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奇书《三十六计》在我国传习久远,它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从古到今被军事谋略家们广为援用,导演了一部部生动的战争活剧,伟大的解放战争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战争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们出神入化的精彩手笔。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引申为军事谋略可以理解为:其一,当敌情不明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反复侦察,比如以火力侦察敌方是否有伏兵、是否有暗堡;其二,当敌企图固守阵地,我不便攻坚时,设法迫敌脱离阵地,从而便于歼之;其三,以猛烈的行动消灭一部敌人,令他部敌人为之震慑,或不战而降,或形成混乱、惧怕而失去战斗力。
东北野战大军
著名的平津战役就是此计最生动的例子。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的联合打击,处境危殆。全国战局也出现了变化,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第三年的头4个月丧失近百万人,国民党军长期占有的数量上的优势已迅速消失,在同解放军的兵力对比上转入劣势。
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蒋介石为了能够钳制东北、华北我军,取得部署长江防线、组训新兵所需的时间,决定让傅作义集团固守平、津、张地区。为了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加速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会同华北部队突然分割包围天津、塘沽地区的敌人,隔断敌人海上南撤的通路。至此,我军已把傅作义集团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
国民党军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妄图玩弄和平谈判花招作为缓兵之计,无理要求我军停止进攻,允许其携带全部人马和轻武器撤向江南。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我军决定采取先打天津,先消灭一部敌人,震慑傅作义集团余部,力争使其不战而降,和平解放北平。
天津是华北第二大城市,敌军经过长期设防,城内组成了能独立坚守,又能以火力互相支援的防御要点,守城敌军约13万人,是傅作义的嫡系主力。我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又2个师共34万人,强攻天津。首先扫除了外围据点,然后又采取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的战役部署,和穿墙越顶、避强击弱、迂回分割的战术手段,将敌人分成数块,逐一歼灭,仅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解放。
天津的解放,傅作义集团已完全陷入绝境。我军认为“打草惊蛇”的目的已经实现,傅作义集团已丧失了继续作战的信心,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成熟,决定继续与傅作义谈判。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傅作义集团接受和平改编,创造了我军战史上著名的“北平方式”。
邯郸战役中,我军缴获的武器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一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核心在一“调”字。如果敌方占据有利地势,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诱之,把敌人引出坚固据点,或者将其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方能取胜。
1945年10月至11月间我军组织进行的邯郸战役就属于这一谋略的成功战例。当时国民党军被我军包围,敌人依靠坚固的阵地防御。我军针对国民党军拥有较大优势的装备,采取了“并列重叠配置”的防御方法,考虑到如若硬攻,必然会伤亡巨大。于是战役过程中,想方设法促敌脱离阵地,歼其于野战之中。在对敌军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我军还积极争取部分国民党军战场起义。
国民党军之中新八军是西北军,有我党的工作基础,该军中的民主分子对蒋介石歧视吞并非嫡系部队和驱使他们充当内战先锋深为不满。在对被我围困之敌发起进攻时,我方派人赴新八军军部,敦促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当敌军一个师被我军大部歼灭时,新八军大部约万人宣布起义,这使得敌人兵力骤减,部署呈现出缺口,军心开始动摇,丧失信心,决定弃阵向南突围。
架梯攻城的我军官兵
此时我军首长早已判断出敌此企图,故意放开一条退路,待敌脱离阵地后,再行攻击。战斗中,敌人采取逐次掩护的部署开始突围南窜,我故意“网开一面”,让敌突围。这时我军早已先机转移到敌退路两侧,占据有利地形。当敌军逃至我军包围圈之后,我军立即从东西两面向敌实施多路突击,并组织民兵在各要道捕捉溃散的敌人。此次战役除少数敌人漏网外,大部被我军一举歼灭。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然后再伺机而动一举歼灭。
1947年6月30日夜,我刘邓大军一举突破了敌人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按照预定计划,我军第一阶段在郓城和定陶歼敌3个旅后,立即转移兵力,用4个纵队的兵力包围了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的国民党3个师。7月14日,我军第一纵队和第六纵队将敌军两个师又两个半旅包于六营集。
六营集只有居民200户,而且该村粮少、水缺。我军判断敌军两个师和两个半旅猬集于该村,固守非常难,极有可能向后方济宁方向突围。但是如果我军围困敌人过紧,亦可能激敌作困兽之斗。于是,我军决定改四面围攻为“围三阙一”的部署,给敌虚留生路,故意纵敌突围。
我军则在六营集以东敌人突围必经地区布设袋形阵地,准备歼敌于突围途中。7月14日晚,我军一部由西向东对六营集发起猛攻,守敌果然兵分左右两路仓皇向东夺路而逃,正中我计,迅即被我军歼灭于预设阵地之中。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就是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我方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6纵18旅54团2营指战员活捉康泽有功,授予锦旗一面
1948年7月,我军攻占襄阳。襄阳地处要冲,它的东、西、北三面滨临汉水天堑,南面紧依丛山屏障。在汉水和城南大山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直通城西门。国民党军守敌指挥官康泽熟知我军习惯于“先打分散孤立之敌”,攻坚战斗一般又都是先扫外围,层层剥皮向中心打的作战特点。于是在城外的重要山峦中筑有许多明碉暗堡,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我军鉴于襄阳城南山区敌主要阵地不易攻占,而城东、西两面防御薄弱,以及守敌对我军的惯性认识,因此我军一反历史上作战的常用方法,即夺取襄阳必先夺南山的惯例,而是以一部制南山之敌,集中主力用“掏心战术”首先劈开琵琶山,夺取距城最近的真武山,打开走廊要道,直逼襄阳城下,使外围山头的敌人主力统统失去作用。
然后我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对城垣发起总攻,以声东击西之法突入城内,迅速展开巷战,攻破城池,活捉特务头子,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全歼国民党军襄阳守军,解放了襄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