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年前没有提出农村振兴战略?在我看来,现在还不是谈论农村振兴的时候。众所周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人口8亿,农民人均耕地2亩以上。在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背景下,如果一部分农民不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到城市,农民如何致富?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的,所以要尊重发展阶段的规律。300多年前,威廉;佩蒂研究了当时英国农民、工人和水手的收入后发现,从就业收入来说,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克拉克在20世纪40年代验证了配第的发现,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后来,刘易斯提出了城乡二元经济模型,并得出结论:工业化初期,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
中国30多年的经验充分印证了上述推论。根据最新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8亿。换句话说,在8亿农村人口中,有2.2亿人搬到了城市,而这2.2亿人是年轻而强壮的劳动力。我想问问读者,当一个国家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时候,你觉得振兴农村有可能吗?
以前没有提到农村振兴,现在可以提到,因为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开始发生变化。2008年是一个节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年有2000万农民工下岗返乡。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这2000万人后来大多留在农村工作创业,没有再进入城市。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正在接近刘易斯转折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50%,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都会转向农业部门。据相关资料显示,这种现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这种趋势出现在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工业化国家。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接近50%,2016年底达到57.6%。因此,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及时的。
上面说的是战略背景。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关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十九大报告提出了20个字的总体要求: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有效治理、富裕生活。
为此,中央提出了四项配套措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培养新型农业管理主体;完善农村基础工作,完善农村治理体系。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措施,在以前的中央文件里都能找到。我想指出的是,十九大提出的措施虽然和以前的措施一样,但意义不同。比如长期保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培育新的农业经营实体等。以前中央政府主要是和农民谈,给农民吃定心丸;今天,中央重申,一方面是针对农民,也是针对城市的企业家。目的是鼓励企业家投资农业,大胆吸纳农民承包土地股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含义。
近年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振兴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从长远来看,是引导和支持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确保国家基础教育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