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发布啦 0 0

大庆油田的 . 发现一举让我国丢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摆脱了石油资源极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将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1982年10月,国家科委对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了永载史册的表彰,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23人榜上有名。

黄汲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70年的地质生涯,他踏遍祖国河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基础、勘察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3月30日是黄汲清院士诞辰118周年纪念,谨以此文缅怀致敬先生。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黄汲清

科学报国,开启地质人生

黄汲清原名黄德淦,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家风的熏陶,使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1年,黄汲清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24年,他又复考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大学期间,怀有科学救国之志的他,为自己改名“汲清”,意为广纳新知,博览群书。1927年,黄汲清的学术论文《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六卷,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地质学学术论文,后获中国地质学会及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重奖。

1928年,黄汲清大学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后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简称“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地质科学生涯。

1929年3月,黄汲清同青年地质学家赵亚曾赴西北、西南考察地质情况。他们从西安出发,越秦岭、四川,入云南、贵州,徒步万里,历时15个月,沿途还顺路勘察了川广铁路。

根据实地调查材料,黄汲清完成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之研究》《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其中,《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评价。黄汲清由此被地质界称为“黄二叠”,以赞扬他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

1932年,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赴瑞士留学,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1935年,他通过对阿尔卑斯山的素女峰的考察,完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此文对阿尔卑斯彭宁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留学期间,黄汲清的足迹遍布欧洲,他先后前往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国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实践资料。1935年底,他前往美国考察了当地的油气田地质,之后返回祖国。

内迁大后方,继续弹“老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的黄汲清开始组织中央地质调查所从南京搬迁到重庆。

国难当头,黄汲清感叹:“地质学者纵有杀敌报国之心,却无投笔从戎之路,于是只得叹一口气‘还是弹我们的老调罢’”。

地质工作者的“老调”,就是开展地质考察工作。抗战时期地质调查所被迫西迁,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质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在北碚,黄汲清组织、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工作:

他和陈秉范调查了隆昌圣灯山地质构造,布置了钻孔,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天然气田——圣灯山气田;

领导并参加了四川威远地区1:10000地质填图和天然气普查工作;

率队到四川江油、自流井、五通桥和嘉定等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大渡河畔的铜街子二叠纪茅口灰岩中发现天然气苗,纠正了外国学者关于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认识;

1941年起他还带队赴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做了大范围的石油地质考察。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黄汲清(前车坐者左一)等人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质

探解构造,编制地质图

1945年,黄汲清根据大量实地考察的一手资料,完成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该书第一次系统划分了中国的基本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全面论述了中国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著名论断,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和矿产普查勘探起到了长期的指导作用。

著名美籍日本地质学家都城秋穗称赞此书是“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黄汲清展示地质构造图

1947年,黄汲清主编了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这是我国地质界首次编制的系统性全国地质图件,其综合并总结了我国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后来全国大规模矿产勘探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院士还记得跟随黄汲清编制中国地质图时的经历,“从搜集资料、编制卡片,到编制地质图,他都手把手地教。之后在编图过程中,他还不时进行严格的检查” 。

油田勘探,高瞻远瞩

1954年,地质部成立矿产普查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重点任务之一便是石油普查,黄汲清任常务委员,主持技术工作。

在筹备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期间,根据陆相地层也适宜于生油、储油的理论和对中国大地构造的深入研究,黄汲清强调:中、新生代大型盆地应是主要的找油对象。

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结束后,作为普委技术负责人的黄汲清将松辽平原作为首要关注地区。会议结束两个月后,黄汲清发现松辽平原项目竟还未开展,他立即找到普委的技术员苏云山,授意其查阅资料,起草松辽平原石油地质勘探任务书,亲自修改后由普委下达东北地质局,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至此终于落实。

1957年3月8日,在地质部石油地质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展示了由他主编的1:300万《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对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

在《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中,黄汲清特意将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作为重点远景区用醒目颜色圈出。他指出,华北盆地主要是寻找中新生代的含油气层,松辽盆地应沿松花江进行路线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应把重点放在西部边缘,四川盆地要向川中及川南挺进。

1959年春节过后,黄汲清来到长春,在全面了解了松辽盆地的地质情况后,建议使用深钻开展深部石油地质研究。9月26日,松辽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喷出大量原油,证实了松辽盆地的大同镇长垣的确是一个大型油田,即后来的大庆油田。

1986年夏,82岁高龄的黄汲清再次赴大庆油田考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黄汲清(坐者左一)与石油地质学家在一起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

“我是想以自然科学终吾身的”,这是黄汲清青年时代时立下的志向,也是他70年科研生涯的写照。

晚年时,黄汲清仍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等多篇论文,还指导编制了1:1000万和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

黄汲清十分重视地质学史料的保存,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地质学通史讨论会”上,他提议抢救历史材料并进行人物访谈,指出抢救历史材料的迫切性.对于未出版的历史材料,或是老一辈地质学家们脑子里的活史料,应有人整理或通过访谈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

由于黄汲清在地质领域的突出成就,他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外,他还两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4年与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共同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5年3月22日,黄汲清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去世前夕,他还与助手商谈利用何梁何利奖奖金设立奖学金的事情。2002年,黄汲清家属和朋友遵照其遗志,在该项奖金基础上,又通过其他渠道多方募集资金,设立了“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对青年地质学的工作予以资助和激励。

“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黄汲清(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科学的道路更是如此。一个人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埋怨环境,不叫喊困难,认准目标,一直往前。”黄汲清一生踏遍大江南北,对地质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严谨治学、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地质工作者们不断勇毅前行。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杨丽娟. 黄汲清:敲天下石头 解大地构造[N]. 中国科学报,2022.3.17.

[2]郑金武. 黄汲清:踏遍河山多旋回[N]. 中国科学报,2019.11.19.

[3]本文图片由“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黄汲清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采集小组提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0593.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