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是武则天,他爸爸叫武士彟,这个字的读法有三种,yao腰,huo获yue月。
到底读哪种,各有说法。
其实,都无所谓的啦,一千多年前的事情,谁也不敢打包票自己的读音就是对的,因为武则天的父亲是山西人,可以网搜一下山西口音就知道是啥调调了;后来跟着李渊造反,成功后,被分配到湖北荆州做官,湖北口音,跟山西口音差距老大了,古时候又没有录音设备,所以,从现实意义上讲,基本上是找不到绝对正确的读音了。
历史对我们最可贵的价值,不是读音,而是在它的得失中让我们获得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启发我们获得更深刻的觉悟。
武则天是他的二女儿,七岁的时候,跟着他来到荆州,在这里待了五年。这五年一直也没啥历史记载,但最近有学术研究发现,有记载在她幼年时就已经穿僧衣。
武则天二十六岁时因为丈夫去世,依制出家,这一段家喻户晓。但是幼年时穿过僧衣,一般人还真不了解。
有人分析,幼年时穿僧衣,最大的可能是在玉泉寺。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荆州的最高长官,爱女体验出家生活,得找个权威的大地方才对。
武则天的妈妈是个佛教徒,很虔诚,也是个很怪的人,四十四岁才嫁给了武士彟,这在古代社会是个超级剩女了。让幼年的女儿穿僧衣,这事放在她身上,也能说的过去,只是不知道,那么小的女孩子穿僧衣,都干了啥。
民间一直就有传说,武则天和玉泉寺有渊源,但到底咋回事,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记载,就不好猜测了。也许是类似现在的在寺院里短期出家的体验吧。也有人认为就是剃度出家当了沙弥尼,后来父亲去世后,又还俗跟着母亲离开了荆州。
不管怎么样,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确实跟玉泉寺有很深的缘分。
公元695年,武则天请玉泉寺的弘景禅师驻锡东都洛阳遍空寺,奉其为国师,翻译经典,收徒传法,传戒。
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人到玉泉寺,把当时的神秀大师请到京都洛阳,入宫供养,尊为帝师,行跪拜礼,常常请教。同行的还有普寂禅师。
期间,武则天还把一枚佛舍利交给弘景禅师,让他回玉泉寺建塔供奉。并由弘景禅师主持法会,将佛舍利安放在塔中。
后砖塔毁坏,至北宋,发现地宫以及铭文,改建成铁塔至今。
武则天小小年纪在寺院里,绝不可能有人预见到这个小姑娘会成为中国的女皇帝,她对寺院的好感,应该和她童年时的这段经历分不开。
除了信佛的母亲影响了她,寺院的修行人对她的一生也应该产生过很大的作用。
现在当然无从考证她的童年到底发生过什么。
但是几百年后,另外一个走上中国权力顶峰的女人和玉泉寺的渊源就清晰多了。
宋明肃皇后,俗名刘娥,一个卖艺的落魄女子和家人一起从四川进京,来到玉泉寺。
在寺里,她遇到了慕容禅师。
记载中大致是这样描述的,慕容禅师见到年轻的刘娥后,告诉她的家人,这个人将来不得了,然后给他们一家的去处提供了一些建议,又赠送了不少钱。这一家人很感激。离开玉泉寺后,对这一段恩惠一直记在心里,直到刘娥成为了明肃皇后,并最终成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掌控者。
她多次请慕容禅师进宫,被慕容禅师婉拒,后来慕容禅师提出来玉泉寺缺少僧舍,也少山门。于是明肃皇后下令拨款建设,还在寺外修建了皇室如果来玉泉寺上香小住的行宫。
记载里还有皇室把周围的两块土地划拨给玉泉寺,被玉泉寺婉拒,认为不能与民争利,但皇室还是坚持把地给了寺院。
寺志是这样记载的,社会上的一些官方资料也是这样记载的。
但这和佛教的戒律有一些冲突,比如,虽然记载里说,慕容禅师懂相术,有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从戒律讲是不允许的。而且,从情理上讲,慕容禅师看到了一个人的未来,并且给予资助,这个好像也不是高人所为。
比较可信的是,落魄的刘娥一家在玉泉寺遇到了慕容禅师。他们是普通香客,而记载中“道行高深”的慕容禅师在见到了这一家后,可能看到了刘娥的与众不同,给予了她一些指点,也可能只是和他接待的无数信众一样,平平常常的给予了宽慰和开导,并因为看到他们家的困难和窘迫,又慈心布施,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
视一切人都平等的慕容禅师,那一天做了平时一直正常做的事情。但是后来人家的成就,不是算出来的。人家给予的回报,更不是求来的。
这个故事最后被讲成一个更像是庙会里的戏剧,慕容禅师会看会算,能预测未来,遇到了能成为皇后的刘娥,然后给人家说出来,并给予资助,这个好像有点投资的味道。更符合一个民间传说的特质。
当然,民间的特点更注重故事的戏剧性,情节的起伏和悬念,才能更吸引人。但真正的禅师,基本上没啥非凡的情节,他一辈子平等善待每一个人,契理契机地启发每一个可能被启发的人,其中有一个成为了皇后而已。
千百年来,玉泉寺历经风雨、战火,作为一个祖庭一直生机盎然,不是偶然,更不是谁的恩赐,而是因为一直有真正的禅师在默默行持,爱护和善待每一个平等的众生,结每一个善缘,种每一个善因,收获每一个善果,普度每一个众生。
据记载,很多修行人,一生兢兢业业,谨慎持戒,参禅悟道,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个千年祖庭,惠及后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