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关叶、普两人的初遇,以及普京受到叶利钦提拔的起因,一种广泛的传闻是——来自于某次狩猎活动,普京以一己之力,稳准狠地射杀了一只扑过来的棕熊....
好似,只要是跟战斗民族有关的野外活动,都离不开“熊”这个角色。
但事实上,普京第一次给叶利钦留下深刻印象,确实源于某次狩猎活动,但他弄死的,是一头野猪。
事情的原委,可以参考叶利钦的自传《午夜日记》。
就是这本
自传中,叶利钦曾非常详实地回忆过那段经历。
1994年的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叶利钦和一众随从高官来到了伏尔加河畔的扎维多沃自然保护区,准备开搞狩猎活动。
扎维多沃猎场内的俄式小木屋
在猎场里“陪打”的官员中,他注意到了一小个子,长得很精神,穿着一身合体的迷彩服,举手投足间带着军人仪态。
特别是此人持猎枪的姿态,显得十分自信,“就像拥抱着一个心爱的女人”。
叶利钦问秘书:“他是谁?”
“他是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姓普京,叫弗拉基米尔。”
午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一边就着伏特加吃甜点,一边聊着政治。
由于叶利钦讲话时太激动,老花镜还掉在了地上,身边的几个随从人员都赶紧钻到了桌子底下找眼镜。
突然,意外发生了。
灌木丛中出现了一个长嘴獠牙的庞然大物——一只硕大的野猪站在那里,小眼滴溜溜地转着,充满了杀气,它哼哼唧唧地用猪蹄子扒拉着落叶,摆出一副攻击的架势。
野猪,尤其是带着獠牙的公猪,不同于家猪,性格残暴,而且很具攻击性和杀伤力,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猛兽”
野猪的运动能力也超强,咱们中国民间就素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叶利钦周边的随从官员,要么正在吃吃喝喝,要么就正趴在桌子底下找眼镜,手边都没拿着枪...
紧急关头,听到两声枪响,野猪嗷~~的一声扑倒在地。
原来,是这个来自圣彼得堡的小个子,冷静地击中了野猪的心脏。
随后,大家兴奋地为普京碰杯,喝了很多酒。
就这样,普京在叶利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是个冷静、强硬、不妥协和思维敏捷的人。
回到莫斯科后,叶利钦回忆起那惊险的瞬间和获救的场面,想到普京,直接点名感叹道:“莫斯科需要这样的人。”
叶利钦是个性情中人
这里多说一句,在狩猎场上边休闲边谈国事,属于沙俄/苏联/现代俄罗斯领导层们的百年传统。
除了斯大林对打猎没有太大兴趣外,无论是沙皇还是总书记或者总统,个个都是狩猎爱好者,特别是苏联时代,讨论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甚至签订一些决定命运的协议,经常都在野外狩猎中进行。
其中,狩猎瘾最大的,除了前面的叶利钦,就当属特别会享受生活的勃列日涅夫了。他经常开完会就从克里姆林宫直奔扎维多沃,有时还要带上一些出访的外国高官,到猎场边打边谈。
勃列日涅夫和他弄死的公鹿
比如,仍然健在,堪称国际政治“活化石”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1973年5月出访苏联的时候,就被勃列日涅夫拉去了扎维多沃猎场。狩猎活动结束后,美苏成功签署了削减战略核武器方面的协议。
更令人惊奇的是,据白俄罗斯前最高苏维埃主席苏斯基维奇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苏联解体的相关协议雏形,就是在另一个苏联领导人专属狩猎区——乌克兰的克拉夫楚克猎场酝酿出来的。
因此,作为第二个办公场所,领导人专属猎场的管理维护,一向非常受重视。
普京当上总统后,也十分喜爱光顾扎维多沃猎场
但1994年秋天那次,扎维多沃猎场的管理出现了失误。
那只野猪的出现,是由于猎场人员的工作疏忽——他们赶野猪时,搞错了方向。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个“疏忽”,改变了普京的人生,更改写了俄罗斯的“国运”。
其实,这样的比方,就有点夸张了。
首先,在猎场被叶利钦专门点名之前,普京就已经做到比较高的职位了,以他的能力和情商,被最高领导人关注,是迟早的事儿;而这个猎杀野猪的行动,只算是个加速剂和锦上添花的小插曲。
接着,就有必要说说,普京在1990年代的升职历程。
两德统一后,苏联驻东德克格勃机构也随之撤销,普京带着妻女回到了老家列宁格勒。
这时候的苏联已经风雨飘摇,看不到清楚的未来。
和普京一样从前华约地区撤回的驻外人员,都在等着组织上分配工作“再就业”。
在排队等待分配新工作岗位的时候,普京的经济状况曾一度陷入困窘,搞得他甚至考虑过去开“黑出租”。
1990年的普京一家四口
还好,几个月后,他被组织上安排进入了自己的母校工作,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的国际事务助理。虽然工作薪水不比之前在东德那会儿,但好歹是份体制内的工作。
于是,普京很乐意地接受了。
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曾经的老师,法学教授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
不过,这位索布恰克老师,虽然拥有教授职称,但此时早就不专心学术了,在苏联政坛搞得风生水起。
后来,他也成为了苏联的几个核心“掘墓人”之一。
1991 年,索布恰克当选为列宁格勒市市长,他的学生普京,则担任该市对外联络部主任。
担任列宁格勒市长时,索布恰克胸口还别着红旗
索布恰克当上市长后,马上就鼓捣出了一个将列宁格勒改回沙俄时代名称“圣彼得堡”的建议,但遭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否决——一个卫国战争中打出了不朽名声的城市(列宁格勒是二战中被包围最久的城市),怎么能轻易更名呢?
但索布恰克没有气馁,而是效仿西方,在列宁格勒市民中发起了公投。
公投结果为,有55%的人口,支持更名为“圣彼得堡”
最终,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并确认了全民公决结果。
从这件事上,大家也能明显看出,这位索布恰克的政治立场。
到了俄罗斯时代,索布恰克热情地拥抱西方,大搞私有化,致使圣彼得堡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而且,索布恰克还特别喜欢出国考察。
据后来身边人员会议,每次出去前,他都会签署很多空白的政府公函,具体事务放手让学生普京来负责。
但普京从不越权,凡事都要请示索布恰克后,再和周围官员充分结合,才做处理,由此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
1994年秋,普京在叶利钦面前那次漂亮的猎杀野猪活动,就正好发生在这个阶段。
相伴索布恰克左右的普京
1996年的市长大选中,索布恰克连任失败。
作为叶利钦政敌的索布恰克,不仅失去了权力的庇护,甚至连“跑路”都成了一种奢侈,败选后的他被以各种“罪名”传唤,软禁在了自己的别墅内。
而他的学生和助手普京,也随之失业。
这时的普京,为了养家糊口,又开始琢磨着离开“体制”,搞点小买卖创业。
没成想,很快,早就看好他的俄联邦副总理,阿列克谢·鲍尔萨科夫,向其发来了邀请——让普京前往首都莫斯科,担任总统事务局的副局长。
在总统事务局工作时的普京
鲍尔萨科夫可以算成普京的第二位伯乐。
在莫斯科,普京很快得到了他的第三位伯乐,俄罗斯大boss叶利钦的赏识。
尽管叶利钦和普京的恩师索布恰克是死对头,但叶利钦却仍然十分欣赏普京。而且,在当年贪腐成风的俄政府中,普京堪称一股清流。
1998年,普京做到了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同时他还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局长,算是当上了先前工作单位的最高领导。
这时候的普京,已经完全融入了俄联邦的中央权力体系,虽然国际上知名度不高,但在莫斯科高层圈子里,早就属于大佬级别了。
1999年8月20日,经叶利钦总统提名,普京就任俄联邦总理。
一个星期后,第二次车臣战争开打。
国际上第一次集体关注普京,就是从下面这段坚定的狠话开始的:
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普京展示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指挥艺术,他的打法分两步走~“内部瓦解”、“降维打击”,步步为营蚕食车臣叛军队伍。
最终,俄军取得了完胜。
和老卡德罗夫(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亲切交谈,这位老卡德罗夫,就是如今号称普京小弟迷的小卡德罗夫的老爸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宣布辞职,将象征总统最高权利的核钥匙交给了普京。
俄罗斯,从此进入普京时代。
2000年春,已经出任代总统的普京,亲自驾驶着苏-27,来到了战争刚刚停息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人们又一次意识到,这个总统,是个厉害人。
据后人分析,当年叶利钦之所以选择了普京当接班人,除了其卓越的能力,更是看中了他的忠诚——这也是确保自己能全身而退的前提。
忠诚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普京曾经冒着放弃大好前程的风险,报答恩师——前圣彼得堡市长索布恰克。
前面也提到了,竞选市长连任失败后,丧失权力的索布恰克又被叶利钦软禁,即将送到国家安全部受审。
此时,已在总统府工作的普京,知道恩师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受审可能就有去无回了。
经过周密的规划,普京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民航客机,将老师偷偷送出了俄罗斯。
尴尬的是,索布恰克的女儿却成了如今的反对派领导人,这是一次她带着粉丝上街游行反对普京的照片
叶利钦的回忆录,《午夜日记》中,也曾对这段过往有着详细的记载。
事后第二天,普京就主动向叶利钦坦白交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叶利钦被彻底激怒,暴跳如雷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敢背叛我?”
普京则非常平静地回答:“我宁可忠诚被吊死,也不愿因背叛而苟活”。
又过一会儿,叶利钦摆摆手说,“回到你的办公室去,这事到此为止。”
显然,正是这种不惜性命的忠诚品质,再一次打动了叶利钦,并让叶利钦对普京刮目相看,帮助他成为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的接班人。
2001年11月30日,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第二次向前总统叶利钦,授予“对祖国有功”一级勋章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事儿。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当上了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局长的普京,偶然间翻看到了自己早前在克格勃工作时的评估报告,发现当年的克格勃心理学家对曾他打下过~“缺乏恐惧感”的评价。
或许,也正是这个品质,让他总能决绝地去执行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的达成预定目的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