外交接触工作。
同样还令中方感受到诚意的,是在黄华一行人临走之前,安德罗波夫再次派人邀请他们参观了当时的苏联“一级禁区”: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
在参观过程中,黄华还收到了正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苏联宇航员的问候:“欢迎我们伟大的邻邦中国的领导人,祝您在宇航中心拥有一个愉快的体验!”
而黄华也同样笑答:“祝福你们,苏联的宇航英雄们,希望你们能够平安地返回地球!”
四,没落的结局
其实,在勃列日涅夫逝世的那一年,他还曾经为此试图努力,然而,他的病来得太过突然,反而是他的这一场“葬礼外交”,才开始为中苏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随后,勃列日涅夫的接班人安德罗波夫开始了对苏联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寄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苏联的沉疴痼疾一扫而空,以维持苏联的“长盛不衰”。
可惜的是,仅仅执政15个月后,安德罗波夫就因为肾病恶化而不幸离世。
在安德罗波夫后,同样短命的还有继任者契尔年科。
或许为了规避接二连三因为年龄太大、身体疾病而造成的死亡,苏联政府在契尔年科后,选择了五十多岁的相对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严格来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确实做出了一部分的成绩。
可惜的是,当时的苏联已经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的努力,最终也没能扭转苏联的颓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