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更加均衡协调,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商品粮供应基地。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等6个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亿,2021年6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超过25万亿元。
根据经济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GDP总量前十强之中共有河南、湖北、湖南3个中部省份入围,预计2022年安徽也将跨入十强行列。
随着“十四五”的全面开启,我国中部地区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区位、人口和资源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根据各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未来5—15年中部地区将有2个省会城市晋升为特大城市。意味着今后中部地区将会形成“一超四特”的发展格局,即1个超大城市和4个特大城市。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围吧。
合肥
支持2个省会城市晋升为特大城市:合肥、南昌
根据安徽省和江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十四五”纲要,未来5-15年将支持合肥、南昌2个省会城市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
目前根据我国城市统计年鉴,合肥市区常住人口虽然超过500万,但排除农村人口和乡镇人口,实际城区人口不到500万,仅差5万多人,也就是说合肥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地步。
南昌城区常住人口仅有342万,为I型大城市(城区人口300万—500万),距离特大城市依然有很大差距,未来几年还需要砥砺奋进。
目前在国家公布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共21个城市之中,也暂未发现合肥、南昌2市的“身影”。
南昌
从人口腹地上看,合肥市居皖之中,虽然建市比较晚,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在不断扩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合肥市常住总人口已经达到了937万,距离总人口突破千万也是一两年的事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已经在常住人口上超过南京市(931万),下一步力争在城区人口上追赶南京。与此同时,合肥背靠安徽,人口腹地超过了6000万规模。
南昌市作为江西省会城市,与合肥相似,人口腹地也非常广阔,江西4500多万的常住人口是推动南昌城市扩张的重要基础。
虽然南昌是一个滨江城市,红谷滩的城市夜景和天际线令人称赞,但城市规模却并不大。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南昌常住总人口仅有626万,低于同省的赣州、上饶2个普通地级市。因此,南昌破解人口瓶颈,不仅仅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来吸引人口,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达到增加城区人口规模。
从经济上看,目前合肥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是安徽和江西重点打造的目标,提升城市首位度还将持续强化,特别是南昌。2021年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2.8亿元,人均GDP为121801元,总量和人均均居全省第一位,并于2020年挤入全国GDP万亿城市俱乐部。
随着安徽整省被纳入长江三角洲规划,合肥乃至安徽的经济还将会有进一步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肥不仅仅承接长三角中高端产业转移,更多的是发挥自身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合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方面,后发优势明显,并有望成为下一个“深圳”。合肥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为打造特大城市提供了经济基础。
多年来,江西省依托毗邻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经济圈的优势,采取均衡发展战略,虽然各市经济发展整体尚可,但南昌带动能力较差,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21年南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0.5亿元,人均GDP为106238元,虽然总量和人均勉强保持全省第一,但整个江西缺少一个在全国城市之中真正“独挡一面”的城市。
目前江西提出做大做强省会南昌,加快推动昌九一体化和昌抚一体化,全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南昌将重点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以及培育虚拟现实、移动智能终端、LED等优势产业,持续发力。
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全面腾飞,有力推动了南昌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为打造特大城市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部地区将形成“一超四特”城镇发展格局
根据我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建设情况来看,目前武汉、郑州、长沙3市已经建成特大城市。与此同时,武汉城区人口已经达到了995万,1-2年之内就能实现超大城市目标,合肥1-2年之内实现特大城市,而南昌到2035年也将实现特大城市。
也就是说,到2035年中部地区将会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特大城市,即“一超四特”的城镇发展格局。
关注小编,分享更多精彩,一起去评论区探讨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