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将军想见你。”
1991年8月,曾采访过张学良的日本导演长井晓,特意去了一趟上海,见到了张学良口中“想见的第一个人”——孙铭九。
彼时孙铭九已八十多岁高龄,当看到张学良受访的录像带,听到长井晓说“张将军很关心你的情况”时,止不住留下了眼泪。
与少帅几十载不曾谋面,他也十分想念。可一想到过往种种,孙铭九自觉根本没有脸面再见张学良。
自从西安事变之后,曾经惺惺相惜、引为知己的两人,一人成了阶下囚、一人成了卖国贼。
哪怕悠悠岁月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事始终是横亘在两人面前的裂痕,无法逾越。恐怕张学良也没想到,昔日器重的“东北军少壮派”骨干孙铭九,会成为汉奸。
一、 引为知己、惺惺相惜
1925年,孙铭九在沈阳三中读书。
彼时三中汇聚了不少权贵子弟,而张作霖次子张学铭恰在孙铭九所在班级。一来二去,两人也就混熟了。
凭着这层关系,孙铭九时常出入大帅府,认识了张学良。那时张学良已经在军中担任要职,而孙铭九不过一中学生。
然而缘分就是这么奇妙,见了几次面之后,少帅居然觉得这人不错。
1928年,张学铭即将赴日读书。孙铭九也被张学良派往跟着一同留学往,钱也都是张学良拿的。
学成归来,张学铭担任天津市长,孙铭九就跟随他身边做一些文职工作。
但是孙铭九即是行伍出身,又曾留学日本,张学铭总觉得让他一直当一个文官有点屈才了,就有心将其引荐给张学良。
此时张学良出任国民党副总司令,途径天津,张学铭就安排孙铭九担任张学良的护卫。
此时孙铭九虽名声不显,但张学良本来就颇为器重他,此行还赠送给了他一块珍贵的瑞士表。
这块表除了珍贵之外,表面还印着张学良头像。其实这就是在对外宣称,孙铭九是他张学良的人。
有了张学良保驾护航,孙铭九就跟他来到东北,并在东北军一路平步青云。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不全力抗日,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共产党。这一行为,引起了全国爱国人士的不满,其中就包括张学良。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主张下,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思想发生了不小变化。
原本敌对的双方,渐渐趋向于友好。明面上双方还是有不少摩擦,暗地里却达成了共识,甚至举行了“肤施会谈”。
此次会议极其隐秘,为了保密,张学良只带了几人参加,而孙铭九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国共双方高层在屋里参加会谈,孙铭九则负责在外警戒。
会议结束后,张学良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彻底改变东北军,他决定成立一个专门效忠他个人的组织——抗日同志会,张学良担任主席、孙铭九担任行动部长。
在张的授意下,孙铭九暗地里将东北军中下级军官统统换成了“自己人”。由此,东北军几乎由“少壮派”掌权。
二、 少壮派与元老派的冲突
所谓少壮派,其实一直是东北军内部的“诟病”。
孙铭九等人没进入东北军之前,张学良就是老少壮派的代表。通过枪杀常荫槐等元老派,他稳稳当当成了东北军的领袖。
张作霖打下的家业实在太大,难免内部会出现争权夺利、各占山头的情况。哪怕张学良继任大权之后,这种情况依旧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元老派和少壮派的争斗。
元老派是东北军老人,身居高层,而少壮派则是中下层军官。在元老派的打压下,少壮派缺少晋升机会,这让少壮派十分不满。
而张学良又器重以孙铭九等人为首的少壮派,这又引起了元老派的不满。
彼此矛盾日益加深,若非张学良在上面压着,只怕会争个你死我活。而孙铭九作为少壮派代表,又深受张学良器重,在这一问题上看得通透。尤其是“抗日同志会”成立之后,他更加清楚少帅所想。
此时,张学良和孙铭九等人算是趣味相投。同样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思想激进,对老蒋政策不满已久。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两人从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了朋友、知己。
在张学良看来,要想保存东北军,孙铭九这些中下级军官才是砥柱。然而他没想到,偏偏就是这群中下级军官将东北军送入了坟墓。
“肤施会谈”之后,张学良就密谋着实行兵变,扣留老蒋。在经过周密部署后,张学良拍板了最终方案,并委任孙铭九、王玉瓒前去华清池“请蒋委员长入城”。
一切安排妥当,等到1936年12月12日凌晨,几声枪响彻底划破了西安上空的平静。
此时整个华清池乱作一团,最终蒋委员长被孙铭九、王玉瓒活捉,“请”进了西安城。作为捉蒋功臣之一,孙铭九自然受到了张学良嘉奖。
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整个东北军总算松了一口气。就在大家觉得尘埃落定之时,张学良提出了一个想法:他要亲自送老蒋回南京。
一听这话,孙铭九等人极力反对。就连周恩来、杨虎城等人,也不同意。
若是此去南京,老蒋再上演一出“西安事变”,置整个东北军于何境地?可张学良完全听不进这些,执意要送老蒋。
而这,也为东北军分崩离析埋下了引子。
正如多数人所想,张学良一去南京就再也没回来,老蒋将他扣了下来。消息传回西安,整个东北军都炸了。
关于张学良回西安的问题上,少壮派和元老派吵得很厉害。以王以哲为代表的元老派觉得应该同南京谈判、保存实力,却没有提是否接张学良回西安。
以孙铭九为首的少壮派则强势表示张学良不回西安,就不撤兵,甚至不惜和南京开战。
在孙铭九等人看来,王以哲等人之所以不将张学良的安危放在首位,他们就是为了自己掌权。而以孙铭九为代表的少壮派就一个念头:让张学良回到西安,否则一切免谈。
之后少壮派和元老派数度协商,东北军高层始终坚持“和谈”,而多数东北军将士却坚持以强硬手段接回张学良。
当双方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时,孙铭九等人决定兵行险着——诛杀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派,清除迎回张学良的最大“阻碍”。
此时孙铭九等人也没想到,他们这一行为不仅没能解救出张学良,甚至将整个东北军搭了进去。
1937年2月2日,孙铭九、应德田等人以“抗日同志会”名义,发动了政变。
事情发展前期如他们所想,王以哲、宋学礼相继被杀。可发展到中后期,整个事件却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东北军乱了。原因是孙铭九拔出萝卜带出泥,他虽然毙掉元老派的几个巨头,但却遭到元老派的群起而攻。
这时孙铭九才明白元老派在东北军势力的根深蒂固,往日少壮派掌权东北军的假象,在这一刻也被彻底揭露。
在元老派的围攻下,孙铭九等人最终差点没顶住压力。若非中共中央出面,只怕孙铭九这些人连命都难保。
然而闹了这么一出之后,东北军算是彻底完了。许多元老派成员出于愤怒、利益等各个方面原因,纷纷宣布效忠南京。
发展到这一步,张学良真是欲哭无泪。他可能从来没想到,毁掉东北军的居然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抗日同志会”,和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孙铭九。
自此,东北军彻底土崩瓦解,不复存在。而作为始作俑者之一的孙铭九,人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 汉奸头子
在中共中央的庇护下,孙铭九被送入苏区暂避。
然而此时国共已经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他觉得苏区也不是久待之地。毕竟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是绝对的“马前卒”。如今无论是老蒋,还是东北将领都容不下他。
无奈之下,孙铭九只能先躲到上海租界。可早已习惯了权利的他,又怎么甘心做一个东躲西藏的普通人。
如今国民党回不去了,中国共产党这边指定也没机会,他只能将目光放在汪精卫政府。
起初他只是做了个参赞武官,随着屡屡立功,一度升任为山东伪保安副司令。
但是后来随着野心的膨胀,他为了升迁还拉拢自己原来的部队过来。不为别的,只是想增加自己晋升的资本。
走到这一步,恐怕张学良都没料到。
到了抗战后期,孙铭九为了给自己找条活路,就投靠了显然和伪军走的更近的国民党政府,和中共中央走到了对立面。
当时国民党为了迅速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内战,就决定在抗战结束前,第一时间占领东北,于是派孙铭九领导先遣大队,先入东北。奈何不久,孙铭九就被我军俘虏,成了阶下囚。
与多数被俘人员一样,他开始接受思想改造。与此同时,张学良则被老蒋一直囚禁着。两人命运不同,如今处境却极度相似。
四、 无脸再见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西安事变中的东北军将领被优待。
然而当过汉奸、和中共站在对立面的孙铭九,处境却十分尴尬。
好在政府最后认真调查核实了孙铭九履历,发现此人虽投靠汪伪,却没做过什么屠杀同胞的事。后来成了俘虏,也积极接受改造。
政府最后给出结论:抗战爆发后,迫于生计走过一段弯路。
有了这个结论,孙铭九的生活好了不少。不仅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还因“捉蒋第一人”的名号被大众熟知。
相较于他的生活,张学良的生活就有些悲凉。
这位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东北军少帅,自从送老蒋回南京之后,就一直被囚禁。哪怕国民党败退台湾,老蒋逝世,他都一直无法真正获得自由。
直到1990年,才全面恢复人生自由,有机会见一见往昔故友。
阔别自由五十余载,少帅自然也有不少人想见一见。而他提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孙铭九。
除了故交友情之外,他其实还想从孙铭九口中探知一点当初东北军分崩离析的缘由,以解心中疑惑。
早在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时,老蒋就曾问过他一句:
“不怕我今日之祸,成你明日下场?”
张学良那时并不担心这一点,在他看来,“抗日同志会”的成员们足以应对一切麻烦。然而就在他走后没多久,老蒋的话就应验了。
哪怕外界诸多传言,也有人对他说出真相,可张学良本身其实并不愿相信这就是事实。他不愿相信是他创立的同志会,使得东北军分崩离析。如今重获自由,自然想要找到当事人孙铭九了解一番。
可对于孙铭九来说,此时再也没有脸面见张学良。
对他来说,少帅于其有知遇之恩。若非张学良提拔,他恐怕依旧在乱世中沉浮。然而他不仅没能守住东北军这份基业,还将其拖入了毁灭边缘。
甚至于之后他更是投靠日伪,做了汉奸头子,更是负了少帅的一片苦心。可当听到那句“张将军很想见你”,纵使已经八十余岁的孙铭九,还是忍不住哭出了声。
可不管怎么说,孙铭九还是感觉无颜面对张学良,两人终究还是没能见上一面。
2000年4月8日,孙铭九因病逝世。按照其遗嘱,他的丧事一切从简,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也算是为自己曾经的过错赎罪。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