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李白家世之谜(二)

发布啦 0 0

3、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先从陇西李氏开始说起,李唐王室自称是陇西李氏,李氏祖先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

李姓是当今中国人口第一大姓,据说李姓源出皋陶,皋陶是尧舜时期的“上古四圣”之一,其封地就在今天的安徽六安一带,其后裔有道家老子李耳、吴楚之间的“群舒”(后被楚国灭掉)、楚汉相争时期的英布。

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位列西魏八柱国之一,参与了鲜卑族宇文泰创立的胡汉杂糅的“关陇集团”,李虎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之后李渊创立了唐朝,追认李暠为陇西李氏先祖,李渊是李暠七世孙,李暠(351—417年)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国君,李暠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陈寅恪曾说李虎实为赵郡李氏后裔,为了进入“关陇集团”而攀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同源,战国时期辅助赵惠文王的李兑、李昙父子,也是李耳的后裔,后来李昙出使秦国生了个儿子叫李崇留在了秦国,形成了后来陇西李氏,到了西汉出了“飞将军”李广。

所以说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是同一个祖先,但后来发展,陇西李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崛起了,继而“言李氏必言陇西”。同样的,“天下第一世家”琅琊王氏,其实与太原王氏也是同源,皆是秦灭六国的名将王翦之后,这个王翦很聪明,功成名就并且能够善终是很难得的,没有沦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福荫子孙,成就了中华大姓王姓,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权倾朝野,“旧时王谢堂前燕”,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淝水之战”,尽显王谢风流。

唐代的门第观念很强,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故称“五姓七望”,这个“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

郡望”说法源于唐代,就是行政区划(秦灭六国,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一郡),就是名门望族,后人经常说的“郡望”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义门陈氏、汝南周氏、庐江何氏… …

门阀士族制度起于东汉,极盛于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家族世代为官,累世公卿,连唐文宗李昂都忿忿不平“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也就是《西厢记》中的这个崔姓。即使是狂放不羁的李白,也没跳出门第的藩篱,四段姻缘中的两段正式婚姻都是前朝宰相的孙女。

门阀士族对于文化的传承、后代的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永嘉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江东之地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南迁,继而“南渡北归”反哺中原,复兴了华夏文明,开创了大唐盛世。再说个例子,既参禅悟理,又精通诗画乐的王维,自幼得益于王维母亲崔氏的教育,信佛的老母亲崔氏就是来自唐代“五姓七族”的博陵崔氏,与太原王氏门当户对,有很好的家学传承,所以有句话“女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隋唐“科举制”摧毁了门阀士族世袭的根基,到了宋代走入了文化士族时代,所以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唐代的佛教昌盛,援儒入佛,完成了佛教中国化,尤其是禅宗,继而宋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形成宋明新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柳诒徵说:“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

4、李白“李十二”、李唐宗室

李白的诗文中经常有“族叔”、“从叔”、“从兄”、“从弟”、“从侄”等这样的称谓,这是李白与李氏宗亲的“联宗”。

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孙,而年长李白十六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则是李暠的十一世孙,按辈分李白应该是唐玄宗的叔祖父(即爷爷辈),试问李白敢让唐玄宗叫“爷爷”吗?所以李白与李唐皇室子弟联宗时,经常按照年龄来称呼,有时也不按照辈分,李白这种辈分的不一致称呼的情况,被郭沫若诟病李白“西域汉人冒籍说”,攀附李唐宗室。

很多李白研究者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李阳冰这个人,而不仅仅是李阳冰《草堂集序》。李阳冰是篆书大师,出自赵郡李氏,而李白乃陇西李氏,李白曾给李阳冰写下诗文《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当涂李宰君画赞》,出自陇西李氏的李白称出身赵郡李氏的李阳冰“从叔”,李白肯定与李阳冰联过宗,但是很多研究者忽视了李阳冰比李白还小二十余岁,李白能称呼比自己年轻二十余岁的人“从叔”,说明他们两人联宗时比对过辈分,前文有说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是共同先祖,所以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可以联宗,这同时也说明了李白对自己的辈分记得很清楚。所以说,有些研究者说李白应为李暠十一、十二世孙,及李渊之后,大概率不成立。

李阳冰是一个关键人物,后文还将提到另一个关键人物李彦允

李阳冰的年龄之外,还有李白“李十二”这个称呼也是证据,唐代诗文中,经常看到李白被称为李十二,杜甫被称为杜二,王维被称为王十三,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这种数字称呼习惯叫做“以行第系于名者”,“行第”是指排行的次序,这种称呼法一直延续至宋代,行第大多数并不是以同父兄弟为序,而是以同爷爷的堂兄弟的排行为序。如白居易兄弟四人,却被称为“白二十二”。不仅男子称行第,女子也常称行第,叫做“某几娘”。

李白同辈堂兄弟(同爷爷)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李十二白”。杜甫曾写《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范十就是给李白迁墓的范传正的父亲范伦,杜甫还写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李白写给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十二”这个称呼,说明了李白是个大家族,这么大家族如果是陈寅恪“西域胡人说”、郭沫若“西域汉人冒籍说”,同时期的交往者难道没留下文字介绍的痕迹?所以这两种说法可能性都不大,别急!后面还有反驳论据。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急于建功立业的李白,各地拜访李唐宗室子弟,756年李白从宣城赴杭州拜谒了徐王李延年,写下《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756年李白拜谒庐江郡(郡治今安徽合肥)太守吴王李祇,李白《寄上吴王三首》“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吴王对李白联宗并异议。李白最后还是误入了永王李璘的道而受牵连。

考据文章似乎有点枯燥,下面说说李唐皇室是否是胡人

据说唐初有位高僧法琳,胆大妄为,对李世民说“陛下并非老子李耳后人,而是胡人后裔”,当时佛道之争激烈,作为佛教卫士的法琳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今人常以讹传讹。

李唐皇室曾屡次发生乱伦行为,李世民纳弟媳,唐高宗纳其父才人武则天,唐玄宗夺占儿媳杨玉环。因此到了理学时代的宋代,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谈李白家世、李唐皇室,不得不说中古史研究的奠基人陈寅恪,中古史即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陈寅恪剥丝抽茧,提炼出了两个关键问题“种族与文化”,强调“中国是文化高于种族”,这里种族也就是民族的意思。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总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稿》中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种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所承之血统。”

陈寅恪不愧为“三百年来最有学问的人”,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差别在文化而不在血统,种族之分文化重于血统,正所谓“有教无类”。

胡汉杂糅的“关陇集团”,像“接力棒”一样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这段时期的中国北方处于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自称出身陇西李氏的李唐皇室的“血统”也备受争议。

按照李唐皇室的谱牒,李唐皇室序列如下:

皋陶 … → 老子李耳 … → 李兑 → 李昙 → 李崇 … → 李广 → 李陵(李广孙子)… → 李暠[hào](凉武昭王)→ 李歆 → 李重耳 → 李熙 → 李天赐 → 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爷爷)→ 李昞 → 李渊(唐高祖)→ 李世民(唐太宗)

“种族与文化”观的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李唐皇室实为今河北的赵郡李氏后裔,为了进入“关陇集团”而攀附冒充“陇西李氏”,李唐皇室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南尧山镇)的“破落户”之后裔。唐祖陵,就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唐祖陵有李熙(李虎的爷爷)和李天赐(李虎的父亲)的墓,所以赵郡是李唐皇室的祖籍地,所以陈寅恪的怀疑不无道理。

陈寅恪还怀疑李重耳真名可能叫李初古拔,李唐皇室可能是李初古拔的后裔,那李唐皇室是否是胡人?

胡汉杂糅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内,汉族和鲜卑族勋贵经常联姻,唐朝开国皇帝是有部分鲜卑血统,不过都是母系的,父系皆自称汉族。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人,李渊的皇后窦氏是宇文泰的外孙女,因此窦氏是1/2鲜卑族血统,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鲜卑族,因此说李唐王室是“鲜卑人”“胡人”言过其实,只能说李唐皇室早期的母系中有鲜卑血统。

汉族的认定,应当以父系血统和实际的文化认同为准,李唐皇室的父系是汉族,母系则有鲜卑族的血统,再加上“文化重于血统”,李唐皇室无论是陇西李氏,还是赵郡李氏,其文化认同是汉人,所以唐朝是汉族政权。唐朝文化多元包容,复兴了华夏文明,开创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之景象。

未完待续

作者:老倪,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