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而经由《大公报》报道后,他的个人行为很快成为轰动全国的公众事件,就连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忍不住感慨:“李叔同可以做个艺术家而不做,偏去当和尚。”
▲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身津门富商之家,少年早慧,出家前还有妻室,是潇洒不羁的才子、学者、艺术家、教育家。无论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还是丹青文学戏剧,李叔同都有极高的造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送别》就出自李叔同之手,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林语堂曾叹服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可为什么在中年以后,李叔同要抛家舍业皈依佛门呢?
▲ 弘一法师与学生刘质平、丰子恺合影
当时学界、民间关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时局动荡所致。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方学者都在寻找国家的出路。
当时佛学十分兴盛,众多学者都希望通过研究思想文化以达到救国救民之目的,梁启超、胡适等人就十分推崇佛学研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李叔同也深受影响,希望可以通过研究佛法以挽救世道人心。
▲1940年11月,弘一法师(左一)在福建永春桃溪渡口
不过,在他的学生丰子恺看来,李叔同出家是必然的选择。1948年11月28日,丰子恺在厦门佛学会作了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表达了“三层楼说”。他将世俗生活、文艺生活、宗教生活比喻为人生的三层楼。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就满足了。其次,高兴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还有一种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爬上三层楼。
丰子恺认为:“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地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挚友夏丏尊对弘一法师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丰子恺后来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一文中引用了这个说法:“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
因此,外界至今仍有观点认为:与其说李叔同的出家是诸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如说是主观性格和愿力促就的。
▲ 弘一法师
而李叔同将自己的出家视为生死大事。出家后,李叔同成了弘一法师,他以卓越的意志和才华苦研律学,恢复南山律宗,被誉为中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更以卓绝的“行”“志”成为爱国高僧。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青
编审:林敏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