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信功高盖主
刘邦的江山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最后垓下之战,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能不能打败项羽都是两说。
2、韩信年龄小
韩信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即使为齐王时韩信没有反心,为楚王时韩信没有反心,但是人心易变,保不齐有人一撺弄,韩信就真的反了呢?为了刘姓江山,不管韩信有没有谋反,刘邦活着的时候早晚是要杀了韩信的。
3、韩信谋反了
韩信参与过陈稀叛乱。不管有多少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史记上都明明白白的记载了韩信参与陈稀的叛乱的经过,撺弄陈稀谋反,自己在京城做内应,准备杀吕后和刘盈。
4、时代的变化
国家制度是变化的,刘邦想建立的一直是家天下,实行郡县制,至于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分封的七个诸侯王,完全是迫于形式,这些人当初帮助刘邦打项羽,完全是出于利益的一致,属于战略合伙人。
如今天下已定,他们这些合伙人个个都希望裂土封王,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刘邦如果不封他们,立刻就会引发兵变的。刘邦采取的政策就是先封,安稳住局势,然后再一个一个的灭掉。因为制度的变化,从韩信要求当齐王的时候,他被杀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5、多次冒犯君王
以下犯上是臣子的大忌,他本来是臣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汉王给他饭吃,给他衣服穿,给他车,又赋予他军权,封他做大将军,誓死不会背叛汉王。就如他所说,他能有今天,所有的开始都是因为刘邦对他的信任和帮助。
他本来与彭越、英布是不同的,彭越、英布是有自己组建的军队,是纯粹的合伙人,而韩信是自己人,他的一切是刘邦赋予他的。
可是打败齐国之后,在刘邦被围困荥阳最艰难的时候,韩信竟然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刘邦非常生气,他想不到自己委以重任的大将军不来救自己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挟自己谋取利益。
这是韩信第一次冒犯刘邦,第二次是鸿沟议和之后,刘邦因为有优势,便撕毁条约乘胜追击项羽。追到固陵的时候,项羽实在受不了了打了一个反击战,刘邦立刻缩在固陵城中出不去,这时候刘邦问张良,事先说好的韩信和彭越的军队都不来该怎么办?
张良说他们不来是因为天下已经有了定局,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封赏,所以不来。
刘邦立刻给韩信加封土地,这时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已经转变了,没有生气,没有犹豫,也没有骂他,可是不生气,比生气更可怕,因为刘邦已经预料到韩信会来这一手,已经不感到意外了。
可见韩信在刘邦心里的地位已经降低了,已经与彭越英布划为一类人,纯粹的利益关系,就没有与之生气的必要,也不屑于此。
6、没有政治头脑
韩信在战场上很果断,也很有魄力,但是在政治上却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有野心,却没有政治头脑。在没有请示刘邦的情况下,私自发兵攻打齐国。虽然韩信灭齐有功,可是害死了郦食其,又事先没有请示君主,想必刘邦心里也不是那么痛快的。
总的来说韩信的死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他咎由自取,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只怪他不懂政治也不懂为臣之道,我很喜欢韩信,也很同情他,短短四年的楚汉战争,韩信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绽放过,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