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如此,便对么?”
深以为然。从315晚会过后,土坑酸菜成了众矢之的,热度居高不减。
一个产业链有多个环节,有上游也有下游,插旗菜业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是腌制方、销售方,腌制方法被爆出来后,严钦武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但大厦倾倒,并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力挽狂澜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插旗菜业代表的,是华容县的企业龙头、是企业标兵,在华容诸多腌制酸菜的企业中,插旗菜业是最有希望冲击上市的。
自毁长城的插旗,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20多万工人停摆,还是华容那13万菜农,他们的生计,如今也成为了问题。
一颗酸菜从种植到上桌,期间缺少不了芥菜种植这个环节,而华容芥菜向来颇富盛名。
自古相传,在魏晋时期,华容就开始种植芥菜,到了清朝的乾隆帝下江南,一次偶遇农妇送饭,闻得饭香,索来吃食,酸菜开胃,乾隆帝吃后大喜,特招为皇室贡品,用做御膳。
得到乾隆帝的青睐,华容芥菜是否第一次名声大噪,已无法考究,但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得出来,华容芥菜只要腌制得当,食用价值很高,老幼咸宜。
而华容芥菜的“土坑腌制法”,听说却是祖传下来的,就地挖土坑,一来节省搬运的功夫,二来这是祖制,不可违背嘛。
但对于徒脚踩,或者任何不讲卫生的做法,却囿于“盐消百毒”,当成了毫不在意的做派。
如果这般酸菜腌制,自产自销,自然掀不起风浪,可偏偏,在酸菜面、酸菜鱼的市场之下,对酸菜的需求增加,给了华容芥菜一个崛起的机会。
这里边的代表人物,便是插旗菜业的董事长严钦武。
严钦武在没有介入酸菜行业时,是个为生活拼搏的奋斗者,在华容一家农户出生,初中毕业后,去做了棉花生意,脑子灵光的他,很快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赚到了第一桶金。
可棉花生意终究跟自己的老家联系不大,当他在外奔波的时候,华容当地已经建起了酸菜小作坊,销路不错,严钦武意识到酸菜行业会有一番作为,在2003年火速介入。
经过了两年的整合,严钦武兼并了当地的车间、作坊,组建成了插旗菜业。在统一的过程中,势必会有着明枪暗箭,严钦武也是人中龙凤,把不可能的事,办成铁板钉钉的事。
颇为讽刺的是,一则报道这么介绍严钦武介入酸菜行业的决心:
农户腌制蔬菜,主要在田间地头腌制,腌制废水流入菜地,导致土壤和生态环境恶化。
所以,严钦武自己学习农业知识,还遍请专家,虚心好学,想用知识和科技来发展芥菜加工行业。
所以,插旗菜业的成立史,是带着光辉且骄傲的使命。严钦武把当地的芥菜加工作坊拧成一股绳后,带来的影响很显著,那便是农户的芥菜不愁卖。
在往年,华容当地的一个家庭,一人种植芥菜,一人腌制酸菜,年收入就可以达到10万以上,这比去打工强多了。
也是在这样的配置和收入之下,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城市,回到乡间,安安心心当了一个农户,一亩芥菜的收益可以达到1500块,而菜农又是百亩百亩地种,到了每年3月的丰收季,这串数字很容易算得出来。
时值三月,在这个节骨眼上,严钦武站出来道歉了,莫非是屠龙的少年成了恶龙?
其实不然。据插旗人郭五沧现身说法,他曾有机会到各个车间,亲眼看着腌制流程,插旗菜业的收菜质量刁,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同时,收菜价格也比市场高出不少。
收完菜后,芥菜最少要洗三五遍,洗到最后水都要清澈的,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
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有载入史册的315事件?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特别是出口的菜,搞得很好。
双标之下,岂有完卵?
这般不厚道,让厚道的菜农去买单。如今,人人已经谈酸菜“色变”,进一步使酸菜的销量大减,可在这么一个芥菜丰收的三月,菜农们的芥菜,却失去了销路。
华容此前有13万菜农在从事种植芥菜,芥菜种植有20多万亩,年产量120万吨,如今是眼看着烂在田里,却毫无办法。
原本,芥菜的收购价在1元1斤左右,但经过严钦武这一句对不起,收购价已经跌去八成,到了2毛一斤。
平心而论,菜农是产业链最基础的种植者,他们没有企业家的纵横谋划,也没有厂子里为了节约成本这一说法,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汗水,靠着暑去冬来,靠着每一次弯腰、每一次采摘、每一次腌制,去赚血汗钱。
向来如此,便对么?
不对。就算是祖传的腌制土坑法,时至今日,在食品这一关,健康与安全已经是最基础的指标,就算一直抱着“祖传”,不讲卫生、不顾健康,没有消费者会为之买单,更没有菜农,愿意与之合作。
芥菜加工行业,不像大宗商品交易一般,会有周期性,原本是一个稳稳当当的生意买卖,却出现了“害群之马”,继而影响到了湖南80多万酸菜行业的从业者,就连四川的芥菜生意也不好做了。
潮水涌来,他们都在自救,潮水涌去,恶龙已被屠尽。
时至那日,“土坑”便能成为真正的老坛,知识与科技,再也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