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帝国(上):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最后的荣光

发布啦 0 0

大清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简单地说就两个阶段,从1636年入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12年灭亡是第二阶段。


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今天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清朝统治阶层害怕汉人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革了自己的命而主动选择闭关锁国,然后又因为闭关锁国慢慢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加上本来就很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以及此起彼伏的叛乱与镇压,最后被率先进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降维打击,并且一击即溃。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晚清的衰败是必然的结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向天再借五百年》这首歌,这是我初中时代天天追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第一次听这首歌时,说实话,呃......。


一开始我觉得《康熙王朝》并不好看,只是在那个电脑都还没普及的时代,就那几个频道,根本没得选。我无聊的看了几集,很意外的看进去了,并被康熙的文治武功深深折服。后来每天我都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开始,音乐一响我就跟着唱,情绪拉满,一字不差。几天后的一个早上,邻居大哥终于按耐不住,面带微笑地说:“你唱歌真好听,以后不要唱唠啊行啊”。


从文艺复兴开始,东西方的差距就逐渐拉大,整个17、18世纪,欧洲诞生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康德、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等一大票思想进步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宗教迫害,崇尚科学与自由,著书立说引导社会解放思想,形成不可逆的社会思潮,在欧洲大陆扩散蔓延。这8个人里,前四位全部来自法国,这也印证了为什么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一直在世界各地抢夺殖民地,通过掠夺和贩卖黑奴的方式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殖民者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经常为了抢殖民地互相捅刀子,下手贼狠,杀得眼睛都红了。


1661年,在遥远的东方大国,年轻的顺治得了天花,临终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向他推荐曾经得过天花的玄烨,理由是得过之后就不会再得,顺治帝觉得有道理,千古一帝康熙自此登上历史舞台。这里说一下,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1620年来到中国,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历经明清两朝,在他之前混的最好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传教士就随着远洋航行的船只来到中国,据天主教方面1949年统计,到晚清时,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多达5500人。关于传教士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温和派认为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文化交流,让当时的统治阶层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激进派认为传教士是殖民国家对外扩张的桥头堡,他们打着传教的名义从内部获取情报,披着文化交流的外衣干着间谍的勾当。我个人的愚见是:传教士对于强大的中国来说,有正面积极的意义,即使这个群体是间谍机构,在面对一个不可战胜的国家时,也会聪明的选择和平,而不是冲突,客观上还是起到了东西方交流的作用。反之,一旦中国衰弱,他们就连装都懒得装了,殖民者的丑恶嘴脸就会暴露无遗,这一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可以印证。


从1662年至1722年,康熙共执政61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擒鳌拜,削三藩、剿准葛尔、统一台湾、击退沙俄、开疆拓土,国土面积最高时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冲破3亿奔向4亿,农业、商业高度发达,晋商、徽商、粤商等影响力巨大的商帮都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客观的说抛开工业化这个问题,整个前清时期的发展确实还可以,绝对算得上地球村最亮的仔,这一点,通过传教士略显夸张的描述就能看出来。


19世纪初,为了倾销产品,西方国家又纷纷盯上了遥远的东方大国,大家一波又一波地来推销自家产品,无奈当时的中国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老百姓最爱吃的菜是小葱拌豆腐,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根本用不着什么工业产品,送给他都不要。这种情况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本来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卖东西,打算从这个巨大市场大赚一笔,结果没卖掉不说还买了很多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中国特产回去,然后还激动的说:“谢谢啊”。


工业品的滞销使双方贸易逆差巨大,常年累月下来大家都快撑不住了,西方扛把子英国气得直跺脚,无比愤怒地跟清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建设性的友好交流:“大哥,跟您商量个事,您看是不是从我这买点啥,我这还有通过国际认证的最新款溜溜球。”清廷一个白眼过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此时的大清余威还在,西方对东方大国的崇拜还在,以礼相待还是他们的基本共识,但很快就不是了。


写到这里我伸了个懒腰,然后打开播放器,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康熙王朝》,音乐一响我又跟着唱,情绪拉满,一字不差。第二天早上,小区物业来找我说“有人投诉你,以后半夜别唱歌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