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天,几位年轻人背着相机来到了四川省万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他们走走停停,边走边拍,像是记者的模样。
过了一会他们走到了当地一户农民的家门口,想要讨点水喝。于是就给坐在门口的老爷爷说:“我们是军事博物馆的记者,在咱们县找一些老兵和抗战的资料,能在你家喝点水吗?”
老爷爷听到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道:“快进来吧。”
记者们走进来后,发现屋内非常破旧,只有一张床,一个木桌子和几条板凳。
几位记者坐下来正准备喝水时,有一个人看到了强生的一张照片,惊讶地叫了起来:“这不是彭德怀和贺龙吗,旁边这个人莫非是?”
几个人纷纷转头望向这个老人,“确实是我”,老人说道。
几位记者在震惊之余不忘问到:“您是解放军战士吗,还是志愿军战士?”
老人只是淡淡地说道:“以前当过志愿兵,都是以前的事了。”
几位记者想追问下去,老人却不愿多说。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居然能和彭德怀与贺龙将军合影?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抗美援朝卫国家
这位老人叫陈仁华,1929年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时逢战乱,陈仁华从小便深切地感受到战争使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因此他十分渴望和平,渴望将强盗和土匪赶出自己的家园。
1950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他们县附近招兵,得知消息的陈仁华想也没想直接报名参军。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训练之后,陈仁华成功被录取,被分到了人民志愿军第69军第200师第600团第5连。和他一同入伍的还有我们熟知的黄继光。
陈仁华
在加入部队不久后,陈仁华就和战友一起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
1951年6月,陈仁华所在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几天后便迎来了第一场战斗。这是陈仁华第一次真正的上战场,结果这第一次便碰到了老美。
陈仁华毫不示弱,他用志愿军发放的三八大盖手枪,上去就是一通打,颇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一个回合打下来之后,陈仁华居然击毙了一个美国军官,并且缴获了一把卡宾枪。
这一下让陈仁华在部队小有名气起来,第一次上战场就能打死美国军官,真不赖。
一战成名的陈仁华也被上级领导看到,直接封了三等功。这让年轻气盛的陈仁华也更加有了干劲。
1952年8月,我军一个连在外出巡视时,碰到了美军的部队,虽然数量相当,但美军的火力十分厉害,不仅有先进的手枪,还有机关枪,这让陈仁华的连队不得不防守。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陈仁华心想,于是他带领三名战士在敌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从左边潜入。
接着,在距离敌人几十米的地方击毙了美军的机关枪手和火力较大的狙击手,为大部队冲锋赢得时间,最后和敌人近身搏斗,缴获了三把手枪,一架机关枪和活捉了美军一名战士。
这一战让陈仁华彻底出名,直接被封为二等功,成功加入共青团。
如果说前两轮的战争让陈仁华尝到了当兵的快感,那么下一次的战争就是让他真正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理解打仗是为了什么。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出动几十台飞机对我军防守的上甘岭阵地发起攻击。在经过多轮的对战后,我军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
上甘岭高地是一个作战的优异地点,它地势高,位置好,如果守住上甘岭,就等于守住一个制高点。
597.9高地是上甘岭旁边两个南北对立的驼型山峰。我军占领者北山,联合国军则占领着南山。为了拿下上甘岭,联合国军修建了无坚不摧的堡垒工事,并设有强军把守,里面更是有充足的武器炸药。
为了顺利拿下上甘岭,我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都无济于事,敌军的堡垒实在坚固,如果要炸掉堡垒,必须有人上到最近的地方,扔下炸药包。
但我们已经上去了几波炸弹小组,在没有靠近碉堡的地方就被美军的机关枪击毙。这该怎么办呢?
此时黄继光带着另外两名队员匍匐向前,黄继光的身上绑着炸药,手里拿着手榴弹,但手榴弹扔向敌军就又被扔了回来,重复了几次之后,黄继光直接冲上前去,堵住枪口,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呀!
他用身体挡住了枪口,为同伴赢得时间炸毁碉堡。
黄继光
经过这次战役后,陈仁华幡然醒悟。也许是黄继光牺牲得太过壮烈,让他明白战争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是打退敌军,保卫国家。
从那以后,陈仁华便只想早日把敌人打回老窝,保卫国家。
三炸碉堡不退缩
1953年6月12日,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对美军的反击战。首先瞄准的就是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是美军的一个地形复杂的阵地,被美军长期霸占,还修建了许多堡垒和防御工事,这里被他们认为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大本营。
由于我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加上美军的火力炮弹压制,在双方激战了几个小时后,志愿军战士损失惨重。
虽然志愿军击毙了几个火力点,但仍未攻下堡垒,山坡上遍地都是志愿军的残骸,令人触目惊心,愤怒绝望。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陈仁华悄悄拿上炸药包和手榴弹,独自一人潜入敌营作为爆破手,炸毁美军的防御工事。
他知道这次爆破有可能有去无回,但他想象着战友黄继光的牺牲和众多战友前仆后继奋勇而上,心中坚定着走上山去。
一个人确实不易被发现,陈仁华在敌人的巡视下,仍然偷偷潜入到美军的碉堡之下。陈仁华拿出炸药包,点上火后直接塞进碉堡之内,“砰”的一声,火光冲天,美军碉堡瞬间变成瓦片飞上空中。
强大的热气流直接把陈仁华冲到了山底。回过神来的陈仁华心中一喜,这个办法确实可行,于是站起来立马向下一个碉堡迈进。
很快,陈仁华到达第二个碉堡下,用同样的方式再炸一回,美军虽急,却也找不到引爆点在哪。然而第三次陈仁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就在陈仁华准备炸第三个碉堡时,他发现炸药包也已经用完,身上只剩三个手榴弹。
手榴弹的引爆时间太短,如果把其绑在一起,有可能成功炸毁碉堡,但自己的生命也有可能停止于此。陈仁华没有想太多,他直接拿起炸弹冲了上去。
就在快要到达第三个碉堡时,陈仁华被敌人发现,他不得不提前引爆,于是他用尽全力将手榴弹扔向敌方,而他也被炸起直接摔倒山崖下面。
陈仁华的动作为战友赢得了进攻的机会,最后成功拿下十字架山。而陈仁华在被送到战地医院后,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身上多处被炸伤,左脚脚掌被炸掉一半,左手手指被炸掉一根,还患上了脑震荡,好在捡回一条命。
这次战役过后,陈仁华被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后来彭德怀和贺龙到67军问候时,特意去看了陈仁怀,对他的表现做出高度的肯定。
陈仁怀在参军之前就对彭德怀总司令仰慕至极,这次见到彭德怀和贺龙,整个人激动不已,虽在卧床休养,仍坚持站起来要和两位合照。
1954年10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对抗美援朝的优秀战士进行检阅。遗憾的是,陈仁华同志本来已经被67军选举,作为代表人物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收到这个消息的他非常激动,信心满满的准备见毛主席。然而天不随人愿,因为脑震荡后遗症,陈仁华在10月前后昏迷了二十多天,等到他再次醒来时,已经错过了毛主席的检阅。
陈仁华说:“这是我最遗憾的一件事。”
满载荣誉回归故乡
这次昏迷之后,陈仁华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一次医生在给他换药换药时,陈仁华问医生自己还能不能继续上战场了。
医生沉默了一会,对着陈仁华说:“您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恐怕以后是不能再当兵了。
陈仁华听到这个消息后,思考了几天,决定跟复员军人回到家乡。
原本部队已经给陈仁华发放了三级乙等残疾证,并给他在部队后方安排了一个相对倾向的职位,但陈仁华不想拖累部队,他把自己的残疾证上交给了中央也不拿残疾军人补贴,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万县后,陈仁华以种地为生,后来又担任村里大队的队长,组长,生产组长等,因为能力突出,在1972年又被举荐为万县的煤矿厂厂长。
当时家乡的煤矿厂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快要倒闭,工人工作懈怠,工厂设备落后,之前几任厂长都因为干不下去而选择了辞职。
陈仁华去到工厂之后,首先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那就是设备问题和人员管理问题。在找到工厂经营不善的原因后,陈仁华对症下药,没过两年就让煤矿厂转亏为盈。大家都对他很是敬佩。
在煤矿厂工作了十三年之后,陈仁华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实在支撑不了煤矿厂的工作,于是选择回家种地为生。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作为一个退役军人,陈仁华的晚年生活回国的如此的清贫,并且在了十几年的煤矿厂厂长,难道没有一点积蓄吗?
这就要从陈仁华的性格方面来说了。
虽然陈仁华是一个退役军人,但他在回归家乡时,没有向上级申请任何的退役补助,连残疾证也上交了国家。在回到家乡后,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自己是抗美援朝的军人,也没有在家乡有关部门登记,就连他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大英雄。
在家乡生活的几十年,陈仁华把自己工作所挣的钱,全部用来建设家乡和捐助给贫困人口。加上他的身体留下的疾病,每天都要吃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尽管这样,陈仁华依然没有领取当地的低保,就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
几位记者在听了陈仁华的故事之后,决定帮他找到属于他的荣誉。在翻阅了大量关于抗美援朝的文件资料和报纸报道后,终于在成都军区政治部的一张人民日报上,找到了陈仁华的名字。
那是一张1953年底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他们在上面找到了陈仁华的名字。
后来,记者们又几经周折找到了陈仁华原先所在的67军,并联系到了当年的排长任志明。在得知陈仁华现在的情况后,迅速联系军政部将陈仁华的资料调了出来,把他原来受到的立功奖项全部寄到了万县。
至此,万县的人民终于知道陈仁华是隐藏在家乡的抗美援朝大英雄,陈仁华的事迹也被更多人知道。
最后一次,军事博物馆的记者去到陈仁华家里时,问了他这样一句话:这么多年您的功绩才被证明,您遗憾吗?”
陈仁华却只说了一句:“那么多战士在战场上牺牲,他们无声的荣誉更应该被我们知道。”
中国正是因为有这些默默奉献的英雄,才有了现在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谨记历史,缅怀先烈,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