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发布啦 0 0

抗日战争中,并非所有的勇士都牺牲于战场,对于李服膺而言,战死沙场成为一种奢望。

李服膺是晋绥军61军军长,年仅47岁就被枪毙,罪名是“擅自撤逃”,最后被一名连长一枪给打死了,动手前,这名连长说了声“对不起”。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李服膺

李服膺被打死的地方,阎锡山为他准备了一口棺材,此前还承诺会照顾李服膺的家人和儿女,让李服膺不要有所牵挂。

李服膺明明是被军事法庭定性为“擅自撤逃”的逃兵,打死他的连长为何会心怀愧疚,阎锡山又为何为他准备棺材,并承诺照顾他的家人和儿女?这一切都透着蹊跷。

最重要的是,李服膺在归来之前,曾率部与日寇进行了几天几夜的激战,怎么看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将领,为何后来没有血战到底,偏偏就逃了呢?想要真正了解清楚这一切,还要从李服膺这个人说起。

1890年,李服膺出生于山西县兰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虽是农民,觉悟却很高,意识到必须让儿子读书,未来才会有出息,节衣缩食之下,存了一些钱让李服膺读上了几年私塾。

理想固然要追求,但现实同样也要面对。李服膺的家庭无法支撑他长期读书,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几年后,李服膺停止读书,只身前往太原谋生,期间在工艺传习所学会了织布的手艺。这段时期,李服膺享受了人生中难得的和平生活,平淡却十分朴实。但李服膺一向心怀大志,必然不是久居平凡之人,等到风云际会时,便会一飞冲天。

1909年,随着大批山西籍留日学生学成归来,一股反满革命的浪潮随之被掀起。李服膺闻之热血沸腾,毅然决定弃工从戎,投身到革命中去。同年,他考入了山西陆军小学。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李服膺年轻时照片

两年后,李服膺响应辛亥革命,成为一名学生军,身边聚集的同学,皆是有投身革命志向的志同道合之人。

偶然听闻,续西峰组建忻代宁公团,准备攻打大同,李服膺等人立即决定投奔续西峰,参加攻打大同的战斗。最终众人如愿成行,李服膺也因此获得了前线的实战经验。可惜忻代宁公团存在的时间不久,便在南北议和后被返回山西的阎锡山随便找了个理由给解散了。

忻代宁公团虽然解散,但参军的志向却如同一颗种子在李服膺的心中生根发芽。执意投身军旅的李服膺,于1914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中学,继而又考入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该校步兵科学员。期间,与傅作义等人结拜,号称“十三太保”。

1918年,临近毕业。“十三太保”面临未来的抉择,经过商议后,得出一致决定,共赴山西,投奔到正在扩军的阎锡山门下。李服膺做的这个决定,让他很快成为一名晋军将领,同时也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投奔阎锡山,他终究是错付了。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阎锡山

李服膺的青春几乎全都献给了晋绥军,转眼19个年头过去了,时间来到1937年。这一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霎时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全国人民都拿起武器,起身对抗日寇的铁蹄。

入侵中华大地,日寇蓄谋已久,为了全面占领华北地区,日寇兵分三路,对华北地区大肆进犯。其中一路,沿平绥铁路而来,直奔大同。

8月27日,板垣征四郎与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会师张家口,合兵一处后,兵力达到了约4.5万人。随后,马不停蹄地向山西的天镇县扑来。

天镇县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处枢纽,堪称山西门户。天镇若失,山西危矣,若想保山西无恙,天镇乃必守之屏障。日寇兵锋虽利,此刻晋绥军却已经是退无可退,死守天镇成为当下必行。

此前,汤恩伯弃守华北要塞南口,蒋介石就估计到日军很快就会进攻山西,若山西有失,于全国抗战不利,便提出派30万大军进驻山西,协助晋绥军坚守山西。

如此一个看似正常的军事调动,到了腐败的国民党手里,背后却多了为谋私利而产生的明争暗斗。主动派重兵进驻山西的蒋介石,不仅仅是为了抗日,他想借机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山西,等到晋绥军与日寇激战,消耗殆尽之时,便是他主政山西之日。

早在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时,蒋介石就曾以协防为由,派兵5个师进入山西。阎锡山当时不知其意,接受了蒋介石的“好意”。但等到红军回师陕北后,蒋介石派来的部队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令阎锡山如芒在背,为自己引狼入室之举颇为懊悔。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蒋介石

此刻,蒋介石打算故技重施,阎锡山自然不愿重蹈覆辙,虽然山西形势危急,阎锡山却不愿以民族大义为先,拒绝了蒋介石派兵协防的要求。

阎锡山私下里对心腹下属说:

“蒋先生那样的军队,给山西开来30万,不用和日本人打,就把山西踏成土坪啦。与其那样,还不如当亡国奴省事些。”从阎锡山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在他的眼中,山西早已经姓了阎,仿佛是他的私产一般。蒋介石派兵协防之举,被他视为谋他家产的举动,完全忽略了全国抗战的大局。

宁可卖国,也要保省的阎锡山,为了打消蒋介石派兵的想法,谎称自己已经做好了会战准备,可确保山西万无一失。他当时发给蒋介石的电报如下:

“我决心用30万晋绥军,全力在大同与敌会战,御敌于门外,以保疆域。胜则固无论矣,败则再请大军固守雁门……”

实际上,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根本就没做任何关于“大同会战”的准备。直到板垣征四郎与东条英机向天镇扑来,他这才慌忙向61军军长李服膺下令,让他“火速集结”,到天镇布防御敌。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日军

李服膺所辖的61军,隶属于傅作义第七集团军,接到阎锡山的命令时,正在天镇与阳高之间布防。阎锡山命李服膺到天镇布防,原因很简单,他距离天镇近,布防快,也方便。

然而,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又岂能只凭借就近的原则?这也再次证明,他事先根本没做任何安排,更没有准备什么“大同会战”,有的只是仓促应战,他在电报中,对蒋介石撒谎了。

日寇入侵,声势浩大,有日军向大同方向进犯,阎锡山也早有耳闻,为何迟迟不做准备?据笔者所知,他当时应该是心存侥幸,低估了日寇此次入侵的野心。

阎锡山年轻时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板垣征四郎是他的教官,土肥原贤二是他的同窗。这两个人都是日本军国主义者。

阎锡山为了能够借助他们的势力,留学期间极力讨好板垣征四郎,板垣征四郎对此也不拒绝,因为他就有侵略中国的想法,也希望借此拉拢阎锡山,当然,阎锡山只是他们拉拢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板垣征四郎

笔者相信,板垣征四郎的想法,他一定很清楚,但为了个人的利益,他没有断绝与板垣征四郎的关系,反而在主政山西后,仍然为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开绿灯,让他们借游历山西的机会,对山西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为以后日军侵略山西做了充足的铺垫。

阎锡山与虎谋皮却不自知,七七事变爆发后,竟然心存侥幸,提出了“只要日军不进攻山西,他就不出兵华北”的口号,企图“卖国自保”。

笔者以为,阎锡山错误估计了自己与日本人的关系,没有端正自己的立场,并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满脑子想的都是与日本侵略者维护好关系,保住他在山西主政的地位。这恐怕也是日本侵略者的大军进犯天镇时,他仍然未做任何备战准备的原因。他可能根本就没想到,自己曾经极力讨好的板垣征四郎,会真的对他动手。

日寇兵锋直指天镇,令阎锡山所有的幻想全部破灭,情急之下,为了挽救危局,只能仓促间命李服膺率领他的61军就近到天镇布防御敌。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日军

然而,李服膺是仓促领命,此前并无充足准备,而日本侵略者则是蓄谋已久,有备而来,两者虽未交锋,李服膺其实已经落了下风。这一点,从几方面可以轻易比对出来。

其一,李服膺所辖的61军,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军”,且不说该军的战斗力与日寇相比如何,仅是人数上,就吃了大亏。

61军是由抗战前的68师改编而成,该军仅由1个师(101师)和1个独立旅(200旅)组成,总共兵力加起来,也就只有7个团的兵力。不仅如此,61军到天镇布防前,曾增援过汤恩伯部,在与日军激战的过程中,下辖的414团和401团损失极为惨重,在战后也没有获得补充。

据上所述,李服膺率领的61军,名义上是一个军,但实际上的兵力,也就比1个师多一点。与进犯的4.5万日军相比,这些兵力明显不足以抗衡。

其二,除了兵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外,双方的武器装备更是相差甚远。李服膺率领的61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中,还有很多土造的枪炮,战斗力十分有限。而他们要面对的日本侵略者,不仅枪炮齐全,而且还有飞机和坦克助战,两军对垒,想要坚守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三,由于阎锡山的预判失误,没有提前做出应对之策,61军匆忙布防之下,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补给,更没有时间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李服膺墨宝

雁北的8月,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服膺也深感一丝悲凉。但他作为61军的军长,是一名职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接到阎锡山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了一次研讨会,商量以现有兵力、武器、资源,如何在天镇附近,布一下一个最有力的防御体系。

李服膺对师长李俊功说:“不要考虑其它,一定要坚强地苦撑,鼓舞士气,不惜牺牲,奋勇杀敌,将敌击退并消灭之。”李服膺还说,这一仗不能输,否则丢了人,无脸面见全国父老兄弟……”从他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61军的处境艰难,但也比任何人都有与日寇奋战到底的决心。

经协商,李服膺等人定下防御分布。400团镇守盘山制高点,402团镇守罗家山,425团镇守李家山,426团主要防守铁路两侧一带。天镇城防由399团承担,401团驻扎在天镇城外,与399团互成犄角之势。这已经是根据61军当时的情况,所能定出的最佳防守方案了。

61军将士刚刚按照计划进入各自阵地的第二天,日本侵略者的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并对61军发起了进攻。

日军将主攻方向定在了罗家山和李家山阵地,用步兵对两个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此期间,425团展开全部火力反击,将日军进犯的步兵击退。但日军对此早有估计,步兵进攻也只是佯攻而已,目的就是为了试探出61军的火力分布。

425团在战斗中暴露了全部防守火力后,日军不再派步兵进攻,而是调来飞机和火炮,对425团的火力点进行轮番轰炸。在整整4天4夜的时间里,日军利用飞机和火炮对425团所在阵地每天进行4至5次的轮番轰炸,令425团损失惨重。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日军攻城照片

1300余名官兵,在日军的轰炸下,伤亡了整整700余人,全团的9个连长,3人阵亡,5人负伤,战况堪称惨烈。但425团的官兵,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没有后退半步,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步伐。

日军久攻不下,调转矛头向盘山阵地发起进攻。如果说天镇是山西在东北部的门户,那么盘山就是天镇的门户。作为天镇的天然屏障,盘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盘山有失,天镇的防守难度将陡然增加。

日军故技重施,对盘山阵地发起总攻前利用飞机火炮对盘山阵地轮番轰炸。展开全面进攻后,飞机、火炮、坦克、步兵同时对盘山阵地发起攻击,负责镇守盘山的400团官兵,损失惨重。

在日寇的猛烈进攻下,坏消息接踵而至,“400团1个营和1个山炮连部分官兵,被压死在一个山洞内……”、“400团官兵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展开殊死肉搏,2营营长高保庸阵亡,1营营长席 宝山受伤……”

随着时间推移,400团的伤亡越来越大,盘山阵地岌岌可危。李服膺此时却有苦说不出,一边是阎锡山的军令一变再变,从最初的“坚守3日”,变为“续守3天”。此前61军官兵准备的地雷和障碍物,此时已经被敌人的炮火踏平,整个阵地暴力在日军的火力之下。

400团官兵虽然拼死作战,却无力回天,在9月8日深夜,面对日军调集的约3个联队的兵力,终于无法继续守住阵地。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坚守的士兵

400团官兵曾多次向军部告急,但李服膺手中也没有可以调动的多余兵力了,只能下达了坚守到底的死命令。400团官兵领命后,死战到底,血战至9日下午,弹尽粮绝之下,盘山失守。

另一边,守在天镇城内的399团,也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但好在有盘山阵地牵扯敌人部分兵力,这才减少了一些压力。即便如此,双方的兵力仍然悬殊。

9月5日,日军对天镇守军发起进攻后,李服膺给399团下达的命令是“坚守7天”。在当时的情况下,399团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399团在防守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极为灵活,并没有一味地坚守阵地。期间,399团派兵出城潜伏,给路过的日军沉重打击。还有一次,399团守军观察到距离8华里外的火车站,开进来一列日本的军列,上面有日本士兵从列车上下来。

399团守军,立刻调来守城的两门平射炮,对准这列火车开炮。当时的日军刚从火车下来,正在列队,突然遭到399团炮火的攻击,死伤惨重,给日寇沉重打击。

因此,399团也彻底激怒了日寇,次日清晨,日军的飞机和火炮便开始对天镇城进行了狂轰乱炸。天镇县长以慰问为名,找到399团团长张敬俊,对他恳求道:“为了全城百姓免遭苦难,你们不要再守了。”

张敬俊并非顽石,看见百姓惨遭敌人炮火,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心中又岂能不痛苦。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战死沙场为己任,又岂有临阵脱逃的道理?张敬俊身为399团团长,比谁都清楚,坚守7天的任务极难,但他仍然表示,自己是军人,会与天镇共存亡。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战后的天镇城墙

张敬俊非常体恤下属,他说:“为了使百姓免遭苦难,同意副团长将队伍带走,但自己绝不会走。”听到张敬俊的话,在场的399团官兵坚定的表示,“团长,要死咱们就死在一起。”

399团官兵,最终创造了军事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血肉筑起长城,从9月5日,一直坚守到9月11日,坚守7天的任务,他们用生命完成了。这件事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得到了证实。

与此同时,坚守阳高的414团,在阳高城内与攻入的日军进行巷战,团长白汝庸亲自参战,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聚集300余残部,突围而出。

61军与日寇激战期间,李服膺几乎每天都带着幕僚到天镇、阳高的战斗前线督战。61军官兵拼死激战后,终于等到了阎锡山“撤退”的电令。

李服膺得令后,立即开始安排撤退事宜。一边命人带上炸药,将天镇、阳高附近的铁路、桥梁、涵洞炸毁;一边亲自到阳高附近的村庄集结残部。

当414团长白汝庸,带着残部突围出来后,李服膺见到他,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勉励道:“你团是我军奋勇苦战之一部,愿以后继续抗敌,报效祖国……”白汝庸是铁铮铮的汉子,与敌人对战时丝毫没有怯意,此时听闻李服膺一番勉励的话语,感动得热泪盈眶。

61军在李服膺的率领下,阻敌长达10日,扼守山西门户,阻止日军长驱直入。仓促之间应战,能做到如此,已属尽力,或许无功,但决然无罪。尤其是,李服膺一切都是按照军令行事,若不是阎锡山电令撤退,已有舍生取义之决心。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阎锡山

李服膺率61军与日寇激战后,率残部归来,途经应县雁门关时,得到阎锡山电令,命其前往大和岭口参加军长级会议。李服膺收到阎锡山的电令后,打算立即动身前往。但傅作义与61军部属皆劝他缓行。

部属以为,阎锡山为人阴险狡诈,此刻61军刚刚退出天镇,担心李服膺此次前往,恐怕凶多吉少。傅作义的地位高,消息灵通,得知国内舆论对天镇迅速溃败不满,担心李服膺此时去见阎锡山,恐怕不妥。

李服膺自认为从未做过对不起阎锡山和部队的事情,没有必要不敢见阎锡山,遂独自前往面见阎锡山。果然,李服膺刚刚抵达阎锡山处,就被扣押,罪名竟然是李服膺“擅自撤逃”。

傅作义得此消息,担心拜把兄弟李服膺的安危,他知道阎锡山已经对李服膺有了杀意,他想“弃车保帅”,将天镇失守的责任全都栽赃到李服膺的身上。傅作义救人心切,数次致电阎锡山,引导阎锡山将此罪给到其他人。

阎锡山知道傅作义与李服膺的关系,口头上敷衍傅作义会考虑,但内心已经是杀意已决。

10月1日,阎锡山带着李服膺回到太原后,于次日深夜临时组建了一个军事法庭,对李服膺“擅自撤逃”的罪名开庭审判。这本就是“莫须有”的罪名,想要扣在李服膺身上并不容易,在审判过程中,弄得阎锡山十分尴尬。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阎锡山

李服膺被宪兵押上法庭后,阎锡山质问他,自己对他一向不薄,一路从排长提拔到军长,你在守卫天盘山时,为何国防工事做得不好……

阎锡山话音未落,李服膺便神态自若的回答:“没有材料……”

阎锡山曾向南京政府参谋本部城塞组申请过一笔巨款,这笔款项的用处,就是用于修筑国防工事。但这笔钱绝大部分被阎锡山克扣,甚至连工人的工钱都克扣了,真正用到国防工事的钱严重缩水。

李服膺只一句话,就点明了此事,阎锡山自知理亏,不再提及此事,又说起李服膺“擅自撤逃”的罪名。

这项罪名,李服膺更是不服,因为他率领的61军上下官兵,全都拼死作战,并无“擅自撤逃”的情况出现。他本人最终率部撤退,也是得到了傅作义和阎锡山的电令。阎锡山提到“擅自撤逃”后,李服膺立即否认,并拿出随身携带的阎锡山电令,称自己是奉命撤退。

李服膺的话有理有据,让阎锡山十分尴尬。阎锡山见自己理亏,不再继续纠缠,而是走到李服膺的身边,对他说:“你的家,你的儿女,有我接济,你不用顾虑。”说完这句话,阎锡山走出了军事法庭。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即便李服膺无罪,也是要死的,这“擅自撤逃”的罪名,他必须要背负了。

李服膺不怕死,但不愿这样死,他对着阎锡山破口大骂,并激动地表示:

“那还说球哩?为啥这样糊里糊涂杀人军人当死疆场,我要重返前线杀敌。让我死的不 明不白 , 我不甘心。”

可惜,李服膺没有再次奔赴战场的机会了,这或许是一个军人最大的遗憾吧。警卫营连长康增等人将李服膺押到一辆车上,驱车赶往大教场刑场。

连长康增押着李服膺抵达刑场后,李服膺走在前面,康增走在后面,远处的刑场上摆放着一口早就准备好的棺材。可见,阎锡山杀李服膺是早有预谋的。

军长李服膺:与日寇激战后归来,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李服膺被枪杀时的报道

连长康增持枪对准走在前面的军长李服膺,在开枪之前说了一句“对不起”,随后开枪击毙了李服膺。既有军令,又有监督,康增不得不开这一枪。这件事情,也成了康增心中的一个结。

一个抗日将领,就这样倒了下去,没有倒在抗战一线,反而是倒在刑场上。阎锡山为了逃避责任,将所有的罪责全部诬陷到李服膺身上,这种行径令人不齿。不过,事实永远无法被掩盖,这件事的知情人非常多,李服膺被冤杀的真相最终被后世所知晓,李服膺的冤屈也被洗刷,他是一名真正的抗日将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