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30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明确一个方向,深耕下去,只要你肯投入,用不到5年,你就会收益很多。
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没有收获,是因为目标不够清晰,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放弃。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认为自己做不成事。
然后,一边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一边又做不到改变,“沉浸”在内耗里走不出来。
其实,改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需要养成读书、写作、运动这三个习惯就行了。
读书,能疗愈伤痛
凯勒曾说: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垠广阔的生活海洋。
不读书的人,思维永远停留在一个位置上,只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而读书的人,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思维发生了改变,就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很多年里,我都怨恨我的原生家庭。
8岁父亲过世后,母亲就性情大变。
她高兴的时候对我们轻言细语,难受的时候破口大骂。
我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她高兴,更不知道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挨骂。
所以,在很多年里,我都不怎么说话,脸上也很少有表情。
因为我开心的时候,会被骂“穷开心”;难过的时候又会说 “你摆脸色给谁看”。
我习惯了将所有情绪藏在心底,藏得越久,痛苦就越深。
我不明白,造成问题的人不是我,为什么承担后果的却是我呢?
有一天,我在书里看到了一句话,大意是:
无论你的父母给你的是什么,那都在她能力范围内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那一刻,我突然就释然了。
时代有局限性,人也有局限性。
也许,将来我的孩子也会因为我给他的东西不够好而有怨言。
然后,我就放下了。
是读书,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曾经的痛苦,它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
写作,能记录生活
1940年,杨本芬出生在江西。大学没有毕业就被下放到农村,此后一直为生活奔波忙碌。
退休后,她到南京帮女儿照顾孩子。
有一天,杨本芬在女儿的书房里读到了作家野夫的《江上的母亲》。
连续读完3遍后,杨本芬想:“我也有个母亲,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妈妈。”
杨本芬觉得,如果没有记录,那妈妈在世上的经历早晚会被抹去,自己也一样。
她不甘心,因为那样的话,自己经历过的艰辛困苦都将化为乌有。
她想通过写作,记录妈妈的一生,也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
下定决心之后,杨本芬就开始在厨房的矮凳上写作,这一写,就是20年。
80岁时,她连续出版了《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部作品。
这三部作品在豆瓣的评分分别为:8.9分、8.5分、8.1分。
其中,《秋园》在豆瓣图书top250里排114名。
要知道,豆瓣图书top250里,基本都是《红楼梦》《活着》《小王子》《天龙八部》这些经典书籍。
罗兰曾说:
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写作,尤其是写生活经历,会帮助你看清许多往事。
那些你无法原谅的、忘记的事,都会随着手中的一个个字留在你的文章里。
总有人说,我现在xx岁了,已经来不及了。
看看杨本芬,你还觉得来不及吗?
运动,能维持创作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所有工作到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年轻时熬夜加班,第二天照样起来工作。年龄大了,稍微晚睡一会儿,第二天就哈欠连天、精神欠佳。
村上春树年轻时经营着一家饭店,每天都很忙碌,晚上打烊后还要打扫卫生,经常忙到凌晨才休息。
即便如此,他也不觉得累。
后来做了全职小说家后,他发现只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重才能控制在稳定状态。
自从开始了早晚伏案写作的生活,体力下降了不说,体重也增加了。
为此,他开始跑步。
从33岁开始,村上春树跑了20多次全马。
距离最远的一次,连续跑了100公里,用时11小时42分钟。
村上春树说:
写文章属于脑力劳动,然而写出一本大部头更近于体力劳动。
你想要长期创作,必然离不开运动。
因为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思考能力变弱等都会影响到你的创作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运动来减缓身体和大脑的衰退,让创作变得稍稍轻松一些、维持得更久一点。
查·艾霍尔说: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30岁之前,我们忙着毕业、找工作,没有时间做其他的。
那么,30岁之后,在生活稍稍稳定一些了,一定要逼自己去读书、写作和运动。
如此,才能让往后的路越来越好走。
-END-
作者介绍:
你好,我是@阿朱读书,85后北漂,终身阅读者。
2021年读了70+本书,已坚持阅读300+天。
希望能用读书丰富思想,用写作充盈人生。
关注我,一起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往期精彩:
老人体检是选择体检套餐,还是单独挂号检查?丨经验分享
2022年第15周丨日更6天了
《65种微习惯》:扒开行为习惯的外衣,从根上解决习惯养成的问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